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產品與專案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客戶需求模糊不清,團隊無所適從?釐清 3 個不同層次要求,讓專案逆轉勝

2022-04-19 整理.撰文 劉燿瑜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如果只靠客戶主動告訴我,他們需要什麼,以此打造產品,等到產品完成時,客戶又會改要其他東西了。」

賈伯斯這句話點出了專案管理中的一個核心挑戰:需求往往難以具體化,但需求的釐清與落實,卻是專案成功的基石。專案經理需要一套結構化的框架,幫助團隊在不確定中找到明確方向。《經理人》推出線上課程「從觀念到實踐一次學會|專案管理 15 堂課」,提供專案管理全流程的實務應用,讓專案管理更有條理,面對挑戰也更加從容。

賈伯斯認為,客戶反覆無常,因為多數人並不真正清楚自己需要什麼,而這也可能成為專案團隊最大的惡夢。舉例來說,客戶或許會這樣描述自己的需求:「我想做一款年輕人喜歡的飲料。」

為何鎖定年輕人?為什麼選擇飲料這個產品?《SCRUM 敏捷產品管理》一書指出,這些可能都是客戶無法一開始就釐清的核心問題,而需求愈模糊,客戶對專案的要求也愈容易更動。

《我懂了!專案管理》將這種情形稱為「無頭雞專案」,意即專案像是被剁頭的雞隻,不知道方向、胡亂衝刺,直到力氣耗盡、血流不止才倒地斃命。書中指出,很多數專案的失敗都源自在初始階段時,沒有釐清客戶做專案的目的、建立對專案的正確願景。

延伸閱讀:RFM 模型怎麼用?將客戶價值分 8 種,挖出你的「黃金級」顧客

不要接到需求就開規格,釐清深層想法再提方案

因此,主動問清楚客戶需求,是專案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完全圖解計畫力》作者、專案管理顧問芝本秀德指出,想在初次討論時,就摸清客戶真實需求,建議使用「抽象階梯」方法,將客戶提出的要求,由上往下分為需求、規格、指示 3 種層次。

階梯頂端的需求指的是「為何要做」、規格是「用何種手段滿足需求」,作業則是落實規格的詳細執行計畫、行動步驟。舉例來說,當對方請你規畫某間門市的宣傳活動時,先別急著制定活動計畫書,因為規畫宣傳活動,只達到抽象階梯中的規格層次,而擬定執行活動的計畫書,則屬於指示層次。

企業想辦宣傳活動,背後一定有個更深層的需求,可能是為了行銷新產品或提升品牌知名度。專案團隊必須掌握到需求層次,才能找到更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方法,像與社群網紅聯名、舉辦貴賓限定的座談會,宣傳效果可能都比辦門市活動更能提升品牌知名度。

芝本指出,多數客戶之所以只提得出規格層次的要求,是因為上層的需求較為抽象,規格則相較好表達。像前述的門市活動,就比提升品牌知名度更好理解。芝本秀德認為,透過 4 個連續問題,能讓客戶更具體描繪抽象需求、協助對方從規格,推導至需求層次:「發生什麼狀況?」「這個狀況對我而言的問題是什麼?」「該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解決?」

若以前述例子解釋,「發生什麼狀況?」可能是品牌知名度不如同業,「對客戶而言的問題」則是銷售動能低落,因此客戶想到的解決方法是辦門市活動,此時專案團隊可用「為什麼要用此方法解決?」來確認客戶原先開出的規格跟需求間的適配性。

「電梯行銷」簡潔陳述專案願景,確立共識仍須測試、修正

在掌握客戶的真實需求後,《敏捷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一書建議專案團隊可用電梯行銷術,簡單複述客戶期待的解決方案,凝聚雙方對專案的共識、建立共同願景。

電梯行銷術是透過以下 6 句話、在坐一趟電梯的時間內,簡潔向客戶陳述該專案、產品如何滿足、解決需求:

1.「該專案是為某人/某事(目標客群、欲處理的問題)而做。」
2.「因為他們想要⋯⋯/造成⋯⋯問題。」
3.「所以提出 XXX 這個產品/解決方案。」
4.「這個產品/解決方案,提供⋯⋯等功能。」
5.「不像其他產品/解決方案,有⋯⋯缺點。」
6.「此產品/解決方案有對手沒有的特色。」

《SCRUM 敏捷產品管理》提醒,在凝聚專案或產品願景的同時,請謹記少即是多的原則,報告的專案特性、功能盡量濃縮在 6 點內,才能凝聚、激發客戶對這些功能的興趣。

《產品專案管理全書》指出,即便雙方對專案有穩固願景,但在落地、執行的過程中,仍可能因消費者行為改變、市場趨勢等外在因素,需要改變執行方向,才能抵達雙方原本預期的目的地。

產品陽春也無妨,用核心功能測試市場

《SCRUM 敏捷產品管理》建議透過打造最小可行性產品(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縮短專案執行期間、產品開發時間,提早讓產品進入市場,好頻繁測試、取得客戶與市場的回饋,這樣一來,如果客戶的需求更動,產品也能盡早修正,所冒風險與損失的成本都相對較低。

《精實創業》作者、知名創投顧問艾瑞克.萊斯(Eric Ries)指出,有時最小可行性產品甚至不用做出實際原型,也能測試產品符不符合客戶期待。像是在個人雲端共享服務 Dropbox,2008 年首度問世時,僅以 3 分鐘的影片向市場介紹、模擬產品功能,一夕間吸引7萬多名用戶排隊預訂。

但如果專案目標並非面向消費者市場的產品,也沒有消費、使用者回饋當作評價,專案團隊該如何替最小可行性產品,設定成功標準?《專案管理:玩一場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一書提醒,專案團隊在設定目標時應謹記「數字+時間」原則。

無論設定任何指標,例如專案要提升產品多少良率,或替組織省下多少材料成本,都得加上期限。例如良率提升 5 個百分點是要在一年內還是一季內?如果太晚達到成效,就失去執行的意義。且在原指標上,設定更細緻的時間期限,例如專案內容是 3 個月內替某產品減少 20% 材料成本,拆分成每周該達到的進度,也有助隨時確認執行方向是否落後目標。

延伸閱讀:誤解了 OKR,領導者只會愈用愈痛苦!你搞懂真正的精髓了嗎?

打點利害關係人,避免各方意見干擾執行

即便與客戶、團隊溝通好目標,但後續執行卻常遇到供應商或贊助商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加入,造成專案需求不斷增加。《學會專案管理的 12 堂課》指出,有這樣的狀況是因為組織內各部門的利益不一致。舉例來說,一項避免水庫淤積,而興建攔砂壩的專案,水利局會想要用最划算的成本興建完成,但當地村長,則會希望攔砂壩上頭增建行人陸橋、涼亭,當地居民才不會覺得工程破壞景觀,於是專案很容易因為多方干擾,需求膨脹,浪費許多資源。

此時除了透過利害關係人矩陣,平衡為達原本專案目標,需維繫的權力關係外,還可透過「目標與關鍵結果」(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方式對標,讓專案不因閒雜人等的要求偏離計畫。

《產品專案管理全書》舉例,如果是一項設計 App 的專案,用戶體驗團隊在乎介面互動功能、工程部門則在乎程式編碼夠不夠安全,以避免駭客攻擊。這時專案領導者應聚集不同部門,溝通專案的頂層目標(objectives)為何,將原本各自在乎的指標,整合成從大目標拆分下來的關鍵結果(key results),協調不同職級、部門的利益。

 如何顧及各方利害關係人,讓專案順利推行?
經理人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