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大家經常提到的「工作生活平衡(Work & Life Balance)」,放在今日社會中,這種說法讓我感覺相當格格不入。現代社會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資訊,所以任何時候都呈現工作與私人時間同時並存的狀況。
當公司有愈來愈多人離職或想離職時,你可能也會有所動搖,思考自己為什麼還要留下。但是,別人選擇離職,不見得你就要跟著走,有時甚至可能讓你更有晉升或接手新專案的機會。
這兩年我開公司做團隊,從領薪水到發薪水、從對上級負責到對公司負責,除了身分的轉變,其實更大的變化來自不同身分帶來的一整套思維變化。領薪水時,想的是薪水什麼時候入帳、年終獎金有多少、明年會不會加薪、我出了多少力、拿了多少錢?而做老闆呢,想的是......
「我們都沒錯,只是不適合」這句話不只適用於感情,在職場上也可能是這樣。當個力求上進,而不是只在工作中隨波逐流的專業人士,不妨用這三個問題來檢視自己前進的方向,這也同時適用於跟團隊成員討論該朝哪裡精進。
「工作能力差不多,為什麼升遷、加薪的都是他?」「明明是我先接觸客戶的,為什麼客戶跟他比較好?」「老闆有重要任務,為什麼都交給他而不是我?」 很多人常想不透,明明能力差不多,資歷也沒比別人差到哪去,為什麼客戶總是不買自己的單?為什麼某某同事總是比較受歡迎?難道是自己個性不夠好,不夠努力,或是能力不足嗎? 影響這些的,很可能是最常被職場工作者忽略的「形象管理」
每年總有段「上班族」特別躁動的時期,掙扎著領到年終之後(有年終嗎?),是不是該轉換跑道、換份工作。於是,關於「我是否該換跑道、換工作」的私訊就如雪片(球)般飛來…… 崴爺回覆到有點躁鬱,所以,一併在這裡分享,告訴你年後「該不該轉跑道、換工作」。
我 33 歲時結束我一生的打工生涯,從一個大集團企業離開,到一個小公司任職,也為我未來的創業做準備。那時是我一生打工生涯中最風光的時候,得到公司最大的信任,擁有最大的權力,也有最能發揮的舞台,可是當我問了自己兩個問題之後,我就丟了辭呈,毅然決然的走人。
最近看到的一個段子:「2019 年我的目標是:完成 2018 年那些本該在 2017 年完成的我在 2016 年就信誓旦旦要完成 2015 年制定的目標!」希望你的年度計畫不會是這樣。好好規畫年度計畫,對人生會有意想不到的影響。
如果說,職人精神講的是「一個人、一輩子、鑽研一項技藝」,那麼雞毛撢子師傅陳忠露大概就是最好的寫照。
現在如果想知道未來一周的天氣、接下來自己有哪些行程,只要對著手機說一聲「Hey!Siri!」「OK!Google」就能啟動語音助理,讓他們來告訴你。至於未來會不會出現像電影《雲端情人》(Her)中,那位善解人意、能和主角交心的女聲,似乎也沒那麼難以想像。
台北市長柯文哲參加「2018 城市青年論壇」時表示,不會採用履歷表超過 1 頁 A4 紙的面試者,原因在於如果過去一年、一年半就換一次工作(因而在履歷上列出過多職位),不認為能在這份工作久待。坊間也有不少面試教戰守則指出,人資在過濾履歷表時,超過一頁 A4 者會被視為不夠精練與浪費時間,錄取率比控制在一頁的還低。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生活忙亂、時間不夠用,不易靜心自問:「什麼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這時候「生命之輪」這個思考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在設計人生目標與釐清自己的價值觀時,找到靈感和啟發,做自己的人生教練。
「不是因為想要成為斜槓,才培養多種能力。」知名理財部落客 Mr. Market(本名許繼元)說,我們培養一項專業,通常是為了解決問題。然而,在運用專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之前沒想過的瓶頸,只好去「修練」其他技能,最後演變成手上有兩三項專業的斜槓工作者。
律師、醫生和管理顧問,3 種高薪、高度專業,也給人「工作與生活無法平衡」印象的工作,蘇嘉瑞不僅都做過,還兼著做。
資深主持人張泉靈接受馮唐採訪,問到為什麼從央視轉型到創投圈時,她說:「這個世界正在翻頁,當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你還在原來的那一頁很高興呢。」當大家還在談穩定工作,我心裡想的是你所謂腳下傳統的穩定基石,其實早已鬆動。
大學生談到身邊許多人都想成為「斜槓青年」(Slash),喜歡在社交網站標示自己的多元身分,例如「學生/劇團演員/社團講師/程式設計師」。在學生活就能有多種兼差,累積收入,看起來很不錯,但他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突然發現自己也已經工作好些年了,體制內外都混過,想寫一些關於職場的思考和體會,我個人認為以下 4 點很重要。
製造業導入產線自動化、餐飲業者推出自動點餐機,各產業都在設法運用科技輔助、或取代人力工作。一般人的想像中,低薪、不具專業的工作較容易被機器取代,具備大學教育程度的技能比較不容易受到影響,真是如此嗎? 這 4 種類型的工作,
攤開現任百事公司董事長盧英德(Indra Nooyi)的學經歷,美國長春藤名校耶魯大學畢業,多次被《財星》(Fortune)雜誌選為「全球 50 大最具影響力女性」,你可能會認為,她的職業生涯應該很順遂。但其實盧英德第一次工作面試,進辦公室不到 1 分鐘,就被面試官趕出去。
父親心臟病過逝的那年,納薩尼爾才 12 歲,他不得不快快長大。當年他沒料到的是,自己將來會選擇和父親一樣的工作 ── 指導年輕人找到他們重視的工作。
索菲打從 5 歲開始學踢足球,決心要在這方面出人頭地,因為她深愛這項運動。索菲的姊姊是腦性麻痺兒,所以她培養出善解人意、同情別人、鍥而不捨的性格。然而就讀大學時,索菲為了追求成功,所訂下的一系列策略,卻出現一條細微的裂縫。
一個出了大學校門的小男生,兩年裡換了十多個工作,最終還是回到失業的隊伍裡了。他對我抱怨道,自己工作兩年多了,薪水沒提高,活卻又多又累,問我要怎麼樣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好工作」,不用說,就是錢多、活少、職位高的。
人人都怕吃虧,人人都不願自己吃虧,即便是芝麻粒大的小虧;一旦遇到吃虧,都會像躲避瘟疫那樣避之唯恐不及。我們很多人都以為,不能吃虧,是做人的頭一條。我認識的小 A 姑娘就堅持這樣的觀念。於是,她在課堂上和教授吵架,為一點小利和小販爭執,因為一點不順心就離開公司
在下一份工作還沒找好,沒有任何後路的情況下裸辭,對許多人來說,恐怕是驚嚇大於驚訝。尤其是當你遞出辭呈的那一刻,老闆和同事第一個絕對會問:「你要去哪裡?」「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如果你的回答是:「還沒想好。」或「想先休息一段時間。」他們可能會露出「你瘋了嗎?」的疑惑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