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整理 盧廷羲

別再用聳動標題騙點擊!行銷人必學:寫出好文案,從拆解「好奇心」開始


身為內容行銷人員,需要寫文案、下標題,吸引閱聽眾了解資訊。有一種常見的手法是靠著「點擊誘餌」(clickbait),透過一些誇大、聳動標題,像是「你不會相信,這間公司昨天發生了什麼事!」「這支股票,讓投資人發大財?」
聳動的標題、文案很管用,但用幾次就會失效
貝特里奇頭條標題定律(Betteridge's law of headlines)指出,任何以問號結尾的新聞標題,通常內容都是胡說八道,只是記者想用問號來欺騙讀者。儘管如此,大家還是很常「受到誘惑」點擊。
《內容長》(Chief Content Officer)專欄作家喬納森.克羅斯菲爾德(Jonathan Crossfield)解釋,好奇心,是驅使人們掉入點擊誘餌的陷阱的原因。
然而,閱聽眾非傻子,過幾次之後,他們會開始尋找更有營養的標題。如果想留住更有經驗的讀者,就要剖析「好奇心」的組成因素。 卡內基梅隆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洛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指出,好奇心和興趣有著截然不同的差別,內容行銷人員要先區分這一點。
當你對一件事情感興趣,會很想知道細節與訊息,好比對陶器有興趣的人,會想要學習製作陶罐,以及了解陶器的歷史。只要在訊息之間出現「特定的知識差距」,就能使一般人產生好奇心。舉例來說,「高溫陶瓷和低溫陶瓷有什麼差別」,事件的原理原則,也會讓不懂的人產生好奇心,想知道答案。
洛文斯坦進一步指出,激發人們的好奇心,行銷內容要圍繞 3 項原則:
1.重要性(importance): 訊息對於個人的實用或重要程度。
2.顯著性(salience): 如何透過訊息之間的落差,引起人們關注。
3.驚喜(surprise): 一則新訊息,是否與預期相矛盾、違背?
用「KWL法則」發想文案,滿足讀者的求知欲
「點擊誘餌」的問題在於,它太強調「驚喜」這項原則,長期下來會使讀者厭煩。比較完善的做法,可以藉由 KWL法則 發想文案,也就是知道(know)、想知道(want to know)、學習(learned)。
知道
讀者已經知道什麼資訊?他們閱讀過哪些相關文章?接著再提供合適內容,符合他們的知識水準。
想知道
提供的內容,能否滿足他們的求知欲?當讀者透過內容擴大知識,就能創造顯著價值。
學習
內容是否和標題或文案一樣引人入勝,有學習性?做到以上3項,才能贏得讀者信賴,讓他們願意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