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簡鈺璇

僅 3 成企業設有 CPO,營運表現卻超過市場 134%!採購部門為何愈來愈重要?


為什麼蘋果(Apple)能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破1兆美元的公司?因為它的產品不僅好用,還兼具設計美感。傳統的筆電外殼由許多金屬零件焊接成型,2008 年蘋果顛覆了這項設計,推出一體成型外殼的 MacBook Air,成為輕薄筆電的始祖。
多數人將這項成就歸功於設計,但讓設計得以實現的採購部門,也扮演重要角色。 為了打造一體成型、輕量的鋁製機殼,採購團隊發現只有「CNC 機台的加工技術」能做到。
CNC 運用電腦運算技術進行精密加工,如同藝術家去雕刻、切削一整塊金屬成形,所以製程長,常用於生產小批量、外型複雜的東西,像是 F-35 戰鬥機零件,再加上CNC機台非常貴,用它來製造數百萬台筆電機殼相當反直覺。鍥而不捨的蘋果採購團隊找來主要供應商共同研發 CNC 量產 MacBook、iPhone 的技術,並申請專利,2010 年起大量收購市場上的CNC機台,裝設在富士康等製造廠內,鞏固了自己的競爭優勢。
如果沒有採購部門與供應商的協力,蘋果恐怕打造不出精巧的產品。2011年蘋果已故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將執行長位置交棒給提姆.庫克(Tim Cook),正是看重他的供應鏈營運能力。在庫克升任蘋果執行長以前,就是負責蘋果的全球採購業務,曾在IBM工作12年,管理北美洲、拉丁美洲的產品製造及通路配銷。
然而,鮮少有企業像蘋果般重視採購部門,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在著作《從源頭獲利》(暫譯,英文書名為《Profit from the Source》)針對150家公司調查,只有 35% 企業設有採購長(CPO,chief procurement officer)或同等職位,這些公司在 2000~2020 年的營運表現超過整體市場 134%,成功挺過全球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戰和 COVID-19 疫情肆虐。
採購參與產品開發, 減少非必要規格與製程
《從源頭獲利》一書,希望企業將營運焦點放回「採購」上,建立以採購、供應商為核心的事業體系,發揮採購單位職能,與供應商攜手創新、避開風險、回應市場變化。
擴大採購部門的職權是第一步。過往採購部門常被視為「執行單位」,專注在找到低成本的供應商,現在企業必須培訓採購單位新技能,讓他們透過拆解產品、成本分析、消費者研究、供應商問卷調查、大數據分析等方式,提出產品開發策略。
BCG建議,採購單位應該在產品開發初期,就加入研發和設計部門討論。以戴爾(Dell)為例,採購經理在新品量產前,會先拆解目前的電腦,盤點它的設計問題:一是有重量龐大的金屬底盤;二是組件複雜,需要80顆螺絲或鉚釘才能組裝完成。
從工程角度來看,電腦的功能完全沒有問題,但採購經理因為了解供應商材料規格與製程方式,就會思考:電腦機殼龐大,是否只有一家供應商能滿足此規格?金屬底盤重量是否提高物流成本?零件種類多,要向不同供應商採購,會不會影響交期?他們還針對消費者調查,了解哪些產品功能是非必要。
幸虧量產前,這些問題都回饋給工程團隊。戴爾重新設計了一台考慮供應鏈、物流和消費者需求的電腦,由於機身縮小的關係,不必依賴單一供應商製造,能選擇許多小工廠,以雙倍速度將產品交給消費者。總括來看,新設計比舊設計的製造成本少了 30% 以上。
更彈性的採購方式,有助縮短交期
另一個方式是授權採購部門彈性調整「採購方式」,以利即時回應市場需求。2006 年美軍在防恐需求下,希望快速取得 1000 輛以上的「防地雷反伏擊車」(MRAP),以往這種軍用車輛的製造期至少要10年,但美軍在邀約廠商投標後,不到一年第一批 MRAP 就到伊拉克服役了。為什麼美軍能成功?
關鍵在於採購流程的再設計,以往都是「從投標廠商中選取一家作為製造商」,為了加速生產,調整成「向一群供應商訂購產品」,改變數 10 年來軍事採購傳統。
美軍設計了「不定期交付、不確定數量」(IDIQ)合約吸引廠商參與投標,合約特色有3:一是不限交件期,但提前交付測試車輛的廠商每輛車可獲得 10 萬元美金;二是放寬產品規格,供應商可以自行設計車輛,只要通過美軍的測試,就能夠生產;三是向製造商保證最低訂購數量,降低供應商的製造壓力,但未確認最高訂購數,讓供應商認為有機會通吃所有的訂單,會以最快速度完成測試。
這個採購案吸引了 10 家供應商投標,隔年有 5 家公司完成測試、開始生產,美軍為他們協調鋼鐵、輪胎等原料,才讓車輛不到一年內就上路。企業若能授權採購單位彈性調整流程、供應商合約,就能利用供應商之間的競爭關係,創造急速交貨的效率。
根據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究,在疫情導致供應鏈斷鏈之前,CEO 花在採購業務的時間不到 1%,但典型企業每年有 50% 成本花在向供應商採購產品。BCG 提醒,CEO 要多關注採購業務,還要調整採購部門職能,讓每筆費用花在刀口上、創造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