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 李加祈

拒絕被淘汰!文組出身想學 AI,該學什麼?頂尖大學公布課程內容


黃仁勳在台大體育館發表關於人工智慧(AI)的演講,點亮台灣科技業大好前景的同時,卻也引發文組生的就業焦慮。文組學生紛紛表示「文法商全死」「文組要被淘汰了」等絕望心態。
當文組學生擔心被 AI 浪潮淹沒之際,不少學校的文學院已開設 AI 相關課程,讓文組生也能在 AI 浪潮中,乘風破浪。
AI+X!領域應用才是關鍵
「不是人人都要當 AI 工程師!」政大學務長、應數系副教授蔡炎龍一語道破社會普遍對 AI 人才的誤解。
蔡炎龍解釋,AI 和所有領域都息息相關,除了少數技術人員負責 AI 工程,大多數領域需要的是「AI 應用人才」。現在強調 AI+X,X 指的是領域專業,例如 AI-Medical,就是人工智慧在醫療的應用,AI-Finance 則是 AI 在金融方面的應用。
既然百工百業都要發展 AI 應用,文組的人文社科領域當然也不例外。為培養文組學生的 AI 應用能力,各校文學院已開始推動 AI 跨域學習。從通識、跨域學程,再到院選修、系必修等課程,各校從不同主題和面向著手,帶領文組學生跨進 AI 世界。
逾 2000 人加簽,台大文學院 AI 通識課
正因各領域都需要 AI 應用力,連台大文學院也攜手「AI 界網紅」、台大電機系教授李宏毅,首度共同開設生成式 AI 通識課「生成式人工智慧導論」,介紹像 ChatGPT 這類生成式 AI 的運算原理和應用方式。
今年 2 月開課時,不僅台大演講廳 500 多個位子座無虛席,連走道都擠滿學生,盛況空前。甚至,還吸引超過 2000 名學生加簽!
這門通識課,是文學院的 AI 跨領域課程之一。其中,歷史系、戲劇系、外文系和翻譯學程,都將此門課列為系選修。
為什麼文學院學生需要學習 AI 原理?台大文學院院長鄭毓瑜表示,AI 技術讓文學創作變更多元,若學生具備 AI 知識和技能,未來將在數據分析、文本處理、策略規劃等面向,有更廣泛的就業機會。
李宏毅也補充,自從生成式 AI 快速發展,「人人都可以使用 AI,且 AI 變成通才,」因此,他將生成式 AI 設計為通識課程,讓全校各領域學生,不論背景都能修習。
現今網路有許多生成式 AI 指令資源,但李宏毅強調,只有知道 AI 背後的運作原理,才能更深度發展其應用模式。
因此,課堂中,李宏毅會先講解生成式 AI 的原理,再透過每週作業,讓學生實際操作生成式 AI 的應用。
那學生掌握生成式 AI 原理後,如何結合原先的文科專業?鄭毓瑜提到,生成式 AI 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有助於文本分析和文學研究,可快速分析大量文學作品,幫助文學審評,也能提供自動化評分和建議,幫助作家改進創作。
而對圖書資訊系學生來說,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更可實現全文檢索、訊息分類、相似性搜索等功能,提高訊息檢索的效率和準確性,還能協助文獻數字化保存和管理。不僅如此,AI 技術可以應用在圖書館服務,提供讀者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的服務。
實踐跨域學習,政大全校將近 200 門 AI 課
雖然是以人文社科為主的大學,政大校長李蔡彥強調,政大絕不會在 AI 議題缺席。他認為,除學習「懂 AI」及「用 AI」,還要進一步「幫 AI」及「駕 AI」。在今年 6 月才剛結束的學期,政大全校共開設將近 200 門 AI 相關課程。
其實,早在 2022 年生成式 AI 大爆發前,蔡炎龍早已開設 AI 相關課程,他觀察到政大同學在 AI 課程裡,很會運用 AI 技術和理論,「但他們其實不知道,這些專案要解決什麼問題,」導致課堂成果很難真正落地應用。於是,蔡炎龍從 108 學年第一學期,便和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宜秀合作,開設「設計思考與人工智慧」課程。
蔡炎龍表示,以前的 AI 學習專注在 AI 理論和技術,但現在,AI 落地應用則要從生活的問題出發,因此,需要對社會有廣泛深度觀察的人才,「由各領域專家提出具體問題,」再找到 AI 技術能介入之處。
為了培養具備 AI 素養、且能和工程師團隊溝通協作的人文社科人才,設計思考課程,讓學生以組為單位,一學期內完成一項 AI 專案。學生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思考,定義問題後,將其轉換成 AI 能處理的問題,並實際運用 AI 工具完成專案。
蔡炎龍強調,設計思考課程的重點,不是數據分析精準度,「我們不要去搶 AI 工程師的工作!」他進一步說明,領域人才的 AI 學習重點是:如何設計思考和定義問題,以及熟知 AI 工具的功用和限制。而在執行 AI 專案的過程中,學生會慢慢建立 AI 素養,並跟自己原本的專業結合,未來做更多進階探索。曾有一位中文系的同學,受到設計思考課程啟發,開始鑽研 AI 技術,畢業後真的成為 AI 工程師,「但變成工程師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啦!」蔡炎龍笑著說。
設計思考與人工智慧的修課學生、政大企研所碩一的林凌卉表示,原先沒有寫程式經驗的她,在生成式 AI 的協助下,寫程式的門檻降低許多,「可以把程式碼丟進去,請它(ChatGPT)幫忙修改,」經過一學期的專案執行,林凌卉從以前只會用 Excel,到現在用 Python 分析數據,效率提升許多。
未來,她會將資料搜集的能力用在企管專案中,不僅提升數據分析速度,也讓簡報的視覺化圖表更豐富。
清大整合理工強項,首推人文生成式 AI 指令
近年,清大與竹教大合併後,積極推動人文社科和理工專長的跨域整合。清大更成為全台第一所針對生成式 AI 成立工作小組的大學。AI 浪潮來襲時,「清華學生要做的不僅是逐浪而行,還要成為造浪者,」清大校長高為元登高一呼。
清大教務長巫勇賢則提到,人社領域學生的專長,在於「以人為本」的思辨能力,這是 AI 無法取代的。若人社學生掌握如何使用 AI,將讓 AI 更適切地為人所用。
在課程方面,人社院院長李卓穎在剛結束的這學期開設「生成式 AI 指令與歷史學習及研究」,李卓穎提到,這門課應用 ChatGPT 來分析史料、歸納重點,並提出反思與辯證。而課堂上的經驗,也被彙整成歷史研究的 AI 指令集,讓研究者未來能更準確有效地對 AI 「下咒語」,與它協作研究。
東海文學院結合資工系,雙師共同授課
除了幾所國立頂大,東海大學文學院也積極部署 AI 跨域學習。東海文學院從院內課程,再到全校大一中文通識課,系統性地規劃 AI 課程。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周玟慧認為,除了學習應用 AI 工具,文學院師生更肩負「讓 AI 不斷學習進步」的使命。
周玟慧以金庸小說為例,要先練好九陽神功,才能拿起倚天劍和屠龍刀;張無忌因為內功深厚,所以能發揮出兵器的最大武力值。
這個概念用在 AI 領域,則是學習者必須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才能讓 AI 工具發揮更豐富的可能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多數學校的 AI 通識課,都交由資工系老師負責,東海大學文學院卻採「雙師共授」進行 AI 通識課。像是日文系的「AI 思惟與程式變計」課,便由一位資工系老師加上一位日文系老師共同授課。「只有該學科老師知道,他們要把 AI 工具用在哪裡!」東海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陳仕偉提到,以前只有資工系老師帶領 AI 通識課,會引起少部分反彈,學生認為:我就不是要念資訊,所以才來文學院,為什麼現在又要學這些 AI 概念?
但當日文系老師加入,跟同學分享如何將生成式 AI 應用在日文翻譯和文本分析時,學生終於知道自己「為何而學」。陳仕偉觀察,文學院學生修 AI 課程的動機提升許多,而教師們也有跨領域交流合作的機會。
不只文學院內部進行 AI 跨域課程,東海甚至在大一的全校中文通識課,也推動生成式 AI 的寫作教學。東海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高禎臨表示,中文通識課程目的包含:文學閱讀、鑑賞和書寫,但有些學生天生就不擅長文字表達,現在有了生成式 AI 的輔助,「學生像多了個家教老師,能隨時諮詢,」讓原先對寫作感到困擾的理工科系學生,也開始感受到文字創作的豐富和成就感。
不過,高禎臨也補充,老師們仍會要求學生將結果拿回來討論修正,「師生共同討論、調整,才是思辨力和創意的養成關鍵!」高禎臨強調,生成式 AI 只能起到激發創意的作用,仍無法完全取代真正的創作者。
AI 應用風雲湧現,文組機會隨之出現
在 AI 風雲湧現的時代中,文組學科的轉型機會也隨之出現。許多大學的文學院相繼開設 AI 課程,各專業領域也都有 AI 應用的需求。未來文組學生在人文底蘊和邏輯思辨基礎下,若能藉 AI 素養加乘,不僅能開啟職涯發展新可能,也將創造更深度 AI 應用,進而開創更廣闊的 AI 新局。
(本文出自 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