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吳俊毅

想請員工改善狀況,卻說不出口?一個溝通法學起來,不傷人還能夠具體表達要求


與主管面談完,小芳低落地離開會議室,主管雖然稱讚她工作效率高,但同時卻說她穿著不專業,原因在哪也無從得知。那天之後,她每天上班都為穿著苦惱,不久後就因此而離職。
不論生活或職場,給予意見或回饋時,如果太過抽象或模糊,不僅有可能造成誤會,更容易讓人無所適從。主管在績效面談或一對一面談時,不應該只說出評價,而不給原因跟建議,否則員工無從做出改變。
很多主管其實並非不想給具體回饋,而是不知道怎麼說才不會讓員工受傷,或不清楚如何把觀察轉化為可執行的改善方向。這也是為什麼《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特別設計了一系列溝通與管理工具,幫助主管從日常一對一到績效面談,都能更精準地表達需求,有效帶動團隊成長。
利用「推論階梯」觀察事實:你在哪裡加了個人解讀?
《不再各說各話》建議,可以利用「非暴力溝通」的 4 要素來傳遞訊息,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與「請求」。 當主管透過觀察來代替評論時,比較不會引發衝突,也不會讓員工感到不舒服,引發防衛心態、降低士氣。 例如部門業績沒有達標,主管在跟團隊開會直接說:「大家上班都不認真積極。」就會引發團隊反彈,可以嘗試陳述客觀事實,「我觀察到大家 8 月分只開發 10 位新客戶,沒有達到上個月的標準。」
但即使是觀察,我們往往還是會加入自己的主觀評斷。哈佛商學院名譽教授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設計「推論階梯」(ladder of inference),以階梯比喻我們跟其他人交流時,可能會加上個人解讀,讓客觀事實變成帶有主觀見解的資訊。
在客觀的真相裡加上個人的解讀與意義,即使是相同的事實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小王深度經營顧客,在上個月雖然只成交一筆訂單,但是該筆訂單金額高達 3000 萬元,甚至帶來許多潛在的頂級客戶。今天主管在會議中,一眼看到顧客成交數,在其他同仁都成交十多筆,小王只成交一筆,就他的觀察會判斷小王是位偷懶的員工,但其實他的成交額優於同仁 3 倍。所以,當主管知道自己的客觀判斷錯時,就要退回去原本階段,在眾多事實中,找到合適的資訊,輔助主管做出正確的判斷。
表達讚賞 3 要素,讓對方知道「做對了什麼」
藉由「推論階梯」,主管可以學到修正觀察的論點,但該如何將觀察的結果傳達給員工?一樣要善用「非暴力溝通」4 要素,例如,希望員工不要遲交報告時,與其說「你的報告都太晚交了。」不如說:「我注意到這些報告星期三得交,你卻到星期五才交(觀察),這樣會拖延專案的進度,這讓我很為難(感受),因為我很重視這次的客戶(需要),我們討論一下改善方式,希望下周可以如期繳交(請求)。」
給回饋不見得只有要求改善,有時候也是想表達讚賞。不過,稱讚也是需要技巧,《不再各說各話》則認為,與其給人正面評價,倒不如直接說看到的事實,並說明自己對這個事實的感受,對方也能從這些回饋學到東西。
《非暴力溝通》建議,表達讚賞或感謝應該包含 3 個要素:
1. 對方的哪種行動幫助了你
2. 我們有哪些需要因此獲得滿足
3. 在需要被滿足後,你產生什麼樣的感受。
例如,想要稱讚部屬報告做得很棒,不要只說做得很好,然後拍拍肩膀,請喝杯咖啡就結束。可以說:
哪些行動 :這一季報告在編排上多了一倍資料,並且還製作資訊圖表
獲得滿足 :讓客戶們都能快速了解,他們因此下了 5000 萬元的訂單
感受 :讓我們今年業績提前達標,讓我感覺很開心,謝謝你。
所以,不管如何,透過非暴力溝通,可以讓讚美升級,讓負面的批評與溝通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