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詹絜琋

部屬凡事都問你、無法自己做決定?建立 3 種觀念,培養「主動思考」的能力


擔任主管的佐藤非常苦惱,他的團隊有位新進同仁,時常無法自己做決定,無論大小事都得先問過他,才會有下一步動作。面對這類型的部屬,怎麼做才能讓他主動思考、下判斷?
《判斷的基本》分析,員工之所以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原因包括缺乏自信,或者擔心多做多錯,怕因此挨罵、被扣分。建議管理者從以下幾點著手,提升成員自行解決問題的積極度。
### 1. 杯麵鐵律:
想讓員工獨立判斷事情,首先必須訂出標準,只要有明確的步驟及準則可以遵循,就不易出錯。就像沖泡杯麵,包裝上寫著清楚的步驟與標準:掀開杯蓋到哪個位置、要倒入多熱的水、等待多久,讓每個人都能學會怎麼泡杯麵。舉例來說,編輯台針對交稿格式、流程訂下規範,這麼一來就算是新進採訪記者也能快速掌握原則,正確地處理稿件。
### 2. 果醬法則:
有些主管認為,提供多種做法給員工自由選擇,能夠刺激創意、想出新點子。但是當選擇過多,反而會讓人心生壓力、耗費更多時間思考。就像餐廳的餐點種類過多,消費者考慮吃什麼的時間就會更長,而因此大排長龍。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希娜.亞格爾(Sheena Iyengar)曾進行一項銷售果醬的實驗,在超市分別陳列出 6 及 24 款果醬,觀察消費者的購買率。結果發現,陳列 6 款時,購買率為 12%;但 24 款時,只有 1.8%。也就是說, 選項過多,會增加判斷的難度。主管希望引導部屬思考,同時不影響效率,可以先篩選幾個不同面向的想法,請他統整或往下發展。 至於數量,亞格爾教授則建議,以 5~9 個最為合適。
3. 當事人意識:
當員工習慣遵從主管的指示,久了就會懶得動腦筋,甚至覺得事不關已。此時,主管可藉由調整說話方式,來培養他的當事人意識。
例如, 比起命令式的「這件事你就這樣做」,改用「你覺得這件事怎麼做比較好?」這樣的發問方式更能促使對方思考,建立自己想解方的習慣。 想更進一步的話,讓部屬自行設定目標,激發他的自發性,做出行動。
( 本文取材自《判斷的基本》|日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