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拍圈共同創辦人 廖家欣

雙11買氣不如往年!消費者從狂歡到理性,購物節為何「冷掉」了?


疫情衝擊了零售業,促使網路購物、外送服務、影音串流服務的增速,2021 年上半年.台灣整體零售業的銷售額近 2 兆台幣,其中 Q2 電子商務銷售創新高,年增率達 24.7%,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在 2021 年 11 月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在過去一年最常消費的電商造節前五名依序為「雙11」「99」「雙12」「618」「心禮節」。
如果我們回頭看過去 5 年台灣電商產業造節的發展,從 Google Trends 網路搜尋熱度來看,從 2015年 開始,雙11開始在台灣冒出頭,當時領軍的台灣前幾大電商平台均有參戰,雙11帶來翻倍業績,平台、消費者、廠商這股熱度一直維持到 2020 年,但 2021 年雙11卻出現一股異常的冷流,即使電商平台與廠商以同樣或更加大的促銷力度,消費者也不再像過去五年一樣熱衷,雙11從狂歡到理性,有三大原因:
雙11退燒原因一:電商平台造節過於頻繁,消費者乏了
我想每一位電商平台經營者都知道,長期用低價的方式促銷,是一條沒有辦法回頭的路,就像星巴克的買一送一一樣,經營者會發現買一送一做得愈頻繁、業績愈能創新高,但只要不做,業績就下滑。
這個循環迫使業者必須一直做促銷打折才能維持業績增速,但這個高速的轉輪到一個程度就會成為成長的阻力,這是一個世紀級的現象和困境,不論是中國、美國、台灣電商平台都是如此,「中庸之道」講的就是過猶不及,是中國人最有智慧的想法,但是當商品沒有差異化的時候,價格戰就是必然的結果,價格戰開打後,比的就會是規模經濟,比的就會是經營效率,若這時候競爭對手是「賠錢玩」,那比的就是誰的口袋深。
所有的造節,不管什麼節,其實目的都在 「低價引流、創造話題與流量」,以前消費者看到網路廣告、簡訊、信箱裡的 Email、LINE 上面的訊息,還會看一眼,甚至點擊廣告、打開 App 瀏覽,但因為造節頻繁,現在消費者普遍對於網路上的促銷訊息已經相對無感,網路廣告的獲客成本攀升,電商大促的確帶來了翻倍的業績與流量,但頻繁的促銷,疲乏的不只是消費者,包括平台和廠商都是。
雙11退燒原因二:促銷時間拉長,消耗了精力與購買力
原本雙11是將消費者一段時間的需求,集中到購物節「當日」下單,要消費者午夜 12 點守在電腦前搶購,免得晚了就搶不到,從 2019 年開始,電商平台已把雙11和雙12以及各大造節的「戰線拉長」,不再只做一天的促銷,好處是可以稍稍緩解雙11貨物爆量「卡關」的問題,同時戰線拉長對整體業績也有提升作用,缺點是稀釋了消費者的購買力與精力。
MIC 在 2021 年 11 月的最新報告中,調查民眾在雙11的消費行為,約 6 成民眾是 計畫性購物,這個調查背後代表的意義是,消費者有保留明確想要購買的清單,並等待促銷活動來臨時再下單的傾向;加上電商平台除了大的造節,小的造節也不斷,頻率之高,造成與大節日的差異變小,消費者因為已經學習到不用急著買,「這種促銷常常都會出現」的預期心理,使得跟風意願下降。
雙11退燒原因三:疫情促使消費者趨於理性,對地球友善的消費
今年雙11,阿里巴巴變了,以往每一年阿里巴巴集團在對外的溝通上,都聚焦於雙11的「戰績」,今年,阿里巴巴將 ESG、企業社會責任、低碳、綠色消費等,拉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獲利的同時也要對世界好」這個共好的趨勢從美國開始,亞洲的可以看到疫情促使消費者趨於理性,更謹慎的花每一塊錢。
「疫情 + 消費者行為的轉變 + 年輕世代的環保意識」也推升了數位科技結合二手電商的創新服務。GlobalData 研究發現,在過去的三年,服裝轉售成長速度比零售市場快了 21 倍,不論是 Walmart、H&M、Nike 都進軍二手電商市場,主打女性時尚轉售的行動拍賣 App 拍拍圈 PopChill 亦是相同概念,這也是未來在全球網路暨電商產業發展趨勢中可以觀察的指標之一。
根據 MIC 統計,台灣 2020 年網路銷售額達 122 億美元(約 3380 億元),台灣電商造節經歷了 2020-2021 年,已經不再是購物節,而是購物月(每個月都有大促)的時候,這勢回不去了,只是中國用了 10 年,但台灣只用了 5 年,這也說明了競爭越來越白熱化,疫情更加速了這一切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