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莊彙翌

一個 ESG 專案推了 3 年!台灣萊雅永續長:最困難的是這件事


在日漸成為顯學的企業 ESG 行動中,生物多樣性是經常被忽略,卻很重要的指標。世界經濟論壇(WEF)於今(2024)年 4 月發布《2024 全球風險報告》,將生物多樣性減少列為未來十年的第三大風險,僅次於極端天氣事件及地球生態系統巨變,對全球規模最大的法國美妝品牌萊雅集團(L'Oréal)來說影響甚大。
原因在於,萊雅集團旗下產品,是從 345 類植物中約 1778 種的成分中取得,比如積雪草、玫瑰、蘆薈等,對植物等自然資源有很高的需求量。為了可以讓這家百年企業永續經營,維護並提升據點周遭的生物多樣性,集團 2020 年公布的「萊雅迎向未來」計畫,設定 3 項 2030 年須達成的永續目標,其中一項,就是在原物料種植與摘取需有生物多樣性規範之外,全球營運據點都要對生物多樣性有正向影響。
普查超過 200 座都會公園,找出生物多樣性專案方向
什麼是「正向影響」?而且,台灣萊雅的營運據點,位處高樓林立的台北市信義區,要怎麼提升生物多樣性?
台灣萊雅永續長陳家祥說,自己起初對這個領域了解不多,所以先從了解台北市的生物多樣性狀況著手,詢問非政府組織(NGO)和專家,進行初步討論與規畫行動,「在台灣,針對生物多樣性的行動還在起步階段。」
「都會裡生物多樣性最明顯的就是公園,」陳家祥聯繫上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針對營運所在地的台北市,選定 200 多座公園,利用 2021~2023 年的「萊雅公民日」進行生態調查和棲地維護。調查的其中一項,是透過觀察松鼠在各個公園的宜居性,判斷該公園的生態化程度,比如水泥化指標,會詢問:如果松鼠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會落在水泥地還是落葉堆?藉由簡易且清楚的指標,能讓員工能更好理解該觀察的重點項目。
陳家祥笑說,「當他們自己走到公園去觀察、評估的時候,那個感受比我舉辦再多工作坊還要直接。」
除此之外,他們也協助清除垃圾、移除外來種小花蔓澤蘭及福壽螺,3 年來共移除 1.7 公噸。普查結果發現,信義區公園的植物多樣性分數在全台北敬陪末座。找到痛點之後,陳家祥就開始規畫提升植物多樣性,產生正向影響的專案。
與 NGO 合辦工作坊,引發員工興趣、加深參與
萊雅集團總部有一套評估標準,其中包括:專案須為期 8~10 年、滿足增加多樣性的條件,包括棲息地改善情形以及生物多樣性品質提升程度。「等於你辦公室多大,提升多樣性的面積就要多大。」
陳家祥進一步諮詢專門協助生態綠化的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及林保署專家、並向政府申請公司附近的象山公園其中一塊地,栽種 18 種適合當地的台灣原生植物,去年 11 月落地實踐。這項專案,讓台灣萊雅成為總部第一個審核通過據點近區的生物多樣性專案。
專案實施後,還要進行後續追蹤和評估,「要確實用科學方法評估,這個地方的多樣性有沒有增加,」陳家祥每年向總部報告專案執行狀況,比如物種實際上增加多少、育種成功率多少,「像蝴蝶是被吸引來的物種之一,」她便找來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協助完善專業性評估。
從普查到實踐,陳家祥前後花了 3 年時間,最後才促成生物多樣性專案。她說,這當中最耗心力的,是前期的內部溝通,「要讓員工對這件事感興趣,就不能讓他們覺得這只是一個責任義務,」
例如有員工喜歡植栽,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便在內部舉辦綠手指小教室,教員工栽種的技巧,或是請來台灣猛禽研究會,分享建築窗戶會怎麼威脅老鷹生存、導致「窗殺」,增加有關生物多樣性的知識。
經過這幾年的投入,陳家祥認為,所謂的正向影響,不是只做單次的志工活動,而是真的有持續投入。她帶領台灣萊雅率先做出行動,開闢出一條提升生物多樣性的道路。
陳家祥 |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傳播碩士及台大 EMBA 碩士,曾任台灣萊雅企業溝通、永續發展暨公共事務部總監,現任台灣萊雅永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