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管理》第17頁,毛治國著,交通大學出版社

跨入陌生領域、又是空降主管,如何快速進入狀況?毛治國提出2大關鍵

2021-10-08 採訪‧撰文 齊立文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伴隨我事業生涯的行囊當中,我只有兩本筆記,一個決策、一個執行,我就這樣走遍天下。」這是前行政院長,目前擔任陽明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兼任教授的毛治國,經常展示在他授課講義最後一頁的畫面註解。

行囊,指的是他曾經使用過的一個背包;包裡的兩本筆記本,則是記錄了他一路橫跨產、官、學界的理論與實務踐行歷程,也是他在2018年出版的上下兩冊著作《管理》的主題。

問毛治國為什麼會在管理學的知識範疇裡,選定決策力和執行力做為研究著述的主題?

「我認為決策和執行是普遍性的(generic)和可轉移的(portable),只要具備這兩種能力,不管你原本的專業領域(domain)是什麼,都可以讓你逢山開路、遇水填橋。」

這套說法的說服力,毛治國用自己職業生涯、尤其是在政府部門服務期間的多次職務轉換,做了最佳印證。

跨入陌生領域、危機時刻空降,門外漢如何快速掌握關鍵議題?

1987年,毛治國從交大管理科學系系主任一職,調赴政府擔任交通部主任秘書,自此展開了占據職涯大半時間的公職歷練。其中,光是在交通部就歷經過主任秘書、觀光局長、高鐵工程籌備處處長、民航局局長、常務次長,以及2000年後出任民營化後的中華電信董事長等職務。

如果將交通部視為一個企業,毛治國的職務轉換就好像從幕僚單位為起點,十幾年間一直在組織內的各個功能或部門輪調。直到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時,出任交通部長。

設身處地來想,毛治國的經歷可以說從天上飛的、到地上跑的,每一次轉換都是高難度的考驗。

當觀光局長時,學土木工程、運輸管理毛治國說,「我做過最瘋狂的夢,都沒想過要當觀光局長。」結果台灣推行至今的燈會,就是他首創的。

調到高鐵籌備處時,全台灣一半人都反對高鐵,預算也沒著落,他率先引進了BOT模式(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政府經營)。

接任民航局長時,是在1994年華航在日本名古屋機場墜毀事件之後;2000年扛下中華電信董事長時,正值中華電信初轉民營化,市占大幅滑落、民心士氣渙散,數千員工走上街頭抗議……

「我橫跨了這麼多個專業領域,每個領域進去時,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都是零,時間點都是危機時刻,又必須坐上指揮官的位置,立即發號施令,根本沒時間給我學習,我憑的就是把握住決策、執行的基本功。」

究竟如何靈活又快速地運用決策和執行的功夫?「我的起手勢都很簡單,找到對的人,提出對的問題。」

毛治國以名古屋空難事件的後續因應為例,當時他奉命必須在一星期內提出報告,於是他找來兩位專家,一個懂開飛機,一個懂修飛機,「因為空難不是人為因素,就是機械因素。」

透過兩位專家的問答,毛治國同步展開學習和思考,也當場檢驗自己的假設,「如果是yes,我就對自己的想法有把握;如果是no,我就修正。」

就這樣記了一上午筆記,經過兩三天彙整資訊,到了第四天,毛治國就寫出一份報告,還獲得時任交通部長劉兆玄「amazing」的評語。

門外漢如何快速洞察問題的本質?毛治國分兩個面向來說明:

其一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面對官僚系統,空降部隊有時候反倒可以提出框框外的問題。「雖然一開始可能會被質疑怎麼會有這樣的問題,但是當他們試著去挖挖看,說不定就會找出新的點子,去解決老的問題。」

其二是,「當局者清、旁觀者迷」。遇到這種狀況,毛治國建議,領導者一定要有定見,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才能夠抵禦旁人的冷言冷語。

最理想的狀況是,能夠靈活運用這兩個視角,時而從局外觀點挑戰局內人,「你為什麼沒有這樣想?」時而從局內挑戰局外,「你只是還沒看到我的門道在哪裡。」

把事情做對需要謀斷,做對的事情有賴見識

無論是從裡看外、從外看裡,毛治國也提醒,「你的心裡都還是要有個底,「免得被質疑你連基本的ABC都不懂,不要來跟我挑戰XYZ。」

這裡所說的底,指的是底蘊,正是毛治國從學生時期迄今始終鑽研不輟的一套決策架構:見識謀斷。

見:指的是蒐集資訊、「發現問題」。
識:是「為問題下定義」,核心是要發掘出問題背後的「事中之理」,確保決策在做對的事情。
謀:創造或擴大選擇空間,「設計對策」。
斷:就是最單純的決策,「抉擇對策」。

決策方法
《管理》第17頁,毛治國著,交通大學出版社

整體而言,毛治國將決策劃分為「認識問題」和「確立對策」;其中,認識問題又可以拆分成問題的發現(見)和定義(識);確立對策則是可以拆解成對策的設計(謀)和抉擇(斷)。「這都是二元的(binary),有結構上的嚴謹性。」

如果進一步將見識謀斷的運作路徑圖示化,還可以畫成兩個菱形結構,象徵兩個發散和收斂的過程:
「見」,要發散,盡可能取得最多資訊;「識」,就要收斂,定義問題。問題定義清楚之後,進入「謀」又要發散,找出盡可能多的選項;最後再次收斂,進入「斷」

見識謀斷運作路徑
資料來源:毛治國

毛治國堅信,好的理論要簡單、實用,「既可以當作規範性的指導,由上而下讓人思考問題很清楚,又不會讓人膠柱鼓瑟、食古不化,想很久都沒找到答案。」

因此,針對定義明確、有已知選項的問題,就要「當斷則斷」。若是已知的選項不夠用、不堪用,再往上擴大選擇空間,「先謀後斷」。

要注意的是,有些情況下,縱使有好的謀略、選擇,只能確保「把事情做對」,但萬一探詢、解決的是錯的問題,想確保「做對的事情」,「就要有這個警覺,決策還要再升高,從見識開始。」

指明方向、點燃熱情,掌握啟動執行力的關鍵

在毛治國的管理架構裡,總共包含了5大要件,除了決策架構談的「見識謀斷」之外,另一個重要元素就是「行」,也就是執行力。

要掌握領導和管理的精髓,毛治國認為,「底蘊就是決策和執行架構。」而要落實執行力,領導者要有系統觀,要了解組織運作的動力,了解推行決策或變革的過程中會有哪些阻力,指揮者與被指揮者如何互動等等。

歸納起來,好的領導者是「開車式管理」,而不是「拉車式管理」。領導者要懂得找出組織運作的key,這個key既是發動汽車的鑰匙,更是「領導者給方向、驅動組織出力量」的關鍵。

以中華電信為例,當民營化後,數萬名員工面臨裁員減薪的生涯危機、組織競爭力低落的重大考驗。毛治國2000年上任董事長後,眼看公司市占率剩26%,「壞到底、沒什麼可損失了」,便與團隊集思廣益,提出全員上街賣手機的任務,就連董事長也不例外,結果3個月就賣出80萬手機,創下世界紀錄。

「領導者的職責不在於出力量,而是要激發出組織的熱情。當組織有了熱情,就會產生力量,這時候領導者再為熱情指引方向,這就是執行力的key。」

後來,毛治國在中華電信前後兩年多改造組織文化、提升競爭力和獲利能力的成果,也與哈佛商學院教授保羅.馬歇爾(Paul Marshall)合寫成MBA個案,歸在企業轉型(corporate turnaround)的範疇裡。

「任何組織出現重大事件,領導者不能迴避,首先要為所有員工做解讀,公司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毛治國總結自己在中華電信推動組織變革的經驗指出,接著就是盤點資源,「找出一件大家可以共同參與、做成的事,這有機會成為翻轉情勢的有效策略。」

當領導者將決策和執行的方法論嫻淑於心,再加上一些常識,就算踏入自己本業以外的領域,也可以很快讓你對這個專業領域產生自己的看法,有時候甚至會超越領域專家。

繼續閱讀 決策 圖解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