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2

番茄工作法的常見困擾:被干擾、分心的番茄鐘怎麼辦?

齊立文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齊立文
2020-03-1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在 1980 年代就被創造出來,在時間管理的書籍廣泛被討論和運用,好像你只要有一個計時器、為自己劃出一個 25 分鐘的工作時間,和 5 分鐘的休息時間,照著做就行了。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也認為番茄工作法就是如此,不過等到自己嘗試後才曉得:要專心實在太難了!

番茄鐘工作法用不好?

認為有了計時器就能做好時間管理的想法,顯然不夠務實。番茄工作法的原創者法蘭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撰寫的《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就提到以下 4 種常見疑問,如果你沒有事先學會,很難談得上用好番茄鐘

我也在經理人新書快讀裡,以 3 支主題影音來解說這本書,預計在 4 月上線

1. 規畫謬誤:低估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

行為經濟學有個詞叫「規畫謬誤」(planning fallacy),意思是人們在評估完成一項任務需要多少時間,傾向於「樂觀地低估」。即使你幾乎不曾 1 天讀完 1 本書,你還是設定了「今天要花 5 小時,讀完這本書」的目標,結果只讀完 2 個章節。

因此, 在安排一項任務需要幾個番茄鐘時,需要「務實地」計算 。短期來看,你可以預先掌握自己一天能完成多少事情;長期目標則是,培養自己精準預測工作時間的能力。

如果你經常錯估自己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都可以在今日工作表上一覽無遺。往後在規畫工作時程時,就能做出更精準的估算。

2. 一個任務要花太長時間:超過 4 個番茄鐘

如果你在預估時,或實際執行後發現,某件事的耗時需要 5~7 個番茄鐘,作者認為,「最好再拆分成幾個小事項,並且分別預估所需的番茄鐘,記在事項盤點表裡。

這個做法也符合目標管理的常見建議, 把大目標細分成小目標,降低執行單位的同時,也可以藉由降低工作的難度、複雜度,提高執行的動力。 反之,如果有些事情根本花不到一個番茄鐘,類似事項應該擺在一起,湊成1個番茄鐘。

3. 誤以為番茄鐘的工作 25 分鐘,就是一直工作

只要聽過番茄工作法,都會記得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的大原則。針對工作期的 25 分怎麼運用,作者有進階的建議。

開啟一個番茄鐘時段時,前 3~5 分鐘,可以短暫構思做這件事的收穫或目的(如果是第二個番茄時段的開頭,可以用來複習前一個番茄時段的收穫或所學);最後 3~5 分鐘,用來迅速回顧工作的成果或品質。過程中,自然是全神貫注於任務本身。

同理,假設是由 4 個番茄時段構成的「番茄工作組」,可以將第一個時段用於省思目的、回顧所學;最後一個時段用於檢視、彙整所做的事項。作者指出,複習、回顧、檢視所學,都可以產生「過度學習」(overlearning)的效應,有助於熟悉、牢記所學。

4. 不知道怎麼捍衛自己的番茄鐘時段

一旦你開始使用番茄工作法,如何避免外界干擾就是個很關鍵的問題。作者將之區分為 3 種。

  • 內部干擾:簡單說就是自己給自己創造的阻礙或分心,包括想上網、胡思亂想、想吃東西、看手機、收發email等等。
  • 外部干擾:指涉及旁人,需要與人溝通的事情,像是同事、主管臨時來找你。
  • 組織干擾:郵件、電話、開會等。

針對任何會中斷番茄時間的干擾,書中建議採取如下應對做法:

做法1:清楚記下來

假設你的每個番茄鐘是用「X」標示,每當干擾浮現,內在干擾用「’」註記,外在干擾就用「-」註記。如果你發現某個番茄時段被註記為「X’’’’’’」,你就會意識到自己在那 25 分鐘裡,心思浮動了好多次。

做法2:決定干擾怎麼處理

假設(1)事情很急迫,就寫在今日工作表的「臨時急迫事項」裡,註明完成期限;(2)事情沒那麼急迫,先記在事項盤點表,標記為「U」(unplanned;表示為臨時、計畫外的事項),同樣註明截止期限;(3)事情一點都不重要,就繼續專心工作,在番茄鐘上標記為內部或外部干擾,直到番茄鐘響起。

處在干擾不斷的環境裡,既然杜絕干擾難上加難,那就要採取作者的建議,「化被動為主動,讓干擾跟著我們的節奏走。」

比方說,你可以電話轉語音信箱、關掉手機訊息通知、找一間無人的會議室工作,同事來找的時候,不妨先告訴對方「我正在某個番茄鐘裡」,或是另闢一個番茄鐘時段,集中處理 email、上網查資料、回電話。

尤其是針對外部干擾,書中提到,「根據經驗,絕少事情急到立刻得做。」因此,捍衛番茄鐘的有效策略是「告知、協調與回覆」策略,先告知對方你在忙,可以在何時處理他的請求,並且回覆給對方相關進度。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3

「番茄鐘工作法」原創者的 17 個原則!一次看懂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齊立文
2020-03-1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為了說清楚番茄鐘工作法的用途、技巧,我徹底讀完原創者的著作《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撰寫兩篇文章(唐鳳也推的「番茄鐘工作法」怎麼用?番茄工作法的常見困擾:被干擾、分心的番茄鐘怎麼辦?

我也在經理人新書快讀裡,以 3 支主題影音來解說這本書,預計在 4 月上線。

讀完上述文字,在閱讀作者於書末彙整的「番茄工作法基本原則」時,應該很容易心領神會:

1.一個番茄鐘包括 25 分鐘工作,5 分鐘休息。
2.每完成 4 個番茄鐘,進行一次 15~30 分鐘的長休息。
3.番茄鐘不可分割。
4.沒有半個番茄鐘或四分之一個番茄鐘這種事。
5.番茄鐘開始後,一定得響。
6.番茄鐘被徹底中斷就作廢。
7.如果提早完成事項,就檢查工作成果,直到番茄鐘響起。
8.捍衛番茄鐘。
9.針對外部干擾:有效告知、迅速協調、重訂計畫,之後再回覆對方。
10.如果超過 5~7 個番茄鐘,拆成數個小事項。
11.複雜事項該拆成數個小事項。
12.如果不到 1 個番茄鐘,湊成 1 個。
13.簡單事項可以湊在一起。
14.一個接一個番茄鐘去做好。
15.時間表永遠高於番茄鐘。
16.每個做團隊都擁有各自的番茄鐘。
17.下一個番茄鐘會更好。

在這些原則裡, 我認為第 8 個原則(捍衛番茄鐘)和第 15 個原則(時間表永遠高於番茄鐘)最重要 ,特別是後者,當你跟自己議定今天上午要工作多少個番茄時段,你一定要恪守原則,不能任意拖延,想說加班或改天再做。

學會掌控最珍貴、也最稀缺的資源:時間和專注

而當你捍衛了時間表和番茄鐘,你就等於掌控了兩項最珍貴、也最稀缺的資源:時間和專注。

如同《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書裡提到的,「高效能管理者明白,時間是一向限制性因素。任何流程的產出,都會受到『時間』這個稀有資源的限制。……時間的供給毫無彈性,無論需求多麼高漲,供應量仍然不會因此增加。」

這也難怪比爾‧蓋茲(Bill Gates)分享過他的好友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教會他很重要的一課是:「人們都想要你的時間。我可以買任何我想要的東西,但是我不能買時間。巴菲特給我看他的行事曆,他有好些天行程表上都沒有排事情,我學到了,控制你的時間,坐下來好好想事情,可能是更重要的事。」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掌控時間、重拾專注,是為了做出高品質的產出和貢獻。連續 3 星期、每個工作天騰出 30 分鐘,累計起來也許有 450 分鐘,但是工作成果絕對不及你不受干擾地工作 450 分鐘。

這也是《深度工作力》書裡提倡的重要觀念:「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創造出他人難以模仿的成果。」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時間管理
feature picture
1

番茄鐘工作法怎麼用?沒懂3原則,超容易失敗

齊立文
齊立文
2025-06-21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唐鳳任職行政院政務委員期間接受媒體訪問時,曾提到自己採用「番茄鐘」的方式來工作。被日本媒體報導「38 歲 IQ180 的台灣天才 IT 大臣」都願意採用的工作方式,瞬間成為話題熱點。其實「番茄鐘工作法」流傳多年,許多談時間管理、工作效率的書籍文章裡,都會提到這個方法。在手機 App Store 輸入「番茄」「Tomato」「Pomodoro」等關鍵字,也可以找到許多相關 App。

番茄鐘工作法:25 分鐘工作、5 分鐘休息?沒你想得這麼簡單

查閱「維基百科」中文版,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的定義如下:「一種時間管理法,在 1980 年代,由 Francesco Cirillo 創立。 該方法使用一個定時器,分割出一個 25 分鐘的工作時間,和5分鐘的休息時間。」

很長一段時間,我對番茄工作法的認識僅止於此,認為只要將手機設定倒數計時 25 分鐘,心無旁騖地開始工作,就等於學會番茄工作法了。 不過等到自己嘗試後才曉得:哪怕只有片刻,要專心實在太難了!

有次,我為了測試「冥想」的好處(有提升腦力、記憶力、體力、精力、意志力等諸多效益),我用手機設了定時 6 分鐘,練習冥想、數息。結果,我不但感到「度秒如年」,在將近 5 分鐘時還直接睜開眼睛,檢查我到底有沒有成功在手機設定6分鐘後響鈴。隔日,我也忘了要繼續進行冥想練習。

方法簡單固然是養成行為和習慣的關鍵,但是技巧再怎麼容易操作,少了個人的紀律與堅持,也只是摸到了皮毛而已。

2020 年 1 月,番茄工作法的原創者法蘭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首度授權原著的繁體中文版,書名為《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我決定把原典找來讀,看看這套看似簡單的方法,究竟有什麼「學問」在裡頭。

番茄工作法的原典,是怎麼說的?

之所以取名番茄工作法,是因為作者在 1980 年代準備大學期末考時,為了逼自己好好讀書,到廚房裡拿了一個「番茄形狀的料理定時器」,目標很簡單:讀完某本社會學書籍的「一個章節」。

從那時起,作者居然從「你能不能好好讀書,10 分鐘就好」的自我懊惱中,得以在定時的幾分鐘裡,找到了片刻的安寧、自控,也推進學習的進度。往後,他開始在學業與生活上,使用、改良這套方法,成效斐然。1992 年,他建立了系統性的番茄工作法,從個人使用延伸到團隊應用(《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有一整個部分,都在談論番茄工作法的團隊應用)。

1. 別急著開始計時,先備妥計畫、做好計畫!

不少人認為,執行番茄工作法的第一步,就是拿出計時器,直接設定 25 分鐘,然後在這段時間裡,全神貫注、不容打擾地工作,接著休息 5 分鐘。時間到,再設定下一個 25 分鐘……以此類推。

但從你進到辦公時起,你會面對無數的內在與外在干擾(像是買/吃早餐、聊天、開會、同事找你、上司突然指派任務、上網、滑手機、午餐、午茶等等),因此,要落實番茄工作法,絕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

根據作者鑽研多年的心得,要貫徹番茄工作法,總共有 5 個步驟(計畫、追蹤、記錄、加工、視覺化), 唯有做好第一個步驟「計畫」,有了明確的工作目標和方向,搭配書中提及的「事項盤點表」「今日工作表」,以及事後檢討自己番茄鐘使用情況的「記錄表」 (表單都在書中有附),才能有效追蹤,逐步打造一套不斷提升、改善工作效率的系統。

做計畫時,先拿出「事項盤點表」,寫下每件你必須做、想處理的事情。然後,在每個工作日啟動之初,從事項盤點表裡,找出必須優先處理的事項,填入「今日工作表」裡,上半部寫今日待辦事項、下半部用於記錄「臨時急迫事項」。

理想情況下,你應該可以掌握自己在每天當中,扣除掉會議、外務、休息,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做你的「今日待辦事項」,再視每個事項的輕重緩急與難易程度,預估大概各需要花費多少個番茄鐘時段,一個番茄鐘代表需花25分鐘,依此類推。

以每天工作 8 小時的常規狀態來計算,每個人一天可用的番茄時段,其實不算多。別忘了,在上班時間你可能還要開會、外出、吃飯、休息。因此,掌握自己每天可用的番茄鐘數量很重要,因為如果你想做好多事,卻沒有那麼多時間,也是枉然。

2. 番茄鐘不可分割、不可暫停

假設你決定早上 9 點,開始第一個番茄鐘時段,接下來的 25 分鐘,你應該全部用來專心工作。萬一,才 9 點 5 分,你就忍不住去滑手機、看訊息;9 點 13 分,隔壁同事來了,你們寒暄了兩、三分鐘;9 點 20 分,主管走過來,臨時交代你一件事……怎麼辦?

切記!番茄鐘不可分割(沒有 0.5 個、0.25 個這種事),最小單位就是 1 個番茄鐘。被打斷了,不能暫停,這個番茄鐘就是作廢、重設!

另一種狀況是,計時器響了(25 分鐘到了),但是你還要幾分鐘就能把事情做完。果只延長個一、兩分鐘,那沒關係,就記入同一個番茄鐘裡。如果超時過久,就要立刻暫停,表示時間預估有誤,要記入下一個番茄鐘裡。

你也可能碰上這種狀況,事情做完了,但是25分鐘還沒到。這時候,還是要把「番茄鐘走完,計時器一定要響」,你可以把剩餘的時間用來檢查工作成果、溫習學到的內容。

3. 休息很重要,番茄鐘不要「連走」

番茄工作法的原則是,每工作 25 分鐘、計時器響,就要有 3~5 分鐘的休息。不過,有時候工作忙、趕時間,或進入「心流」狀態時,可能就一連工作好幾個小時。

作者在書裡建議,休息時間很重要,可以讓頭腦消化、吸收剛才 25 分鐘的工作內容,不要做太費心神的活動,更不要繼續想工作。走一走、喝水、想下放假去哪裡玩、跟同事聊天都可以。

此外,在連續工作了 4 個番茄鐘之後,最好安排一次比較長時間的休息,介於 15~30 分鐘之間。同樣地,這段時間也不要做太複雜的事,讓大腦休息一下,重新整合之前執行的內容。

最後,只要完成清單上的一項任務,就在今日工作表上劃掉。重點是要記下每一像任務實際使用的番茄鐘時間(無論是沒用完或是超過),幫助未來的你精進估算完成特定一項任務所耗費的時間和心力,才能規劃出更精確的番茄鐘。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相關文章

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