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158期

哪一幅是你腦海中的蒙娜麗莎?別再相信「1 萬個小時的練習」了!

2018-01-08 整理‧撰文 陳書榕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出自《經理人月刊》2018 年 1 月號,主題學習:刻意練習,比天分更重要的專業養成法!

你一定聽過這個說法,「想把一件事情做到頂尖,至少要花費 1 萬個小時的練習」,換算 1 萬個小時,大約是每天工作 8 個小時、一周工作 5 天,在同一領域耕耘近 5 年的時間。

這個出自《異數》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所述的成功法則,自出版以來便廣為流傳,但其實這個理論來自於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的研究。

但在 2016 年,艾瑞克森出版了一本《刻意練習》的書,想要矯正所有讀者的第一個觀念就是,

「1 萬個小時的練習」觀念,大錯特錯。

「什麼?所以所有人都被誤導了嗎?」這大概是你的第一個念頭,或許我們該溯源艾瑞克森的研究,思考葛拉威爾的引用到底哪裡出錯了。

不能只重視時數,必須檢視練習的品質

1993 年,艾瑞克森發表了一篇論文,他以柏林藝術大學的小提琴學生為研究對象,把學生分成 3 組,分別是具有成為世界級小提琴家能力的明星組、比較優秀組及只想當音樂教師的普通組。研究報告中提及,頂尖小提琴家 20 歲前花在獨自練習的平均時數為 1 萬小時。而這個數字,就是葛拉威爾的引用來源。

艾瑞克森提出解釋,第一,1 萬個小時一點也不特別、也不具任何魔力,只是個漂亮的整數而已。當時表現傑出的學生確實優異,但絕對不到「大師」或「專家」等級,畢竟要成為出色的音樂家,大概要等到 30 歲、投入 2 萬到 2.5 萬的小時練習才有機會,1 萬個小時頂多只是走到半途。

其次,1 萬個小時只是平均值,明星組的學生裡,有一半還沒有累積到這個數值,葛拉威爾完全誤解並且宣稱他們「全數」達標。

最後,葛拉威爾沒有凸顯研究中,艾瑞克森強調的練習方法,與一般的練習有什麼不同,造成眾人將重心放在練習的時數,而非方法的誤解。

因此,艾瑞克森特別出書指出,光有練習的「量」是不夠的,還必須兼具「質」,才是決定個人成就高低的關鍵,而這個「質」就是「刻意練習」。

不僅要熟練技能,還要設定挑戰目標

到底什麼是刻意練習?先回想一下,當你聽到音樂「神童」莫札特、世紀「天才」愛因斯坦時會有什麼樣的想像?

他們的大腦與我們的結構不同、他們有上天賜與的天賦、他們在某個關鍵時刻做了對的抉擇、他們有好的父母與家世等等,從生理構造到社會背景,當我們地毯式搜尋一圈後,給出一個「他就是和我們不一樣」的結論,不自覺地將自己與他人區隔開來,設下一條「天才」與「普通人」之間的界線。

艾瑞克森花了 30 多年的時間研究、用 10 多年的時間完成《刻意練習》這本書,就是想要知道這群人,是不是真的擁有與生俱的才能。最後他發現,這些人確實擁有天賦,即人類大腦與身體的適應力,但這一點也不特別,因為這項「天賦」,我們人人都有。而那些表現傑出的人,只是比其他人更懂得善加利用。

艾瑞克森將大腦的適應力比喻成人體的肌肉,只要找對方法鍛鍊,它就會愈來愈結實,當你懂得強化你的大腦適應力時,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就會愈來愈強,久而久之,你對這個領域的敏感度、專業判斷會比別人快,學習力也更強。

艾瑞克森同時擊破了過往存在於我們腦海裡的兩個刻板印象,分別是「只要花時間就可以成為專家」,以及「真正的天才擁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反而歸納出一個結論:「你與天才沒有分別,只要找到對的練習法。」

這個說法令人為之振奮,原來平凡如你我,都有機會攀上頂尖殿堂。儘管坊間不少心靈勵志的書籍也指出人們過分看重天分,忽略機會、動機和努力等因素,但多數內容都流於只要你衷心渴望、下功夫去做,就可以得到成果等精神喊話,缺少實際做法。

因此,問題的癥結在於「練習的方法」,所以當說明具體方法的《刻意練習》的書一上市,短時間內就橫掃全球。他強調,練習方式不一定是具重複性的,重要的是需要不斷學習、挑戰和接收反饋,加上投入足夠的時間,才能有所進步。

強大天賦的祕密 —— 敏銳的心智表徵

先做個選擇題,當提到〈蒙娜麗莎〉這幅畫時,你腦裡浮現的圖,比較像是左邊還是右邊?

刻意練習158_82.PNG
陳姿伶/製作

《刻意練習》一書中,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強調人要透過精準的練習方法,強化或建立自己的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

但心智表徵到底是什麼?澳門理工學院體育及運動高等學校教授甯自衡表示,以蒙娜麗莎的畫像來解釋,或許更清楚。

心智表徵是一種大腦反應,專家與新手的差別,就在於心智表徵的清晰度,如果講到〈蒙娜麗莎〉你可以想像出右邊圖像,你在繪畫技巧上的心智表徵,就會強過選擇左邊的人。

心智表徵如果運用在經營企業與管理上,就像是領導者的大腦裡會有一幅公司運作圖表,可以清楚展現去年一整年的重大事件,透過這些訊息,找到可以再增強的環節,讓公司治理順利。

甯自衡表示,唯有形成清晰的心智表徵後,才知道如何從凌亂的事物裡找出規律,分辨出對與錯的資訊,促成決策。

練習是為了發現困難的事,然後去克服它

刻意練習法可以簡化成 3 個步驟,包括設定目標、找到導師以及專注練習,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操作法則。

以設定目標為例,其核心宗旨與「離開舒適圈」有關,提出練習者必須設計每個練習階段的任務,完成後再設下一階段的練習目標,才能達成有效進步的目的。

舒適圈理論(comfortzone theory)將人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分成舒適圈(comfort zone)、伸展圈(stretch zone)和恐慌圈(stress zone)三區。

刻意練習158_83.jpg
陳姿伶/製作

其中,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最外一層是恐慌區,即是我們無法一時半刻學習上手的技能,而隔在其中的,就是伸展圈,只有在這裡學習,才有可能拓展自己的技能。

但要如何具體的讓自己踏入伸展圈卻又不誤入恐慌區,澳門理工學院體育及運動高等學校教授甯自衡指出,2004 年由馬克.瓜達尼奧利(Mark Guadagnoli)及蒂莫西.李(Timothy Lee)提出的「挑戰點架構」(Challenge point framework),會在這個階段發生作用。

兩人的研究指出,增加練習者的任務難度會促發能力進步,但也有可能任務目標過高,使人選擇放棄。因此想要讓學習效果最大化,中間就會存在一個最佳的「挑戰點」,剛剛好讓自己離開舒適圈、又不致於讓人在練習中感到絕望,導致中途放棄學習。

設定挑戰點還有個好處,研究中發現,多數普通的練習者都喜歡練習自己掌握度較高的動作,那種充滿自信、感覺傑出的氛圍,正是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在作祟,這是使自己無法成長的致命傷。

頂尖的運動員則喜歡挑戰自我,也就是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這群人對於各種高難度的技巧躍躍欲試,甯自衡表示,「他們都知道,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或滿足自己,而是透過持續練習,改善做不好的事。」

但這個挑戰點與舒適圈的拿捏,除了練習者自己之外,仍需要具有經驗的導師才能協助你階段性地完成每個任務。最後,也如同艾瑞克森所言,練習必須專注,才能協助自己強化技能、剔除弱點,不會在練習的過程中分心,浪費寶貴時間。

由此可見,每個步驟環環相扣、技巧繁多,在沒有法則的引領下,想要成為超凡者確實不容易。因此,艾瑞克森將這套法則,比喻為爬山,當你不確定想要爬多高,只知道自己不想停留在這裡,你可以選擇自己亂走、祈求一切順利,也可以找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嚮導,帶領你走效率更好的一條路。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終身學習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課:一張圖,帶你完成目標與夢想!2025 新年願望不再空談

2025-03-24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我們踏入新的一年時,總是充滿希望與期待。許多人都會在年初為自己設立新年目標,例如要提升健康、獲得晉升、學習一門新技能、甚至開啟新事業。但實際上,我們經常會在過去的某個時刻,發現這些目標在年中或年底時,被拋在腦後。

為什麼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答案很簡單:方向和方法錯了。許多時候,我們不是缺乏上進心,而是用錯了策略,導致目標無法落地,成為「空談」。

《經理人》推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借助「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重新審視並強化我們設定目標的能力,讓大方向更明確、路徑更清晰,真正落實標管理,在新的一年達成你的願望!

延伸閱讀:寫下你的 2025 夢想清單!用原子習慣打造 365 天微小進步,一年後實現理想生活

什麼是曼陀羅思考法?九宮格思考法怎麼用?

「曼陀羅思考法」是一種幫助我們設定和細化目標的視覺化方法。這個方法最早源自佛教中的「曼陀羅圖譜」,它是一種幫助修行者專注和冥想的工具。在現代,曼陀羅被發展成一種系統化的思考框架,特別受到日本商業界、體育界的歡迎,被用來幫助人們釐清思路和制定計劃。

這種方法的基礎結構是一個 3x3 的九宮格。最中心的一格是「核心目標」,而外圍的 8 個格子,則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所需要的 8 個關鍵要素。

一流運動員都在用!揭密大谷翔平的曼陀羅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理解這個方法,「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提到了一個真實的成功案例 —— 日本棒球選手大谷翔平。

大谷翔平是職棒大聯盟知名的「二刀流」選手,同時擔任投手和打者,成就斐然。但你知道嗎?早在他高中時期,他就已經利用「曼陀羅思考法」為自己設定目標。

new balance 大谷翔平 logo
圖片來源/Shohei Ohtani | 大谷翔平

大谷翔平的中心目標是「成為 8 大球團第一指名的新人」。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大谷翔平在九宮格的外圍填入了 8 個小目標,包括:控球、球速、變化球、體能訓練、心理素質、品德、戰術理解以及運氣等元素。他深信,這些環節的共同提升,才能讓他成為一名全方位的棒球選手。

大谷翔平的九宮格.jpg
經理人獨家開發的「理想生活實踐模版」以大谷翔平、楊勇緯的蔓陀蘿九宮格為例,搭配 AI 目標規劃師,帶領讀者撰寫自己的夢想九宮格。
經理人

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中,《經理人》總編輯齊立文,將以大谷翔平、台灣金牌柔道國手楊勇緯為例,帶你一步步深入解析一流運動員如何撰寫曼陀羅九宮格,幫助他們達成目標,做出非凡的成就。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

如何撰寫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兩種展開方式

曼陀羅思考法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可以適應不同的思維模式,可以用兩種主要方式來進行:

放射型九宮格思考法:想到什麼寫什麼

這是一種水平發散的思考方式,適合用來設定長遠的職涯目標或人生規劃。它的原則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設順序,從多角度來豐富你的計劃。例如,你可以從技能提升、時間管理、人脈拓展等多個面向同時思考,讓計劃的每個部分更全面。

螺旋型九宮格思考法:從單一問題點下手改善

垂直深入的思考方式,適合用來「針對一個問題進行細化」。你可以從最中間的核心目標出發,依次探討實現它的每個步驟。例如,在「準備工作面試」這個目標下,可以展開「研究公司背景」、「撰寫簡歷」、「練習面試問答」等行動細節,讓你清楚看到每一步驟之間的邏輯關聯,避免遺漏。

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帶你繪製自己的曼陀羅九宮格

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中,將帶領你繪製專屬於自己的夢想九宮格,並透過獨家開發的「理想生活實踐模版」,結合科學化的九宮格規劃、每日習慣追蹤與復盤日記三大核心功能,與 AI 目標規劃師,幫助你將腦海中的構想,變成具體的行動計畫,再透過持續執行,讓每個小步驟逐漸累積成可見的成果。

在設定九宮格時,如果發現自己的目標還是過於籠統,或是很難找到具體的執行方案,那麼我們可以借助「未來 4 象限」這個工具來幫助你。這個方法將目標區分為 4 個象限,透過這 4 個象限,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層面檢視並完善目標,讓它更全面、更有意義。

  • 有形・自己:如收入、職位、健康數據等。
  • 無形・自己:如自信心、學習成就感、心理韌性等。
  • 有形・社會及他人:如公司業績提升、捐款額度等。
  • 無形・社會及他人:如帶給團隊的啟發、對家人的支持與陪伴等。
大谷翔平曼陀羅思考法4 (1)
陳姿伶製圖

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的第一部分,將透過曼陀羅思考法,帶你初步學會了如何將一個抽象的夢想,拆解成具體可行的行動計劃。設定目標的第一步就是釐清方向,而第二步則是確保這個方向能夠被細化和執行。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

接下來,「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將深入探討如何將這些目標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並透過原子習慣的科學化系統養成方式,幫你建立可持續的行動習慣,發揮好習慣的複利效應。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
經理人

跟著《經理人》的「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與獨家開發的「理想生活實踐模版」AI 筆記工具,一天進步 1%,一年強大 37 倍!成就更好的自己,真正迎來充滿改變與契機的 2025!

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林柏源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