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14 年業界談組織數位化時,企業內部衍生出「數位長」(chief digital officers)一職,通常隸屬於資訊長旗下,負責分析與管理數據資料。隨著數位轉型成為公司的必然,許多數位長的層級正在提升,直接對 CEO 報告:不僅分析,更須思考如何運用數據支持執行長的願景、改善業務端痛點、養成團隊的數據思維。
整合、因應各部門需求,建立數據規則與應用場景
BCG 進一步拆解數位長的業務範疇,包含以下 6 大任務:
1. 數據分析: 各部門專案有數據分析需求,都可以向數位長請求協助,取得相關資料和報告。
2. 數據治理: 管理公司的數據品質,避免假資料或錯誤資料影響判斷,以及定義不同數據在各單位的用途。
3. 數據基礎設施: 包含如何蒐集、儲存、提取數據的相關設備和工作方法。
4. 數據生態圈: 管理數據對內外部共享的方式和規則,比如和供應商串接出貨量的數據,在內部建立動態報表,讓生產單位即時掌握。
5. 建構使用場景(use case): 數位長應該站在組織的最高利益,協助公司解決問題。比如業務主管希望增加報價的精準度,需要串接從生產端到採購端的大量資料,牽連甚廣。為了避免穀倉效應、專案成功與否取決於其他部門的配合,須由數位長負責整合所有需求,依照效益來排序,再發起跨部門專案,建立數據應用的使用場景。
6. 與 CEO 願景一致: 數位長的一切行動須符合 CEO 願景。例如 CEO 喊出「顧客第一」的願景,數位長就須將資源落在與客戶直接相關的專案,如果案子無法提升顧客體驗和價值,就不應該先執行。
以上任務,可以發現數位長的能力不只是管理公司既有數據,還包含第三方資料、雲端、API(應用程式介面)治理,同時要對內建立數據的思維和文化。
➜ 還在憑直覺做決策?「數據思維養成課|從 0 到 1 練成邏輯表達力」讓你系統化學習,掌握數據分析的核心邏輯!►立即學習
獎勵拿數字討論、下判斷,培養組織數據思維
愈來愈多領導者體會到,轉型的關鍵不是導入什麼科技,而是組織的文化和思維。先簡單定義,「文化」就是一個組織集體的特徵,員工們習慣說什麼、做什麼。根據我們的觀察,A 公司的決策是老闆說了算,員工負責聽令執行,B 公司的員工喜歡拿數據支持自己的論點,證明哪些案子應該優先執行,後者的轉型成功機率大得多。
如果你的組織文化像是 A 公司,該怎麼轉變成 B 公司呢?《新管理的減法》裡提到,想改變人的行為,光是喊話和宣揚理念是不行的,必須從「環境脈絡」著手。以養成團隊的數據思維來說,老闆耳提面命,員工也不一定聽得進去,但當員工實際拿著數據講話時,老闆馬上給予明確獎勵,或是績效面談時要求員工寫下靠數據做了哪些判斷,從中學習到什麼,並和績效考核的分數綁定,才能逐漸將討論氛圍引導成「沒用數據決策,事情做成也不會被肯定」,「靠數據決策,失敗了也會被獎勵」,行為慢慢轉移。
改變永遠要從環境脈絡著手,高層定義出組織想要的數據思維,具體來說會形成哪些行為和語言,再置入於員工的日常生活,透過獎勵等機制強化行為和語言的發生,最終讓團隊養成習慣,才會變成真正的文化。(口述:徐瑞廷|整理:韋惟珊)
徐瑞廷(JT HSU)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台北辦公室負責人、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