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nr 莫崇宇

祭出 8 位數年薪搶人才! 高薪帶來「高要求」, AI 人才需具備什麼背景、能力?


隨著以 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 AI 爆火,AI 技術發展的狂潮被徹底點燃,求賢若渴的 AI 人才也成了當下最為稀缺的人力資源。
美國企業也處於這股 AI 人才的招聘熱潮之中,為了吸引頂級人才,一些美國公司甚至願意支付超過八位數新台幣的年薪。
這一趨勢在求職網站上已經略顯端倪。
AI 人才供不應求,企業開出高薪搶人
美國知名求職網站 Indeed 資料顯示,近幾個月來,合乎 AI 的招聘職位與招聘薪資都在急劇上升,尤其是中高級的 AI 人才供不應求。
另一家知名求職網站 Adzuna 資料也顯示,6 月份美國有 760 萬個空缺職位,而與 AI 相關的職位空缺已經上升至 16 萬 9045 個,其中有 3575 個職位元特別標注需要有生成式 AI 的技能。
此外,據《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由於許多公司認識到有經驗的 AI 中高級人才一旦出現在招聘市場,就會遭到強烈追搶,因此為了將這些 AI 人才收入囊中,不少公司也紛紛開出了八位數新台幣的年薪。
例如,亞馬遜給應用科學與生成式 AI 高級經理開出的招聘籌碼是 34 萬美元(約台幣 1068 萬)的最高年薪;Match 集團旗下的線上約會平臺 Hinge 在招聘一名 AI 副總裁時,給出的基本年薪為 33.2 萬美元至 39.8 萬美元(約台幣 1061 萬 - 1272 萬);自由職業平臺 Upword 招聘 AI 和機器學習副總裁,所給出的年薪為 26 萬至 43.7 萬美元(約台幣 831 萬 - 1396 萬)。
倘若各位朋友有印象,在之前備受爭議的好萊塢罷工的報導中,也提到 Netflix 左手在處理演員編劇的罷工,右手就給一個機器學習平臺產品經理開出了高達 90 萬美元(約台幣 2877 萬)的年薪,主打的就是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當然,除了基本薪酬,通常總薪酬還會包括獎金和股票,這意味著 AI 人才最終獲得的回報還要更大。
現實的困境是,AI 人才的基數短時間是固定的。高管獵頭公司 Leathwaite 的合夥人 Paul J. Groce 表示:「這是純粹的市場經濟。」多年尋找高級技術人才的他也只能無奈地表示:「沒法像變戲法一樣多出數以千計的 AI 開發人員、產品經理以及其他人員。」
於是乎,有個別大企業選擇「曲線救國」的方式,選擇砸錢來收購一些擁有 AI 人才的企業。
例如,ServiceNow 董事長 Bill McDermott 表示,未來將會收購一些擁有 AI 研究人員,資料科學家和所需其他專業人士的小型 AI 公司。
這一想法早在 2020 年就得到了實踐。在 2020 年,ServiceNow 就收購了 Element AI,這是一家總部位於加拿大的 AI 新創公司,在加拿大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視為加拿大人工智慧領域的領軍企業之一。
上一年,ServiceNow 也是直接斥資收購 Hitch Works 和 Observe.AI 兩家語音 AI 創業公司,巧妙地將許多 AI 人才收入囊中。
事實上,這波 AI 人才招聘狂潮並不局限於互聯網企業,而是涉及全方位的各行各業。上至房地產行業,下至製造業,千行百業都想和 AI 有一個「親密接觸」。
高薪帶來「高要求」,企業要的人才是?
高額的薪資回報、千行百業的領域跨度也對 AI 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商業房地產巨頭 JLL 在招聘 AI 從業人員時,就要求這些 AI 人才能夠從事與商業樓宇管理相關的專案,並瞭解他們工作的重要性。
JLL 的首席執行官 Mihir Shah 表示,JLL 擁有數十年的房地產資料,這些資料可用於訓練複雜的 AI 模型,在建築節能、商業定價等各方面帶來幫助。
對此,埃森哲的首席 AI 官也許深有同感,其表示, 最難招聘到恰恰是那些既理解特定行業的業務知識和問題,又具有數學科學、程式設計、演算法等技術背景,能夠開發、優化複雜 AI 模型的複合型人才。
簡單舉個例子,醫院想要招聘一名醫療圖像分析專家,利用 AI 技術來輔助診斷。理想的候選人就需要具備醫學知識,尤其是解剖、病理等方面的知識,能理解不同疾病的醫學圖像特徵。
此外,候選人還要有影像處理、深度學習等電腦視覺和 AI 技能,可以訓練和優化醫療圖像的電腦分析演算法。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只不過,現實困境是,伯樂再多,AI 千里馬不常有,也徒勞無功。
(本文出自ifan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