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成功習慣
feature picture
pexels

為何許多人積極努力、默默奉獻,卻被認為在等死?付出 vs. 薪資的關係

2021-11-19 臨公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在一篇聊體制內的文章評論區,看到幾條留言:

「我利用業餘時間做電商,現在已經被開除了。」「當老師能發展第二職業,你在開玩笑的吧?反正國家政策是不允許的,除非大學老師。」「他們積極努力,踏實肯幹,毫無怨言,默默奉獻,職級待遇與他們根本沾不上邊。」

我就職過上市公司,也在國營企業工作過,我愈來愈理解,一個人的能力與收入經常不成正比。更確切地說: 一開始,你的能力或許給你帶來不錯的收入;到後來,它們的關聯性日趨變小。賺多少錢,其實由你的認知層次決定。

延伸閱讀:2021 年終獎金有著落嗎?明年有望調薪嗎?104 統計揭露

我初中同學小凌的成績很好,我印象中他考得最差的一次分數也沒跌出班級排名前三。輕鬆考上本地一中的他,之後順理成章地進入一所明星大學。畢業後,小凌就職於一家上市公司,獎金與項目掛鉤,他每月到手的實際薪資比我們所有人都高出大半個頭。比較辛苦的地方在於,那份工作得長期駐外。在外摸爬滾打兩年,小凌在家人的建議下考入了老家的機關單位。

另一位同學宇鑫,成績中上。畢業後從十幾個人的汽車配件批發,一路輾轉進入汽車金融。前幾年汽車金融算是個快速發展的行業,宇鑫人也勤快,加班熬夜扛 KPI,穩紮穩打地做到區域總監。

兩人都非常上進,可小凌的收入,還不及宇鑫的零頭。坦白講,這兩位同學都很優秀,也都是我多年好友。一定要說誰更有才華,要算有著「學霸」體質的小凌。他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懂事,一點就通,無論學習和工作,都格外努力用心。

當然,做決定這種事從來都是有得有失,冷暖自知。只是細想起來,我應該是從那時開始,很難再片面地認同「生活不會辜負你的努力」之類的雞湯話。

延伸閱讀:2021 平均年薪 65.6 萬,創 6 年新高!非工程師高薪職務有哪些?

為什麼許多員工積極努力、默默奉獻,卻被認為是在「等死」?

開篇提到的留言中,有讀者問:為什麼許多員工積極努力、默默奉獻,被認為是在單位「等死」?

先說外部因素。第一點, 收入並不完全跟市場經濟掛鉤。 就連在銀行就職的朋友都說她薪水這兩年不僅沒變多,還縮水了不少。可她的能力退步了麼?她做的事情變少了麼?並沒有。

如今「鐵飯碗」已逐漸變成一個備受嘲諷的詞,從體制內辭職的人嘲諷尚在體制內的,拿績效獎金的人嘲諷拿工齡工資的,甚至加班的人都嘲諷「朝九晚五」的。可最大的問題,是「鐵飯碗」收入邏輯並不符合市場經濟邏輯。你做的事在其他公司可能值 2 萬元,可在單位的論資排輩下,沒準只能拿到 5 千元。外加缺乏內部競爭,更易滋生慵懶。這點確實客觀存在。

第二點, 晉升意義不大。 我認識一位在國營企業的女性朋友,不到 30 歲,深受上司重視。內部有個很不錯的專案機會,領導便一個勁兒地讓她去爭取。結果,她放棄了。她跟我說:「我不是吃不了苦,就是不太明白現在去爭取的意義啊。」公司女員工占比只有 20%,她快速上升到一定位置後,彷彿被按下暫停鍵。再往上,幾乎都是 40 歲以上的男性,忙到頭髮大把地掉,連小孩發燒都沒空回去,老婆甚至打電話來說要離婚。「拿下這個項目加班是少不了的,升職希望不大,工資也加不了多少,你說我何必?」

即便是男性,內部晉升途徑也並非敞開大門。上面主管沒調動、沒跳槽,職位就空不出來,只好慢慢熬。

說完外因,繼續看內因。經常有質問的聲音:我從事的行業特殊,第二職業根本不可能、不符合規定或限制諸多等等。

一位教書的朋友曾和我吐槽學校薪資太低,他教資訊科學,混了好幾年薪水才 3 萬多元,但他做 IT 的同學畢業不到兩年薪資就過 4 萬。

我問:「那你打算怎麼辦?」他說:「我教的科目又不是主流學科,學校也不准兼職,還能怎麼辦?」我又問:「有沒有打算跳槽?」,他毫不猶豫地說:「怎麼可能?!」

人在慣性中待久了,很難接受軌跡以外的想法,並且想方設法用各種理由說服自己。前文提到的同學小凌,實際上是我們幾個朋友中最忙碌的人,他晚上經常在公司值班,周末經常去公司開會,收入卻是最低的。

我們問過他:「要不想想辦法開發些新的收入來源?你家那套老房子稍微裝修下就可以出租了。」他的答案是:「沒時間折騰!」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說:「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認知程度與聰明與否無關。

人是習慣於自我迷惑的,其實真正的阻力,首先是自己意識不到,其次就算意識到了,也沒採取有效行動。久而久之,遲緩的思維與行動,已變為一堵不可逾越的牆。

作家馮唐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說,真正的中年危機,來自於「確定感」:你已經知道哪些事你能幹,哪些事你一輩子都幹不了,這種時候,你還有什麼興奮點?你發現薪水被固定,你發現職位被固定,你發現前途被固定……,固定的多了,就被釘死了。

於是你開始接受了死薪水與死工作,等你最終反應過來,這輩子好像也就這樣了。幾年前娛樂文化名人高曉松說「你不慌張了,青春就沒了」,這「不慌張」與「確定感」真是相得益彰。

年輕時,最慌張的是不確定性太多;等老了,最沮喪的卻是確定感太多。這和你在不在體制內、拿多少薪水,沒有半點兒關係。

你可能會問:「我的確捨不得放棄穩定的收入,可內心也的確很焦慮,怎麼辦?」那你不妨 先降低自己的預期 。太多人焦慮的不是自己沒有什麼,而是焦慮別人擁有什麼。一邊抗拒風險,一邊又預期過高,會讓人逐漸在二者的落差中愈陷愈深。

值錢的從來不是薪水,而是你的認知、洞察與行動。從源頭改變,方可釜底抽薪。

(本文出自《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變現的能力》,春天出版社出版)

繼續閱讀 自我管理
相關文章

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變現的能力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