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mama_mia via shutterstock

少冰 ≠ little ice、微甜 ≠ little sugar!點手搖飲必學英文

2020-02-06 授權轉載 VoiceTube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Kate 是個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每天都會買一杯自己最愛的珍奶慰勞自己,今天我們就跟著 Kate 一起去買吧!

今天想要喝什麼呢?

  • Cashier:Hi, what can I get for you today?
    店員:你好,今天想要喝什麼呢?

  • Kate:Can I get a bubble milk tea?
    Kate:我想要點一杯珍珠奶茶。

  • Cashier:Sure, hot or iced?
    店員:沒問題,冰的還是熱的?

  • Kate:without ice, please.
    Kate:去冰,謝謝。

  • Cashier:Okay, how much sugar would you like?
    店員:那甜度呢?

  • Kate:A quarter of the normal amount of sugar would be nice.
    Kate:微甜。

  • Cashier:Sure, the total is forty-five dollars.
    店員:好的,一共是 45 元。

  • Kate:Here you go.
    Kate:來,給你。

  • Cashier:Thank you. Have a nice a day!
    店員:謝謝,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Can I get …? 我想點 …

不論去餐廳或是飲料店,這個句型都非常實用,「Can I get…?」雖然是一個問句,但其實是直述句,禮貌地表達你想要點什麼餐點。另外, I'll have… 或 I'd like to order… 這兩個句型也很常用。

  • Can I get a hot latte?
    我想要點一杯熱拿鐵。

with regular ice 正常冰/with less ice 少冰/without ice 去冰

每個人喜歡的飲料冰度不同,中文說的「正常冰」、「少冰」、「去冰」,中文就可以善用 with 和 without 這兩個介系詞,「正常冰」英文是 regular ice,regular 這個字為形容詞,表示「一般的,正常的」,而「少冰」顧名思義就是「少一點」冰塊,因此可以用 less 表達,也就是 with less ice,而「去冰」就是「沒有」冰塊,那就是 without ice,是不是很簡單呢?

  • I'll have a green tea with less ice.
    我想要一杯少冰的綠茶。

half/a quarter of the normal amount of sugar 半糖/微糖

除了冰塊需要調整之外,別忘了還有甜度喔!首先,「半糖」顧名思義就是一半的糖量,所以可以用 half(一半)這個字表達,另外「微糖」通常就是 1/4 的糖量,因此可以用 quarter(1/4)來表示。一般糖量的英文為 the normal amount of sugar,在前面加上 half 或是 a quarter of 就可以分別表達半糖或微糖囉。

  • I'd like to order a milk tea with regular ice and half of the normal amount of sugar.
    我想要一杯正常冰、半糖的奶茶。

飲料想要加料嗎?

在連續喝了很多天的珍奶之後,Kate 想要換換口味但卻不知道喝什麼,於是他決定問問店員…

  • Cashier:Hi, what would you like you to order?
    店員: 你想要點什麼?

  • Kate:What would you recommend?
    Kate: 你有推薦的嗎?

  • Cashier:Well, brown sugar pearl milk tea is the most popular drink in our shop.
    店員: 黑糖珍珠鮮奶茶是現在店裡賣得最好的。

  • Kate:Such a pity that I'm not a fan of milk tea. Do you have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s?
    Kate: 好可惜我不是那麼喜歡奶茶,你有其他推薦的茶類嗎?

  • Cashier:Sure, passion fruit tea is also one of our top-selling drinks.
    店員: 百香果茶也賣得很好。

  • Kate:Sounds great! I'd like to try it.
    Kate: 聽起來很不錯!我想試試看那個。

  • Cashier:Okay, do you want to add any ingredients to your drink? We have pearls, coconut jelly, and aloe.
    店員: 你想要在你的飲料加料嗎?我們有珍珠、椰果和蘆薈。

  • Kate:Coconut jelly sounds tempting… I'd like to have that in my drink.
    Kate: 椰果聽起來很誘人,我想要加。

  • Cashier:No problem.
    店員: 沒問題。

brown sugar pearl milk tea(n.)黑糖珍珠鮮奶茶

相信大家對珍珠奶茶一定不陌生,珍珠奶茶一般的英文說法是 pearl milk tea,pearl 這個字是「珍珠」的意思。那麼加了黑糖的「黑糖珍珠鮮奶茶」的英文應該怎麼說呢?「黑糖」就是 brown sugar,後面加上 pearl milk tea 就是「黑糖珍珠鮮奶茶」囉!

  • I'm a big fan of brown sugar pearl milk tea.
    我超喜歡黑糖珍珠鮮奶茶。

be a fan of(phr.)喜歡 …

表達「喜歡」除了可以用動詞 like、love 等字表示,也可以用 be a fan of 後面加上所喜愛的人事物來表示,fan 在這邊的意思是「粉絲」,你如果是某事或某物的粉絲,就代表你很喜歡那件事情或東西的意思。這句話也可以用否定的句型表示「不是很喜歡…」。

  • I'm not a big fan of jogging.
    我不是很喜歡跑步。

pearl 珍珠/coconut jelly 椰果/aloe 蘆薈

台灣飲料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加各種自己喜歡的料進去啦!而常見的「珍珠」、「椰果」、「蘆薈」的英文分別是 pearl、coconut jelly、aloe。珍珠除了可用 pearl 這個字表示,它其實是用樹薯粉做的,因此也可以稱之為 tapioca ball(珍珠;粉圓)。另外,coconut 就是「椰子」的意思,後面加上 jelly 「果凍」就成為了「椰果」。一樣,使用時要善用 with 這個介系詞,如下面例句所示:

  • Can I get a black tea with coconut jelly
    我想要點一杯紅茶加椰果。

這些飲料的英文快點學起來,下次就可以去飲料店客製化一杯自己最愛的飲料囉!

(本文出自 VoiceTube

繼續閱讀 職場英文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Yuliya Mironova via Shutterstock

其實工作不必這麼累!用這 10 種方式,你可以一分努力、十分收穫

齊立文
2025-05-14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每天盡職地工作 8 小時,你或許有天能成為主管,然後每天工作 12 小時。」

美國詩人羅伯.佛羅斯特(Robert Frost)的這句話,說的是你嗎?還是你正在走上這條路?

談到工作,《其實工作不必這麼累》作者理察.柯克(Richard Koch)寫道,「現在絕大多數的人都覺得工作太多、混亂、壓力大、事務龐雜、神經緊繃、精疲力竭、士氣低落,這不令人意外。不過,仍有少數人逆勢而行,他們樂觀、有自信、輕鬆、快樂,他們懂得維持簡單輕鬆的工作與生活。」

出於直覺,我們都想當那逆勢而行的少數人,因為日復一日,不知怎地,工作就漸漸地膨脹、蔓延,甚至毫不節制地入侵、剝奪我們的生活與睡眠。

但要真正跳脫這樣的惡性循環,其實需要先釐清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才能反過來設計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如果你還在摸索方向,可以藉由線上課程「全方位職涯思維課」以及《打造職涯優勢地圖》模板工具,幫助你盤點職涯目標與個人特質,避免在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違反直覺的是,很多人拚命努力工作,是為了有朝一日換得輕鬆舒適的生活,「不用再工作」;但是,有些現在就已經把日子過得有吃、有玩、有錢賺的人,他們其實還滿「樂在工作」的 ── 柯克把他們稱為「80/20 經理人」(80/20 Manager),也是《其實工作不必這麼累》的英文原名。

沒有實際產出,就沒有績效可言

柯克在 1997 年出版《80/20法則》(The 80/20 Principle)一書,書名附標題是「用更少達成更多的祕密」(The Secret of Achieving More with Less),如同書中為 80/20 法則所下的定義:一小部分的原因、產入或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部分的結果、產出或酬勞。

正面來解釋,「你所完成的工作裡,80% 的成果,來自於你所花的 20% 的努力」;反面來看,「我們有 80% 的努力,是與成果無關的」。換句話說,80/20 法則跟我們熟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或者說「50/50 法則」)不太一樣,主張人們把更多焦點放在「產出」(收穫),而非「投入」(耕耘)。

在我們既有的觀念裡,付出、努力、用功……都是很正面的價值,所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最好的成果;但如果沒有收穫,也沒關係,因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雖然失敗了,但過程更重要」;最糟糕是不勞而穫,不肯付出,卻奢望得到很多。

那麼,建議「用更少投入、獲得更多成果」的 80/20 法則,該歸類在以上哪一種情況呢?乍看之下,是最接近「不勞而穫」,或至少是「少勞而多獲」。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嗎?

這首先要界定清楚「少勞」的意涵:少勞不是代表不用勞動,或者追求工作輕鬆,而是先費心選出了最重要的「少數關鍵」,然後「集中心力」完成它,因為這少數的關鍵,負責了絕大部分的結果。

如果你星期一上班 8 小時,就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任務,而且是你當周工作成果的 80%,那個禮拜剩下的幾天裡,旁人看來,你就是很輕鬆地在工作,完成那剩餘的 20%。然而,不難想見,一項會占到一周 80% 成果的任務,肯定不是什麼太輕鬆的工作,過程中也絕對不會「少勞」。

所以,問題是出在我們「不分輕重」地在每件事上都用力耕耘,做得汗流浹背、怨天尤人,好不容易才交出了 80% 的成果,生活與工作的節奏當然就比不上那些「先挑出工作要務、生命要事」,然後再集中目標、用力耕耘的人來得優雅、悠閒了。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早在《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The Effective Executive)一書說過,「無論你投入了多少智慧和知識在工作上,也無論你花了多少時間,沒有效能,就沒有『績效』可言。

掌握重點,先做最重要的事

《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中,談到了 5 個高效能習慣:了解你的時間、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善用人之所長、先做最重要的事、做有效的決策。

關於「先做最重要的事」這個習慣,杜拉克寫道,「高效能工作者都先做最重要的事,而且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他認為,專注不只是管理工作的本質,更多是基於人類天性: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時間永遠不夠用,如果要有成效,就不可能事事都投入同樣多的心力,只能選出能夠對做出最大貢獻的事,全神貫注地完成它。

《一分鐘經理人》(The One Minute Manager)書中提到的概念,也有點類似要簡化、聚焦主管該做的事。藉由鋪陳出一位「傳說中的高效經理人」的形象,作者肯.布蘭查(Ken Blenchard)和史賓賽.強森(Spencer Johnson)提醒經理人,只要在百忙終抽出一點時間,跟部屬一起定目標、做得好即時獎勵、做不好明確斥責,就能夠像一分鐘經理人一樣,「只花一點點時間,就從部屬那裡得到很大的成效。」

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暢銷著作《與成功有約》中,列出了高成效人士的 7 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包括: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己知彼、統合綜效、不斷更新。

針對「要事第一」,柯維引述了艾伯特.葛雷(Albert E.N. Gray)所著的《成功的共通性》(The Common Denominator of Success)當中所發掘的成功者的共通祕訣:「勤奮、運氣或靈活的手腕雖然很重要,卻非關鍵,唯有掌握重點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雖然要事第一的法則,最常被應用在時間管理的領域裡,提醒人們不要總是忙於追逐眼前急迫的事情,要保留餘裕處理工作或人生最重要的事;不過,這點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因為一切都和時間有關,在任何一個當下,你選擇做了這件事,就不可能再做其他事了。如果每一個當下,你做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事,那可想而知,你只把很少時間留給重要的事,自然也就不可能把要事做好、交出好成果了。

高效經理人 10 途徑,擇一專精即可

柯克在《其實工作不必這麼累》提出了成為 80/20 經理人的 10 個路徑,包括:

1. 調查

提出正確的問題,找出什麼是好動力、什麼是平庸或不好的動力。像是追問「是否有少數產品或顧客對公司而言超級有利可圖」,找出他們,把焦點和心力放在他們身上,就能顯著提高獲利。

2. 人脈

聚焦在擴大工作內外的「弱連結」人脈,像是不熟的朋友或工作以外的人脈,這將讓你取得許多不同於你身邊親朋好友的見解和資訊。

3. 導師

部屬渴望獲得關心、指導和鼓勵,只要花幾分鐘就能夠讓他們士氣高昂地工作整個星期。

4. 槓桿

柯克說,在成為 80/20 經理人的途徑中,使用槓桿和另外 9 條有點不同;這些槓桿會自然而然地幫助及強化其他路徑。比方說,讓自己身邊環繞著優秀人才、信任同事部屬、對自己充滿自信、跨領域找創意……,都能讓你獲得更大成效。

5. 激發能量

相信員工不是只為了錢工作,只要適度、適時給予關心、激勵、信任,他們追求成就的動機會更強。

6. 追求意義

做自己喜歡、擅長、有熱情、願意自發性地不斷精進的事,才成做得久、做得好、做得開心。

7. 創造時間

每天只選擇一件要務,並優先處理它。

8. 簡化

以簡單方式,提綱挈領地抓住一個複雜情況的核心。

9. 懶惰

懶惰和創造力的關係密切。因為聰明,所有懶惰蟲可以有放心擺脫一般人的工作壓力,去尋求較不費力、達成更好結果的捷徑

10. 策略

柯克筆下最標準的 80/20 經理人,他們對於所處產業都其獨特的觀察,也有實踐的決心與毅力。

讀到這裡,柯克提醒,

「先別被這個數字嚇到」,不是要你全部都做,而是一次選一種,確實做好它就夠了

如同他所說,「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種,你不需要每一種都很精通;只要在這 10 種方法中的其中一種表現傑出,成效遠比在 10 種方法都只是表現及格來得好。」這才是 80/20 法則的深奧哲理。

思考之後,再行動

80/20 法則源自於統計數字的分析,是一種基於事實所觀察、歸納出的現象:大多數的產出,是由少數投入所創造;大部分的成果,是由少量的努力與心力產生。就像槓桿原理(leverage)一樣,只要找到對的支點,就可以用更少的力氣,舉起更重的物件。

前述幾位管理思想家在探索、歸納高效能的祕訣或習慣時,所從事的也正是這個抓對支點、找出關鍵少數的活動。因此,要在工作與生活中運用 80/20 法則,必須在採取行動之前,先探索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再挖掘出:哪些事的效益最高、哪些事最重要、哪些事可以為自己帶來最大的自由與快樂。

如同柯克對「策略型經理人」(80/20 經理人的典型)的描述,他們「重視思考勝過行動,不同於他們的多數同事,他們從不讓行動排擠掉他們的思考時間,他們非常認真思考如何能夠更不費力地做更多的事。」如果你經常忙得團團轉又徒勞無功,記住,先停下來思考,你最該做什麼、又該怎麼做。「全方位職涯思維課」正是幫助你進行這種深度盤點的實用資源,讓你從混亂中找出清晰脈絡,打造真正理想的工作與生活節奏。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