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許認為:最重要的是人,所以他的管理重點是花 60% 的時間在「發掘、考核、培養人才」,他信仰「人對了,組織就會對」。
告別 16 年位置,從德國總理梅克爾的 7 句名言,更了解親眼見證過柏林圍牆倒下的梅克爾,如何看待自己、定義政治以及重視的價值觀。
業績很難做,就不要跟部屬說很簡單?部屬業績超標,反而不該大力讚美?想幫團隊突破「定型心態」,主管該做的3件事:
關於「空降主管」,我自己當過也嘗過教訓,也曾經遇到多次不爽空降部隊、又逐漸接納的經驗。一開始的對話是很重要關鍵步驟:
對於領導者來說,要追求的不是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不是這件事沒有我不行,而應該是這件事沒有我一樣行,這才是領導者的職責。
第一次晉升為主管,主管把我叫到跟前,他看出我的忐忑,耳提面命:「當主管有兩件事情,你要時時放在心上。第一,公平;第二,授權。」
「有捨才有得」,這是我在領導和投資人才上,學到的重要觀念和原則。當領導者清楚管理重心,自然會選擇放棄部分無法跟上組織前進的夥伴。
如果發現已經具備多年工作經驗的部屬或晚輩「對工作的態度隨便」,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提醒他呢?
前兩期的專欄論述「內隱領導理論」,該理論概念是指追隨者(部屬)對理想的領導者(主管)所應具備的特質與行為的期待。這種期待稱之為「領導認知原型」(prototype),追隨者會將領導人的實際特質和行為與他所期待的原型進行比對,當實際和期待愈匹配,領導人愈會被追隨者視為有效的領導人,所以領導人的領導效能,其實取決於追隨者對他們在領導特徵上的期待與認可。
管理風格較為傳統的老闆,喜歡強調自己的經歷、曾做過的大案子和大客戶,聽員工報告時,老愛下指導棋。最可怕的是,當出現問題時,他們不願意認錯。
下班傳LINE給部屬交辦任務,對團隊會產生哪些影響?研究提到,若主管臨時需要協助,沒顧慮上下班的時間界線,容易導致團隊工作效降低,甚至因此流失該人才。
疫情趨緩,不少企業開始取消居家辦公的制度,要求員工們回到公司上班,部分雇主為吸引員工回辦公室上班,還舉辦復工派對、發放獎品或是免費的午餐。
原先公司透過獎勵和升遷機制,希望激起部屬的競爭意識,進而挑出表現傑出的員工,然而這樣的美意,一不留心就會讓部屬之間陷入惡性的比較,讓「忌妒」無所不在。
領導者有願景不夠,願景很清晰明確也還不夠,願景要能收效,必須要有強大的力道,才能讓別人放下自滿的態度,轉而有幹勁去採取行動。
如果管理者在會議上失言爆出雷句,即使並非有意,反而會降低成員的向心力,可謂得不償失,以下是常見的 6 大雷句:
基層同仁、中階主管到高階主管,每個角色都有它的功能,對待不同的位階角色,必須有不同的帶人邏輯與管理心法。
根據內隱領導理論,領導者不只要辨明自己心中的領導特質為何,更要考量追隨者的偏好特質與行為,才可以吸引更多人效忠。
「不夠到位、要改!」主管的意見這樣說,部屬最討厭、還無力改進。誰知道主管心裡「又美又到位」,長什麼樣?我後來才明白,主管要給好意見,也是要學習才會。
身為高階主管,時常會面臨人情壓力,有人想介紹親朋好友來上班、有人想介紹廠商和公司合作、到哪裡都有人把履歷塞給我......,這些問題曾讓我傷透腦筋。
《機智醫生生活》第二季2021年6月上映,延續溫暖的故事風格療癒觀眾。從實習醫生新血加入,看好主管在新人犯錯時會怎麼做?
績效不彰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先問問自己,是否曾聽過、或曾在高績效表現的團隊任職過?這樣的團隊具備什麼特點?
很多主管總覺得事情做不完,而且好像什麼事都十萬火急,不知道該先處理哪一件事?每天就不斷地忙進忙出,不停處理大大小小的「急事」。
魅力不是單一「元素」,而是由多種元素,以不同的比例組合而成的「化合物」。長年為 CEO 們進行魅力培訓時,我發現領導者們最不可或缺的魅力元素有 8 種
我曾碰過一種主管,在組織圖上是部門的主管,但怪異的是,他三不五時總會提醒部屬「我是你的老闆」;部屬不搭腔的時候,還會補上幾句「你的請假單是我批的,你的支出單是我核的」,深怕部屬忘了他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