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者對理想的領導者所應具備的特質與行為有特定的想像,如果領袖的實際領導特質和行為符合追隨者的認知原型,則會被追隨者視為有效領導人。
當公司有機會爆發性成長前,一定有想搭便車的人,更要小心,寧可尋尋覓覓、主動追求,而不要投懷送抱的人。
尊重孩子或是下屬的嘗試,雖然他們可能不完美,卻能從嘗試中學習成長。為他們鋪路,他們往往會望向另外一邊的泥濘,想像自己鋪得路,會更平。
業績良好而順利晉升的人,常會因為當主管要比當下屬時更努力的想法,而繃緊神經。因為這種想法而努力過頭,反而可能讓下屬愈來愈不想工作。
身為主管,什麼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每年公司都會設定年度的策略重點,為了支持策略達成,每個部門/營運單位,各自訂下目標,成為了主管重中之重的任務。
跨部門合作的時候,常常遇到本位主義的難題,每個人只在乎自己眼前的事,不願意幫助別人。為什麼1+1 大於 2 只存在於想像,現實案例卻屢屢落空?
許多主管把自己當成「慈母」或「虎媽」,結果只是毀了部屬的主體性。探其原因,我傾向將案例主管的行為,歸因於身中「工業革命的遺毒」。
一般經理人在工作上容易犯下短視近利的策略盲點,優秀經理人則因具備前瞻視角,在工作表現上易取得卓越績效。
全台進入第三級警戒,不少企業採取遠距辦公。勤業眾信(Deloitte)調查顯示,曾嘗試遠端控制的主管,對於如何有效監督員工,7 成都感到困難。
數位原生世代的特質,和傳統五、六年級世代的想法完全不同,主管們不能再用自己信奉的職場規則來領導這些新進同仁。該如何讓他們產生認同,進一步產生熱情?
我碰過暴怒的老闆,自以為全世界他最英明,要他說句好話,如同天下紅雨,同仁常因無法忍受羞辱離職。年復一年,員工的平均薪資愈來愈高。
兩大主將先後離職,老東家的發展可能會受挫?結果半年後我發現,人都可以被取代。當你在公司的某個崗位上,表現不錯,其實可能只是公司背後給你撐腰。
高段位的管理是,即便我看不見你,你仍然願意不止息地與我同心齊力。疫情當下在家工作,短短二至三周時間,我大量接收來自「被管理者」的抱怨或困擾,舉例三種:
身在高位時,有時候一雙慧眼、一隻援手、甚至一句溫暖的肯定,都能在下屬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日後也說不定帶來難以想像的回報。
討論領導者應該具備何種職能的文章很多,我想試著拉高一個層級,鼓勵領導者持續鍛鍊自己的「領導敏感度」。在我看來,「領導敏感度」包含下面 4 種面向:
我與彼得互動時,認為他認真負責、善良,擁有良好的工作技能。遺憾的是,我做出來的領導力評估報告卻恰恰相反。
當部屬出包,或是有困難希望主管協助,你會怎麼做?根據過去經驗,如果主管出現這 3 種反應,問題不僅無法解決,還會愈變愈糟。
疫情期間看不到、摸不到,主管就要求員工開始交各種報告,開各種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一些主管,當他愈無法掌控你的時候,就愈想控制你?
對部屬影響最大的領導者角色就是回饋,做得正確的話,能鼓舞部屬發揮最大的潛力,反之,若做得不恰當,情況很快就會急轉直下。
傑出的領導者藉由良善的信念、言行對旁人帶來影響,持續擴大影響力,而這種領袖風範就藏在 11 種特質:
美國經濟學家亞瑟.C.布魯克斯在《愛你的敵人》裡,解釋了人們選擇「強制型領導者」的理由,以及比較長久來看強制型領導者和權威型領導者帶給團隊的影響。
年輕屬下講不聽、做不出你要的結果?老一輩「給他魚吃,不如給他釣竿、教他釣魚」的智慧已不管用!與其「給釣竿、教他釣魚」不如換個溝通方式:
大多數人都想當好人,不說別人不喜歡聽的話,不做會讓別人難堪、傷心的事。做人處事這樣勉強可以,但是做主管這樣是不行的,會變成「爛好人主管」。
許多主管在針對員工溝通時,最容易忽略一個基本原則:溝通的關鍵在於,彼此能「形成共識」。如果沒有以此為前提,所謂的溝通也只是將自己的想法「交辦」給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