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 整理 簡鈺璇

導入敏捷的企業,為何僅 3 成能成功轉型?PwC 建議:員工自主是首要目標


近年「敏捷」(agile)一詞已經從軟體開發流程,變成企業適應不斷變化環境與需求的管理方法。
企業朝向敏捷轉型時,大多著重在學習導入敏捷流程,例如將產品一次驗收改為分次檢核,並依據客戶需求修改設計,但這未必能促成企業文化的根本改變。這類活動就像在一片土地上種了幾棵樹、公司多了幾個敏捷組織,可這片土地仍無法變成森林,企業的決策和反應速度仍不具備敏捷 DNA。
美國專業諮詢機構資誠(PwC)在 2020 年針對 850 位高階主管進行調查,發現採用敏捷方法的組織中,只有 1/3 成功創造敏捷的企業文化。敏捷的企業應包含 6 面向:依據情勢變化分配資源、快速識別風險並調整公司營運策略、培訓敏捷的人才、能迅速部署 IT 設備、具備跨能和自主的團隊、團隊能有效率地共享資源。PwC 提供 3 個建議:
1. 資源配置與目標相符:
企業在編列預算通常是由下而上,各部門依據需求列預算。這種方法的缺點是,資源分配是以各部門的需求為出發點,而非從公司整體戰略來思考,導致企業缺少資源發展最貼近情勢的優先項目,錯失變革時機。建議採用「精實投資組合管理」(lean portfolio management),經理人依據企業戰略考量,彈性調整投資順序,將資源分配給最優先的項目。
2. 人資單位參與:
企業導入敏捷時,常將注意力投注在產品開發流程上,但一個組織要落實敏捷,取決於員工是否具備自主性,這需要人資單位支援。一家全球排名前 10 的物聯網軟體製造商,導入敏捷流程時就與人資部合作,他們為 25 萬名員工開發敏捷培訓課程,並藉由離職員工的調查等資料,提供組織敏捷改造的建議,例如:增加團隊面對面的交流頻率,提升資訊交換透明度。
3. 分階段訂立績效指標:
敏捷轉型是個漫長的過程,短期內難以評估執行成效,但缺乏成效衡量機制,就無法確認敏捷方法是否導入成功。建議企業剛開始可用導入程度作為績效指標,例如:敏捷活動涵蓋的團隊數量、參與敏捷培訓的員工數。隨著團隊開始以敏捷的節奏運作,可改成專案執行速度、核心平台每月生產的版本數量等執行指標。確定目標後,就能衡量效益,針對未達標的情況檢討,找出根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