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Netflix臉書專頁

《人選之人》的管理啟示:沒有部屬亮眼、躲在幕後的主管,為何是團隊裡的關鍵人物?

2023-05-11 一個律師的筆記本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人選之人——造浪者》為串流平台 Netflix 推出的職人劇,劇情描述總統背後的「幕僚」工作日常,如何透過不同職務間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組織目標。之中也出現許多職場會出現的困境與難題,提供工作者作為借鏡。

作為一個丈夫,《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的文宣部主任陳家競不算成熟;但作為一個中層主管,或者一個幕僚而言,陳主任堪稱典範。

他負責的文宣部,要處理高度緊張的選舉文宣業務,而且工作家庭兩頭燒,身陷巨大的負面情緒,但卻絕少把壓力發作在部屬身上(沮喪時拗人陪他唱歌大概算是唯一例外,部屬也只好勉為其難,「會有福報的」)。在他的主持之下,文宣部保持忙碌而不失生氣的運作節奏,避免了一個組織在高壓下常見的低迷氣氛。

345223204_742943037617494_7359547856936306126_n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
Netflix 臉書專頁

這是不簡單的成就。在組織運作中,有些主管是增壓器,專門把小事操作成大事,讓部屬的壓力飆高;有些則是減壓閥,負責把大事處理成小事,減少部屬的壓力。陳家競,屬於後者的類型。

他對於部屬相當尊重,給予充分的發揮空間,但卻不會把麻煩丟給部屬自己承擔。 當預定企畫被迫臨時變更合作廠商的時候,他把原本的承辦人張亞靜排開,親自出面去向原本的廠商道歉解釋。後來事情衍生出其他風波,出手向廠商交涉施壓、把局面控制下去的人,也是他。

人選之人造浪者
《人選之人——造浪者》劇照
Netflix 臉書專頁

這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畢竟,張亞靜是負責跟廠商聯絡的承辦人,也是由她發現了廠商的黑歷史,再向陳家競報告。本來,陳主任大可以順勢叫張亞靜去作這個「威脅對方的壞人」,自己先保持距離靜觀其變,以策安全。就算他這樣作,別人也不一定能說他錯。

延伸閱讀:上級給的壓力,我該讓部屬知道多少?好的中階主管,不該是老闆的傳聲筒

儘管如此,會不會把這種不愉快的事扛下來,正好就能體現出一個主管為人行事的品質。在後續劇情中,張亞靜一度脫離指揮,眼看局面滑向失控邊緣,讓副主任翁文方非常緊張。在這個危機時刻,陳家競的反應則是告訴副手「我也有責任」,並且一起陪同面對。

說到陳家競跟翁文方的互動,可以說是這部戲劇的一大亮點,讓人看著覺得非常舒服,演出了「理想的職場搭檔」應該要有的樣子。兩個人就像是具有充分默契的戰友,相互提供火力掩護,一步一步交替前進,在戰場上打出一條生路。張亞靜遭遇的性騷擾事件得以討回一部分的公道,關鍵因素固然是翁文方的堅持,但若非有陳主任陪著扛住四面八方的壓力,翁、張肯定會辛苦許多。

進一步來說,翁文方在制度上是陳家競的副手;但以聲量而言,積極曝光的翁文方卻儼然凌駕於主管之上。假如換成器量稍小的主管,翁文方的處境就會十分微妙。

不過,陳家競卻完全沒有在意這一點,並且支持副手累積自己的聲量,往更大的舞台發展。

至於陳家競,則不需要站到台上,就像他在勝選之夜對翁文方所說的:「我屬於這裡」(台下)。他是以幕後工作為職志的人,在乎的是事情有沒有作好,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被看見。他不風光閃耀,也不需要風光閃耀。

然而,這樣的人對於一個組織、乃至於一個國家而言,卻是至關重要。

(本文出自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原文標題:【陳家競:主管的典範】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領導力
feature picture
製圖 / 經理人編輯部

換了位子卻不換「腦袋」,團隊可能更容易解散?專家:新官上任先換 3 種思維

2025-07-18 整理・撰文 吳俊毅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組織內常會有一種模範員工,不僅績效達標、犯錯率低而且使命必達,短短數年就被提拔為團隊領導者,並因此接受公司的重點栽培,學習主管基本能力,如預算編列、會議管理等。

但這種優秀人才在上任後,卻發生績效沒有達標、管理也出現問題,甚至讓團隊面臨崩潰邊緣;為何具有潛力的模範員工,反而成為不適任的領導者?

新官上任遇挫折,是因為換了位子卻「不換腦袋」?

據知名市調機構顧能(Gartner)研究,在首次接棒成為「新官」的領導者中,有高達6 成的工作者會在 2 年內面臨失敗。

波士頓卡羅爾管理學院(Boston College Carroll School of Management)的教授海德.阿貝利(Heide Abelli)認為,這 不代表企業識人不明,而是培訓制度出了問題——提供了管理職的訓練,卻忽略了培養「新官」需要具備領導思維。

延伸閱讀:領導者和管理者,有何不同?領導力之父:有 12 個顯著差異

阿貝利解釋,培訓計畫失敗的原因,在於企業忽視對於這群新官的理解,以及照顧他們的潛在需求。換了位置卻不換腦袋,反而讓過去模範員工的成功,成為擔任領導者的阻力。

這也是許多新手主管陷入撞牆期的關鍵所在:不是技巧不夠,而是沒有一套方法能協助他們轉換視角、練習帶人心法。

為了幫助新官上任順利轉型,《經理人》推出「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針對從同事變上司後會遇到的自我定位、交辦任務、Z世代溝通等問題,提供系統化的解方與練習策略。

阿貝利建議所有「新官上任」的領導者都應該轉換下列 3 種腦袋:

1 號腦袋:團隊思維

對員工來說,組織是根據個人工作表現來評估績效,因此力求個人表現獲得成功與肯定,已經深植體內成為本能,愈優秀的員工,愈是以「自我」為導向,這正是他們成功的要素之一。

但成為領導者, 心態就必須從自我轉向團隊,焦點也必須從個人成功轉為促進團隊勝利。 如果新上任的領導者持續以自我為導向,將難以讓部屬放心追隨,恐引發團隊缺乏動力、難合作互動等問題,將團隊一步步推向失敗。

反之,若領導者能將腦袋轉換成「團隊思維」,將自己的工作定義成為團隊帶來效益,當部屬看到領導者為了集體的利益而服務時,將被激勵而更加努力,讓組織邁向卓越。

2 號腦袋:解決問題

模範員工十分聰明,會積極避免自身落入問題無法解決的困境,所以多數傾向只接受能夠解決的挑戰,心態上偏向於「迴避問題」。為了保護自己的形象與聲譽,儘管可能喪失機會也會選擇追求穩定性。

作為領導者卻必須挑戰現狀,追求創新並對改變保持開放態度,不能過於避免風險,甚至必須想像新的可能性,不能被面臨的困難或問題所阻礙。

所以,領導者必須換上「解決問題」的腦袋,對於習慣迴避風險的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大挑戰,但若沒有進行轉變,他們將難以適應計畫的快速變化。阿貝利建議領導者可以設定更有挑戰性的目標,同時勇於承擔犯錯的風險,才能為組織找到新的方向。

延伸閱讀:千禧世代普遍喜愛「迴避風險」?當心去脈絡化的刻板印象,限制你的選擇

3 號腦袋:靈活適應

模範員工在執行方面十分出色,一直以來都能夠按時將工作完成,也十分重視決策的執行力,所以在擔任領導者時, 容易只專注在如何最快速著手處理,卻忽略掉執行前溝通與改善的空間 ,甚至可能對於部屬的提案產生抵制情緒。

阿貝利提醒領導者,若是過於關注於執行面,會變得抗拒創新與改變,反而讓團隊錯失創新的機會和失去競爭力,甚至忽視客戶的需求,對組織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假如換上「靈活適應」的腦袋、領導者在制定決策時也會樂於接受不同觀點,能夠讓執行更加有靈活性,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當組織始終保持靈活並緊密合作,就能夠打造強大的跨職能團隊,對於客戶的需求做出靈活與快速的反應。

新官上任3思維
海德.阿貝利認為,新任領導者先轉換成團隊思維、解決問題、靈活適應等 3 種思維。
製圖 / 經理人編輯部

資料來源:CLOHRMorning

繼續閱讀 領導帶人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