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李岱君

用錯人比缺人更傷士氣!亞馬遜用來維持招聘標準的「抬槓者」是誰?


不少面試過亞馬遜(Amazon)的人比喻,求職難度堪比寫碩士論文,而且還會出類似「如何推估西雅圖有幾根電線桿」的邏輯題。
然而,亞馬遜旗下雲端服務 AWS 及 Amazon Devices & Services 亞太、歐洲、中東及非洲區文化長鄭逸萍表示,邏輯題考驗的是求職者的分析能力,但亞馬遜更注重企業文化契合度,「我們不是壓力型的面試,也不會問類似腦筋急轉彎的問題。」
確保面試官有足夠的專業,是對候選人的尊重
他們最在意的問題其實是:「你為什麼想加入亞馬遜?」、「為什麼選擇這個職位?」當一個成年人在做職涯選擇時,他是否了解自己的長處、過去背景和經驗能否為未來工作帶來價值,以及期望從這份工作獲得什麼,這些都需要深思熟慮,「這個問題不容小覷。」
在亞馬遜,面試會分成2大部分,第一階段職能面試(functional-fit phone screen),用來檢視候選人的經驗跟能力是否符合職位所需。鄭逸萍強調,面試官一定要是該職位的直屬主管,或是年資較長、對該職位所屬團隊了解程度較高的員工,「這也是對候選人的尊重,確保面試官有足夠的專業判斷適任與否。」
第二階段是由 4~6 位面試官組成的 Amazon Loop Interviews,會輪番與候選人進行一小時的面試,主要是行為式面談(behavior-based questions),也就是詢問過往的經歷及如何面對,每位面試官會考察 2~3 個領導力準則(leadership principles,亞馬遜員工的行為指南)。
常見的問法可能會是「當你面對某個狀況時,會如何做?」、「給我一個例子解釋你怎麼面對某件事」、「分享一個你執行過最有成就感的專案」,希望候選人能針對之前的某個經驗,論述自己是如何行動、思考的。鄭逸萍提醒,「面試官想聽你真的做過的事,而不是你覺得怎麼做會比較好,」因此要舉出過去實際的行動。
為了讓求職者回答得更完善,亞馬遜也在官網提供「STAR 原則」(situation情境、task任務、action行動、result結果)架構。例如,談到克服困難的經驗,可以說自己被指派超出原有知識範疇的工作(情境),在 3 個月內必須獨立開發出一套新的網路應用程式系統(任務),於是自學新技術、練習範例、詢問團隊夥伴以及參加相關分享會(行動),最終在期限內成功完成了開發(結果)。「在結果後,能夠再分享自己的反思或學習會更好,」鄭逸萍補充。
團隊曾經錄取一位長期待在音樂產業的成員,毫無科技背景的他,在面試時分享自己過往會研究用戶聽音樂的數據,進而剖析消費者行為。這種盡力解決問題的企圖心,就跟亞馬遜顧客至尚(customer obsession)、主人翁精神(ownership)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抬槓者」擁有最高否決權,有助維持統一的招聘標準
亞馬遜的面試流程中,還有個關鍵角色:「抬槓者」(bar raiser)。也是在面試環節中立的第三方,確保各位面試官的面試方法和回饋符合亞馬遜要求,保證面試的公平性;同時,他們會跨團隊、跨部門來評估人才,維持徵才的高標準。意思是抬槓者也是面談的一道關卡,他不一定是用人單位中的一員,通常要由資深、深諳亞馬遜領導力準則、受過訓練的人擔任。
據《亞馬遜逆向工作法》指出,抬槓者擁有絕對的錄用否決權,鄭逸萍解釋,面對職位空缺,用人經理可能會覺得有人來就行了,「用錯人比沒找到人,對公司的影響要大得多。」抬槓者的作用是讓招募團隊不受其他因素影響,以公正客觀的角度找到真正合適的人。
QA
1. 面試最忌諱什麼事情?
準備面試時,不要用一個案例走天下,回答不同問題,需要使用不同的案例說明。另一方面,面試官們也會持續用「剝洋蔥」的方式追問你,這樣其實非常容易知道,你說的故事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借鑒別人的。面試其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我們更重視大家回答的真實性。
2. 在面試時可以談失敗經驗嗎?
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最為提倡的企業文化「Day 1」,每天都是第一天、要保持成長,因為每天要學習新事物,但也同樣會犯錯。亞馬遜的面試問題不全是被設定用來聽到各種成功、偉大故事的,我們也非常想聽到那些失敗案例,以及在失敗中不斷嘗試、持續創新的故事。
鄭逸萍
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文系與社會學系榮譽學位。2017 年加入 AWS 擔任亞太區品牌總監,現為 AWS 及 Amazon Devices & Services 亞太、歐洲、中東及非洲區文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