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邵元婷

Web3 職缺超過五萬個、文組生也有機會!不懂程式、零經驗也想轉職,該怎麼開始?


全世界第一款加密貨幣比特幣(Bitcoin),誕生至今已經邁入第14個年頭,無論是在技術、產品及應用上,這些日子以來都有大幅的進步,也發展出了許多不同的賽道,逐漸形成產業規模。
歷經了多次的牛熊市交替,仍有許多團隊、開發者持續「建設」(build),準備迎接下一波牛市,人才需求也持續增加。
根據外媒《Hackernoon》報導指出,2023年將是投入Web3產業的最佳時機,預估今年全球Web3產業的需求將超過5萬個職位。
不只是寫程式的工程師能參與其中,「文組人」也有機會加入Web3變革。
目前在Web3產業擔任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的Mars,就是其中一個例子。Mars的工作主要負責多款Web3娛樂教育App以及SocialFi(社交金融)平台的規劃。
過去Mars曾在本土、外商的金融集團工作,並擔任儲備幹部(Management Associate),以及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的角色。
傳統金融與Web3新創產業,有著天壤地別的差異。會計系背景的Mars,就是因為認同Web3產業的精神,以及認為去中心化的形式,可以改善傳統金融業的流程或提升效率,才開始對DeFi(去中心化金融)感興趣,後來更選擇轉職Web3。
Web3產品經理都在做什麼?
作為一位Web3產業的產品經理,一天的工作包含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包括研究產業趨勢,以及各個應用產品的流程設計,有點像是把使用者用Web3產品的0-1過程做拆解,深入了解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態和情境,找到兼顧流暢體驗和安全感的方式。
第二是「產品設計」,Mars表示,產品經理必須對於區塊鏈的技術也要有所了解,自己近期也在研究和設計「靈魂綁定代幣」和「鏈上成就」的發放場景、流程、合約交互機制和用戶預期釐清等,針對上述體驗去設計介面和定義細節。
設計時一般人只會想到「正常使用」的狀況,但常常會發生一些「特例」或是「鏈的性能限制」,所以產品經理都必須重頭到尾設想到所有可能的情況。
第三是「溝通」,每日持續和各部門溝通協調,最主要的對象是和工程師、設計師,根據不同的產品開發生命週期階段,進行特定的討論。
例如在產品剛開始推動的階段,會召開評審會議;在設計的階段,就要跟設計師進行討論;開發階段,則必須持續和前/後端和合約工程師討論邏輯,以及做進度上的掌握;快要上線的時候,需要和營運團隊跟公關團隊確認發佈形式。
零經驗,如何進入Web3產業?
身為一個文組畢業生,最初要轉職到Web3領域時,多數人都會面臨沒有足夠Web3經驗的情況,要找到工作內容、職位、薪資都符合期待的面試,就會難很多。
不過,Mars認為,想進入Web3產業不用特別考證照或是念MBA,更重要的是閱讀數量和鏈上互動的成就,這就是最好的證明跟最好的準備。
由於這個領域知識相當廣闊,即使讀了五十篇、甚至一百篇以上的文章,可能都未必真的夠,因此也要確定資訊來源的管道是不是對的方向,並且慢慢去收斂,最後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另外,要持續的去做「實作」,實際在鏈上進行交易、參與社群、體驗產品等,最好在實作上面有一些心得跟想法,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轉職準備方式。
面試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很多產業趨勢觀察或是技術性的問題。Mars舉例,自己就曾被問過「SocialFi現在跟未來的觀察與趨勢」,這問題就足以判斷,面試者對這件事情的敏感度。
在針對產品設計上面,也被要求舉一個「特定功能做得不錯的交易所或項目,並說明為什麼好」,以及假想自己要負責一項NFT產品,該怎麼進行下一季度的規劃。這樣就能判斷是否具備Web3產品經理所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
比較特別印象深刻的部分是,曾和一間公司面試時,被問到「價格效應(Price impact)和滑點調整(Slippage Tolerance)的差別?」,以及「ERC-20上面Transform跟Transfer之間的差別在哪裡?」等技術題,但這也讓他更加意識到,產品經理也要對技術有所理解,所以之後也更清楚該怎麼準備與爭取機會。
回想起當年的求職路,Mars表示,由於大部分的Web3公司都沒有開零經驗的職缺,當時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的時間找工作,Coinmarketcap上排名前二十大交易所、知名的鏈、知名項目都有開缺就都丟履歷,不過大部分都石沉大海,或是最後沒有得到工作機會。
面對長時間的面試,卻依然沒有好的結果,說沒有受到打擊當然是不可能的。但Mars也漸漸開始接受現實並調適心態,將目光調低,當企業有需要比較資淺的職位,即使未必是理想的薪資或工作,但就把握機會先上岸,把履歷和經驗先洗過一輪。
而事實證明,這樣的決定是正確的。
Mars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累積Web3產業的工作經驗,然後再跳到下一份工作時,在談薪水時,就比當初零經驗的階段,有更多籌碼可以討論,最終也確實獲得比較接近Web3產業在國際上的薪水範疇。
Web3產業的優點與挑戰
一般人聽到Web3產業,也許第一印象就是自由又高薪。不過,雖然許多人對於Web3產業相當有興趣,但是對於兩種領域工作的具體差異並不了解。
曾在傳統金融產業工作過三年的Mars表示,過去的工作經驗因為是在大型集團,公司在國內外有很多不同的部門和事業群,因此更著重執行能力、溝通和簡報能力、利害關係人的管理等。
在Web3產業,專業技能更強調0到1的產品管理和「所有權」(Ownership)精神,對產業和產品的熟悉度也更要有所掌握,團隊上也更追求效率。
Mars也指出,Web2時期的溝通,人際和政治關係上比較複雜,也會比較小心翼翼;而在Web3團隊的溝通,大多數人有一致性的目標,都想要做好產品和應用,因此更容易推動,藉此累積更多產品管理經驗的機會。
Mars也強調,在Web3產業中,更能感受得到自己的進步,因為在這個快速變動的領域中,每天都必須學習。而且視野也漸漸開始變廣,現在到Web3可以重頭規劃一款新的app,對於未來想創業或是開展副業的人來說,多少都可以帶來一些啟發。
不過,Web3產業看似自由又開放,但其實也有不少挑戰。
挑戰一:產業不穩
由於整體產業還在發展階段,可以為員工提供很多嘗試的機會,但相對來說,也比較不穩定。
市場跟團隊走向 多數都蠻不明確的,隨時都在變動中,也常常會看到裁員或是砍薪的消息,對員工來說較沒有安全感。
此外,行業變化太快,未來的不確定性高,在產品規劃上比較無法有明確的道路能參考,路線圖反覆轉換方向也時常發生,此時保有彈性和應變能力變得格外重要。再來是產業仍處於早期,產品帶來的成效不會這麼快看到,這時也很考驗抗壓力和耐力。
挑戰二:資訊又多又雜
雖然每天都在學習、都在進步,可以開展眼界,但缺點也是一體兩面,Mars表示,自己最初會有資訊上的焦慮。由於人一天的時間跟精力有限,但Web3是一天24小時、全年無休的不斷在運作與發展,速度是傳統產業的好幾倍。常常一覺醒來,世界就已經發生好多事,如果好幾週沒追蹤幣圈動態,就會發現某個議題跟不太上,對於剛進來的新人來說,壓力蠻大的。
面對這兩大挑戰,Mars持續學習,才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找到需要的資料,並增強個人能力以及對產業的專業知識與觀察,以避免未來因市場波動,而導致自己的收入受影響。
(本文出自 W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