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傳承接班
feature picture
Toyota Times Global YouTube頻道

豐田連 3 年坐穩車市龍頭!新社長接班遇何困難,為何說 Toyota 的成功也是阻礙?

2023-05-05 數位時代 陳建鈞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Toyota 正面臨 1937 年生產第一輛汽車以來的最大變革,而這個責任現在落到了今年 4 月剛接任社長的佐籐恒治身上。Toyota 創辦人之孫豐田章男在職掌超過 13 年後決定放手,讓年輕一代引領這間汽車巨頭闖蕩他口中「百年一遇」的變革時代。

Toyota 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汽車銷售的常勝軍,過去 3 年裡更穩坐龍頭寶座,即使在疫情、原物料價格高漲、半導體供應短缺的情況下,去年銷量接近 1050 萬輛,大幅高於第二名福斯集團 830 萬輛的成績。

Toyota新社長上任,成電動車轉型契機?

但在汽車業務上的成功,成為了轉型電動車的絆腳石。「當你的業務以引擎為核心時,你很難擺脫它。」伊藤忠綜合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深尾三四郎認為, Toyota 從第一輛 Prius 開始,在混合動力車上的「成功經驗」,也阻礙了轉型電動車的步伐

延伸閱讀:電動車不是唯一出路!Toyota 強打兩種車,社長豐田章男押對了嗎?

尤其 Toyota 擔心激進投入電動車的話,可能使得配合已久的汽車供應鏈出現動盪,甚至影響日本。電動車所需的零組件比汽車減少 35%,且主要提供內燃機零組件的供應商肯定會失去生計。豐田章男曾經表示,配備內燃機的汽車能否在碳中和社會存續下去,對相關零組件廠商是攸關生死的問題。

因此作為這間全球最大車廠的接班人,佐藤恒治接下來的一舉一動都將備受矚目。Toyota 過往在電動車領域發展緩慢,再加上首款純電動車 bZ4X 去年推出不過幾個月,便因為設計缺陷被迫召回,外界也關注此次人事變動是否成為 Toyota 聚焦電動車的契機。

Toyota 的電動車夢,有什麼樣的阻礙?

儘管佐藤恒治很清楚電動車趨勢,聲稱「我們將以與往常不同的方式加速電動車開發」,2 月的發表會上卻透露,加速開發電動車的計畫將從 2026 年啟動。長達 3 年的間隔一度惹來外界擔憂,後續 Toyota 急忙澄清,這是特指專為電動車打造的平台,並不排除在 2026 年以前推出新款電動車。

另外,外界也擔心 Toyota 在軟體層面的不足,可能會成為發展電動車時的軟肋。相較於過去的汽車產業,電動車不再只是單純硬體上的較勁,自動駕駛、車載娛樂等各種輔助系統,都是增加車輛價值,延續產品壽命的重要方式。汽車產業研究公司 SBD Automotive 指出,Toyota 在「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definedvehicle,SDV)方面落後福斯、BMW、賓士等競爭對手,遑論居冠的電動車霸主特斯拉。

目前 Toyota 在軟體上多採自研,雖然可以降低成本、掌握技術,但進入市場的時間也會因此延後。

豐田章男曾說,現在是汽車產業百年一遇的變革時代,在電動車、自動駕駛、聯網汽車的衝擊下,即使是引領這個產業的 Toyota 都可能面臨生死危難,要求公司上下為存亡之戰做好準備,「戰鬥已經開始,不是贏或輸,而是生或死。」

延伸閱讀:「這是我的極限」豐田章男震撼卸任!Toyota 大動作換帥背後:最高管理層須年輕 10 歲

但或許與供應鏈的牽絆有關, 他們並不打算只依靠電動車突圍,從燃油車、混合動力車到氫能車都會繼續開發 ,且這個路線在佐藤恒治的領導下「絕不會動搖」。

toyota
左起為Toyota前任社長豐田章男,交棒新一代佐藤恒治為新任社長(中),右為於4月退休的現任會長內山田竹志。
Toyota Times Global YouTube頻道

Toyota認為,各種類型的車子都能在減碳路途上發揮作用,滿足各種不同類型的需求,而佐藤恒治也相信,公司在開發電動車之外,仍有餘力將資源分配給其他業務,以及應對眼前充滿挑戰的情勢。

「在我們思考碳中和的未來時,最重要的是考慮到能源、經濟環境及社會文化的地方差異,準備各式各樣的選擇。」佐藤恒治曾對外指出,電動車並不是打贏這場仗的唯一方式,「電力、氫能及混合動力都是很有前景的技術,我們希望從所有選擇中找到可能性。」

資料來源:日經亞洲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

繼續閱讀 策略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永續競爭力,從人才數據開始!HR Max 打造企業數據驅動的治理力

2025-10-13 經理人 X 104人力銀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核心,電子、製造業高度出口,任何國際永續規範,都會直接影響企業能否持續接單,如GRI(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以及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規範,都對出口導向產業衝擊深遠。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也指出,2023 年政府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啟動「2050 淨零」路徑,以及 2025 年起金管會要求實收資本額 20 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須提交永續報告書,都讓 ESG 躍升為企業顯學。

然而,現實卻出現落差。多數企業願意投入資源建置碳排系統,人資數據治理上仍停留在紙本與 Excel。當永續揭露範疇不只限於碳盤查與財報,與「人」相關的指標——包括留任率、薪酬公平、多元共融等也成為揭露項目;一旦遇到上游客戶或其他利害關係人要求在短時間內提供離職率、薪酬結構等關鍵人才數據,甚至完整的通勤與差旅碳排數據,又有多少企業能辦到?

ESG治理的數據缺口

「雖然多數企業手上有員工資料,但往往散落在不同部門與系統,蒐集仰賴人工,導致計算繁瑣、錯誤率高,也難以留下完整的歷史紀錄。這些結構性問題,都讓永續報告難以落實。」

張詩音指出,當員工留任率、培訓參與度、或DEI 相關指標如性別比例、族群比例等數據逐漸成為投資人與市場的關鍵觀察指標,HR 卻缺乏工具輔助,無法即時輸出可信報表,或報告書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支援決策,也就無法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
經理人

「HR需要有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所以人資必須數據轉型,否則無法在人才永續治理上建立透明度,更難累積長期的數據資產。」她強調。

HR Max 的數據解方

為協助企業突破困境,104 人力銀行推出 HR Max 系統,結合人資管理、人才發展與永續治理三大構面,透過模組化架構涵蓋招募、出勤、薪資、排班、教育訓練等服務,協助企業降低人工作業風險,讓 HR 掌握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快速支援 ESG 報告需求,一鍵產出人資相關永續報告。

除了系統採模組化設計,還能串接 ERP、CRM,做到「一次輸入、全面整合」,減少重工與資料落差,導入後可節省五成以上行政作業時間。

此外,HR Max 的 ESG 模組還可支援範疇三碳排查。張詩音說明:「過去企業要蒐集員工通勤或差旅資料,常得靠人工一筆一筆彙整,不僅耗時,還容易出錯。現在系統能直接整合員工差勤與交通方式,透過 Google Map API 自動計算里程與碳排放量,自動計算盤查年度內一整年的碳排量。原本需要一到兩週的碳排計算,現在最快一天就能完成!」

同時,HR Max 也提供視覺化儀表板與自訂報表功能,不僅能即時掌握人資趨勢,還能進行橫向比較,了解企業在產業中的位置。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解釋:「以薪酬為例,HR Max 可結合 104 薪酬調查資料,協助企業檢視薪資結構是否具市場競爭力,進而制定更精準的招募與留才策略。」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
經理人

人才永續的戰略挑戰

「回想過去 HR 系統工具要買一套光碟安裝軟體,功能大概就算薪水、管考勤,屬於很封閉的系統。」張詩音回憶,那是 HR 角色仍以後勤支援為主的年代。如今隨著數位化與 ESG 浪潮興起,行政效率已是基本盤,人資更被期待能即時掌握數據,支援營運決策,「這也代表 HR 要往更高的戰略高度走,成為組織的『永續人才顧問』!」

楊庭懿也補充,104 人資學院除了開發幫助企業永續經營的 HR Max 人資系統外,也透過顧問服務與其他專業服務,協助 HR 建立 ESG 知識與數據分析能力,讓工具與專業並行,確保永續推動能真正落地。

隨著 AI 浪潮掀起,也推動人資角色再進化。張詩音透露,104 正規劃推出「員工 AI buddy」,作為員工的第一線 HR 夥伴,能即時回應常見需求,從假勤查詢、流程操作到職涯發展建議,都能獲得初步支援;而重要議題仍由 HR 承接,確保專業判斷與人性化關懷並行。「AI 可以先行回應,讓同仁不必等待,更釋放 HR 的時間,專注於更具戰略性的議題。」

張詩音強調,人資數據轉型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放生產力,讓 HR 從行政事務走向策略決策。唯有人資能在數據驅動下發揮洞察力,企業才能真正建立人才永續的韌性與信任。

立即了解104 HR Max人資系統:https://104ha.com/D8XcY

104人力銀行
104人力銀行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104人力銀行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