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台灣餐飲業疫後會怎樣?年收大減 670 億,日本牛角、大戶屋母公司的前車之鑑|案例分析 Case Study 系列

2021-06-09 商社男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此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讓不少業者措手不及。之前專欄中,我曾介紹名為 Colowide(コロワイド)的日本餐飲公司,這次繼續以它為例,說明在疫情持續延長的狀況之下,餐飲業將遇到什麼狀況、影響。藉由觀察已被疫情嚴重影響一年以上的日本餐飲業,或許能幫你先了解未來可能遇到的困難、找到對策!

Colowide 這名字可能相對陌生,但它旗下不少餐飲品牌其實已經進入台灣市場了,從烤肉業態的牛角、鍋物業態的溫野菜,到定食業態的大戶屋,都是它旗下的餐飲品牌。

コロワイド旗下擁有眾多知名品牌,包括台灣人也很熟悉的「牛角燒肉」、「河童壽司」。 (來源:コロワイド
Colowide 旗下擁有眾多知名品牌,包括台灣人也很熟悉的牛角燒肉、河童壽司。

在日本,Colowide 的業態更是從宴會型的居酒屋(421 家)、燒肉鍋物(1218 家)、家庭型的迴轉壽司(376 家)與牛排(127 家)、個人型的定食(432 家),橫跨到外帶、外送的漢堡及其它(269 家)。因為業態覆蓋率高,且各業態品牌也幾乎都有百間以上的規模,類似一個小型的綜合餐飲產業,所以才會用它為案例說明。

colowide_2021_financial report.jpg
日本 Colowide 集團餐飲品牌、店鋪數。

以下,讓我們從年度營業額、每月業績、年度獲利、既有店數等 4 面向,來看疫情下日本餐飲業的狀況:

延伸閱讀:四面楚歌又四面夾殺!遇到「8 重危機」的台灣餐飲業,如何不變慘業?顧問第一手觀察

疫情下日本餐飲業觀察 ① 年收大減、衰退幅度遠超想像

大部分人應該都知道營業額一定會受影響,但到底影響多少?

攤開 Colowide 最新財報,到今(2021)年 3 月為止的集團年度營業額為 1681 億日幣,去年同期為 2353 億日幣,減少了 672 億日幣、約 29%。當然其中有些店鋪數量的增加較少,比較基值並不完全相同,但以公司觀點來看,近 3 成的衰退,對已邁入穩定期的企業來說,減少幅度是非常大的。

colowide_2021_financial report.jpg
Colowide 最新財報顯示,到今(2021)年 3 月為止的集團年度營業額(Revenue)為 1681 億日幣,去年同期為 2353 億日幣,減少了 672 億日幣。

換算下來,這是筆將近新台幣 200 億的金額損失,而台灣大部分的上市上櫃餐飲公司,年營業額能超過 50 億的就已經不多了,也就是說 Colowide 去年的損失,大約等於 3~4 家台灣上市餐飲公司的總營收。這也告訴我們,即使疫情過了一年,但營業額上的激烈變化,已到達必須採取激烈手段,才能改變現狀的非常時期。

疫情下日本餐飲業觀察 ② 月業績隨疫情波動,但回不去了

上述是用全年成績單來看,不過如果以每個月來檢視,是不是其實一直在慢慢回溫呢?以日本餐飲業常用的「既有店去年業績比」來觀察,並從日本每日感染人數、加上 Colowide 既有店去年業績對比,就能嗅到兩者微妙的關連性:

1. 最谷底的去年比

2020 年 1 月日本每日平均感染數才個位數,但 2020 年 4 月的日感染數已飆升到區段高峰的 700 多名,政府也在同年 4 月發布緊急事態宣言。而 Colowide 在 2020 年 4 月的既有店去年業績比,在此時來到只有 2020 年的 40%,也就是 2020 年如果營業額是 100 的話,2021 年的 4 月就只剩下 40。這個數字是過去疫情一年中的最低數字。

japan covid-19 case.jpg

2. 最高峰的去年比

日感染數在 2020 年 4 月達到高峰後,6 月一度下滑到兩位數,8 月又攀升到 1000 人以上,之後 10 月初又開始滑到區段谷底,出現了幾天僅 200~300 感染人數的相對低數值。而 Colowide 的 2020 年 10 月的既有店去年業績比,此時來到 90%(11 月為 91%),這個有點靠近 100% 的比例,是過去一年來最好的數字,但沒錯,連最好的月份也沒達到 2020 年同期的 100%。雖然疫情還沒結束,但這應該就是民眾習慣疫情後的最佳表現

colowide_2021_financial report.jpg
Colowide 2020 年 10 月的既有店去年業績比(Sales Comparison of Existing Stores)回暖到 90%,11 月為 91%。

3. 第二波谷底的去年比

日本每日感染數從 2020 年 11 月底開始,又進入千人的規模,2021 年 1 月還有幾天高達 7000 人次。而 Colowide 1 月的既有店去年業績比,此時又跌到另一個谷底的 66%。說明了在迎接最佳表現後,或許還有下一個谷底在前方。

綜合上述 3 組數字,最谷底的 40%、高峰的 90% 及第二波谷底的 66%,我們能知道:即使疫情改善,或大家都習慣了疫情的生活,還是很難回到跟過去一模一樣的業績水準,並且要是疫情一失控,營業額還是有可能跌落成既有的 60% 規模,非常可怕

疫情下日本餐飲業觀察 ③ 獲利由正轉負、大幅虧損

與去年同期比,Colowide 年度營業額減少約 29%,那是不是獲利也是減少了 29%?財報顯示,到 2020 年 3 月為止的集團年度事業利益(代表本業的數字)為 56 億日幣,但到 2021 年 3 月為止共虧損了 81 億日幣,與去年相比獲利少了 137 億日幣,減少的數字是 2020 全年獲利(56 億日幣)的 2.4 倍。

colowide_2021_financial report.jpg
Colowide 集團年度事業利益(獲利,Business profit)2020 財年約 56 億日幣,2021 則約虧損 81 億日幣。

營業額少不到一倍,為何獲利卻少了那麼多倍?其實這就是餐飲業的「財務特質」。

餐飲業的營業毛利雖然比其它產業高很多(一般人看到這個常以為做餐飲非常好賺),但營業費用也比其它產業高,且營業費用中的固定費用占比並不低。所以當營業額變少、營業毛利也隨支減少時,因為營業費用中的固定費用並不會隨營業額變低而減少太多,變少的毛利無法 cover 沒變少的費用,自然虧損就會很大。

為了讓各位了解營業額及費用的變化,我舉一個虛擬的日本餐飲產業損益表來說明。

餐飲業的營業額 = 來客數 x 客單價。營業額變少,主要是因為來客數變少,一般情況下客單價不會隨著顧客數量而變化,所以我們以來客數為變量來觀察:

餐飲業財務特質|試算狀況 ① 當來客數維持不變(100%)

代表食材費用的營業成本(簡單來說就是食材費)設定為營業額的 30%(這項日本比台灣低了不少)。營業收入為 100 時,扣掉營業成本的 30(100 * 30%),就會得到數值為 70 的營業毛利。這個 70,還要支付薪資的 30、店面租金的 15、折舊的 5、租賃的 5、水電瓦斯的 5 及其它費用的 5。扣掉這些後,最後就剩下營業利益的 5。在日本整體餐飲市場這樣飽和、競爭激烈的狀況下,大部分日本中小餐飲業的損益狀況差不多就是這樣。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_餐飲業財務體質試算

餐飲業財務特質|試算狀況 ② 當來客數減少(剩 60%)

如果來客數變成原本的 60%,因為固定費用(店面租金的 15、折舊的 5、租賃的 5)並沒有變化,且員工也不會全部解雇,首先可能調整就是工讀人員的工作時數;水電也有基本費用,要減省、降低也有限。假設營業費用只能從上述(來客數不變時)的 65 變成 55,雖然費用看起來變少,但可怕的是來客數只剩 60%,營業額降低成 60(收入 100 * 來客數 60%),毛利也從上述的 70 變成 42(營業毛利 60- 100 * 60% * 30%)。

此時,毛利的 42 無法支付費用的 55,所以營業利益就開始虧損(變成 -12),一下就把來客數為 100% 時每月能賺到的營業利益 5,吐了兩個多月出來。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_餐飲業財務體質試算

餐飲業財務特質|試算狀況 ③ 當來客數大幅減少(剩 40%)

看下表就知道,營業費用雖然下修變成了 48,但營業毛利少更多、只剩下 28,一下營業利益就變成 -19,把過去近 4 個月的獲利吐出來。如果這個情況持續 3 個月,那這 3 個月的虧損幾乎就把一整年的獲利吃掉了。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_餐飲業財務體質試算

一般產業應該很難想像來客數瞬間變成 40%,但在 Colowide 的案例中,他們去年 4 月的營業額真的就只剩原本的 40%,這個減少比例在現實的餐飲世界是會發生的。而且只要營業額一變少,對獲利的衝擊超大,所以餐飲業必須要很留意這點。

疫情下日本餐飲業觀察 ④ 既有門市的關店、倒閉潮

既然營業額無法大幅提升,甚至日本大型餐飲業者在整年最好的時期,既有店也只能達到原有 90% 的營業額;根據上述第三點,虧損還有可能變成平時的倍數,那業者要怎麼做才能止血、減少虧損?

根據 Colowide 財報資料,到 2021 年 3 月為止的集團直營店全店鋪數為 1470 家,去年同期為 1462 家。看上去似乎增加了,但其實是因為它併購了大戶屋(共 136 家店),如果把這個數字扣掉,能發現反而少了 128 家店(近 9%)。9% 其實還不少,因為它的 Base 太大了,9% 可能代表的是 200 億日幣的營業額,一般經營者是不太可能放手這麼大的數字。

大戶屋
大戶屋官方臉書(大戶屋Ootoya-台灣)

那為何最後 Colowide 仍選擇了放手?其實是因為第三點所提到的虧損實在太恐怖了,特別是居酒屋產業這這種經營基盤較弱的店鋪,營業額甚至能跌到既有的 20%,長痛不如短痛,所以才用終極性的關店手段,來減少固定費用的發生。

走到一定的時間點,關店是一個不得已、但一定要考慮的選項之一。不過只要品牌力夠,收掉的店之後應仍有機會開回來。而 Colowide 能說是日本餐飲市場最近很強的一個集團,相信在近期重整後,應該能很快地再度進入新的成長期。

雖然台灣的疫情到今天仍不太平靜,但我還是對台灣人民的應變力充滿信心。日本市場這麼艱辛的情況,應該不會在台灣市場發生,但還是提醒別太大意,平時做好各種準備,就比較能有邏輯地在困境中做出最好的決策。口罩戴好戴滿,幫助自己,也幫助正面臨新挑戰的各行各業。

延伸閱讀:四面楚歌又四面夾殺!遇到「8 重危機」的台灣餐飲業,如何不變慘業?顧問第一手觀察

(本文由「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編輯)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