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經理人該負責的是快樂的工作環境,而不是快樂的員工。團隊成員快不快樂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經理人管不了,也不用管。
你真的搞懂 OKR 是什麼了嗎?我發現一旦領導者對 OKR 的誤解愈深,困擾可能比受益還大!
接手新團隊的這幾個月,從他們口中聽到3位主管的管理風格,給了我很大的省思。
在職場給予同仁回饋時,不能看到問題就直接講出來,而要思考如何讓對方樂於接受、願意調整。如何給團隊成員有效回饋?管理者的溝通必修課:BIC 回饋模型。
要成為一位好的管理者,必須對管理者的角色有正確的認知。換句話說,到底什麼是管理者該做的事,什麼是管理者不該做的事?
主管是怎麼決定升遷的:表現或能力?公義或私利?
作為主管,有時你真的有很強烈的情緒要表達。如果一定要罵,那就好好罵吧!罵人的功力分內功和外功。內功指的是罵人的資格條件,外功指的是遣詞用句。
老闆的心理素質要多強?他做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背後都有一堆風險,但他還是得扛。有人說,當老闆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我覺得那還只是幼幼班而已!
成功的老闆或者有辦法當上老闆的人,他們的天性不外乎這8種。認識你的老闆是哪一款,投其所好,才是對你最好的選擇。
對於辦公室政治,我只有一個建議。就是你可以不喜歡,可以不參加,但不可以不了解這個人類組織的必然現象。
你的老闆是慣老闆嗎?什麼樣的老闆才是真正對員工有益的好老闆呢?如果你的老闆出現以下6種特質,建議你快快遠離吧!他就是慣老闆。
那時我在馬來西亞的部門負責整個台灣市場,團隊共有14人,對初次擔任主管職的我來說,是個令人驚嚇的大團隊。
執行長最重要的工作是領軍找人才?威爾許:「我自己就是人資長!」他花在發掘、考核、培養人才的時間,至少是所有工時的 60~70%。
許多主管經常感慨,整個部門好像只有你擔心業績達成與否呢?真正的問題,在於團隊成員之間三觀不一致,導致組織的「狼性」不足、不夠積極。
矽谷的企業教練比爾.坎貝爾在訓練時,任何人打來電話,他都不會接聽,包括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因為在訓練的當下,眼前的團隊才是坎貝爾的第一優先。
CNBC 梳理出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以及 YouTube 執行長蘇珊・沃西基等領導者身上的特質,並發現有下列五個共通點
有些主管,會利用不訓斥、多請託、多說「謝謝」等領導技巧,用來駕馭、控制部屬,但我提出的這些方法,都應該建立在「對等關係」上。
很多管理者喜歡說「我只看結果」。公司業績不好,就嚴厲批評下屬;開會沉悶,就強制員工發言。但是,「只看結果」其實是低級的管理方法。
許多人不願意成為主管,因為在管理過程中往往有無力感。學會掌握管理的 7 字箴言:「抓大、放小、管七寸」,就是掌握管理的精隨。
《貞觀政要》是記載唐太宗一生治國方略和領導統御的「管理教科書」,是唐太宗與群臣對話的實錄,至今歷經1000多年的實踐考驗,仍具借鏡的價值。
為什麼好人變壞?權力如何使人腐化?《人慈》裡面引用馬基維利的《君主論》對照現今的科學研究,解讀掌權者的行為改變。
許多帶人主管是因為工作表現優異才被晉升,但這不等同於具備帶人的能力與專業,單純靠職位較高就指揮和命令,可能會導致團隊運作失敗。
我的AAMA(台北搖籃計畫,為協助成長期創業者的公益學習平台)兩個學生,在第一次師生見面時,同時問了我一個問題:如何強化領導力?
世紀奧美群業務總監田書玉坦承,自己小時候個性急躁,考試總是頭幾名交卷,學期末老師的評語總不脫「聰明伶俐,但是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