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整理 Cecelia Hsu

默許的「無薪加班」,員工累死、也害慘組織!華爾街基層的怒吼


你這周加了幾天班?不論是深夜收到的電子郵件,或是一大早擾人清夢的訊息通知,都是元兇之一。而通常運用下班的零碎時間處理公事,極少得到報酬。
隨著疫情席捲全球,在家工作成為可能,工作與生活界限消失,下班後保持關機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根據 ADP 研究所(ADP Research Institute),在英國每人每周平均毫無報酬的加班 9.2 小時,10% 的人每周至少無償加班 20 小時。曾有研究指出,多數英國雇主承認員工每天工作的更長,卻不一定有加班費。
今年初美國投資銀行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爆出,初級分析師的一份內部調查,爆量的交易需求讓他們平均每周工作 95 小時,每晚只睡 5 小時,嚴重損害身心健康,如果工作條件無法改善,打算在半年內離職。
工作究竟何時能「下班」,愈來愈難有共識
以有型產出來決定工作崗位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在辦公室裡動腦 ,工作「何時」可以做完,應該做到什麼程度,都難有明確定義的職缺,導致無償加班頻率高升。
事實上,以每日 8 小時來計算辦公時間,就已經過長了!紐卡斯爾大學商學院教授亞比該‧馬克斯(Abigail Marks)表示,「當工作型態是在電腦前密集工作,每天合適的工時不應超過 5 個小時。」
他提到,智慧型手機如同工作時間的喪鐘。只要手機可以收發電子郵件,人們就會加以利用,養成隨時待命的習慣。你的客戶、老闆、同事,都被「數位韁繩」所束縛,每個人心裡的下班時間不一。
在某些產業(例如投資銀行),長時間工作可能就是常態,當你進入公司的第一天,就會染上必須一起工作到很晚的習慣,或者說,不這麼做就擔心自己無法在這個職場中往上爬,會遭到他人取代。比如在華爾街,熬夜可說是成為合夥人的必經之路,如果膽敢挑戰,就會被視為打亂規則,多數人寧願順從。
雖然有種種跡象表明,人們受夠了長時間的工作和電話會議,也有大量研究希望證明,減少工作時間可以提高生產力。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副教授葛蕾斯‧洛丹(Grace Lordan)表示,需要工時長的公司職缺仍然競爭仍然激烈。
無薪工時變長,不利於員工、更不利於公司
工作時間變長,但我們不僅沒有和團隊更緊密,反而更疏離了。一項針對超過 6.1 萬名微軟員工的調查指出,遠距工作使每周工時延長了約 10%,可能表示員工在家的效率降低,或是將原本的通勤時間全都用在工作上。
但 在更長的工時之中,員工反而缺少溝通、變得孤立,新的想法和資訊較少共享,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行為也減少了 。研究數據表示,人們沒有以電話或視訊取代面對面溝通,而是大量依賴 email 和即時通訊訊息,可能使 溝通產生更多誤解,或是難以傳遞複雜的訊息。 溝通和協作的模式改變,可能對於組織的創新產生負面影響。
華爾街的基層發起抗議,換得企業加薪承諾
高盛初級分析師的怒吼,後來怎麼樣了?這份投訴在網路上公開後,引起外界的關注。高盛執行長蘇德巍(David Solomon)出面承諾,盡力確保員工每周至少休息一天,會為此增加新的員工,或是為高壓的部門調配人手。
為了留住人才,花旗集團(Citigroup)、巴克萊銀行(Barclays)、摩根大通(JPMorgan)等金融機構都宣布調漲初級分析師的薪資,年薪可達 10 萬美元(約新台幣 278 萬元),有些銀行還祭出更多福利。高盛在 8 月也宣布調薪 30%,入職第一年分析師年薪達 11 萬美元(約新台幣 307 萬元);第二年年薪從 9.5 萬美元(約新台幣 264 萬元)調高至 12.5 萬美元(約新台幣 347 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