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經營策略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

愛爾達轉播巴黎奧運幕後:連續 17 天、播報 47 項運動有多困難?

2024-08-06 採訪.撰文 莊彙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李洋和王齊麟拿下 2024 年巴黎奧運金牌,完成 2 連霸!」8/4 晚上舉行的羽球男子雙打金牌戰,由李洋及王齊麟獲勝,是奧運羽球史上第一對完成金牌衛冕的男雙組合,愛爾達主播黃昶豪激動吶喊,也帶動了所有螢幕前觀賽球迷的沸騰情緒。

2024 年奧運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台灣的轉播總代理權由愛爾達科技(下稱愛爾達)取得,是繼 2012 年倫敦奧運、2016 年里約奧運、2021 年東京奧運以後,第 4 度取得總代理權利,如果包含 2008 年轉播北京奧運在內,已經連續 5 屆轉播夏季奧運。

愛爾達電視董事長暨執行長陳怡君 8/3 在「愛爾達體育家族」臉書粉絲專頁表示,這次巴黎奧運開賽第 3 天,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串流媒體服務)平台訂閱數便已超越 2021 年東京奧運,第 7 天更突破 2022 年世足賽,不斷刷新自身成績。

日前有立委指出,為了取得台灣轉播總代理,愛爾達付出將近 5 億元的轉播權利金,政府補助轉播 8000 萬,引起討論;然而,攤開愛爾達 2023 年的財務報表,稅後淨利約 1.4 億元,奧運轉播權利金等同於超過 3 年的盈利,體育署也表示,補助僅占權利金約 16%。要藉由轉播奧運上達到收支平衡並不容易,但卻是擴大收視人口的重要時機。

「從 2008 年開始,我們不間斷的在做大型賽事和例行性賽會的直播,所以大家一直在進化,」執行副總經理暨內容長江瑋玲指出,愛爾達每年轉播運動賽事的時數平均超過 1 萬個小時,至今轉播的運動種類超過 80 種以上,豐富的大小賽事轉播經驗,讓愛爾達練就一身能應對複雜賽程的功夫。

體育台台長謝思毅表示,這次 2024 年巴黎奧運總共分成 47 個運動項目(舉例來說,游泳會再細分成一般游泳、水上芭蕾、跳水、水球、馬拉松游泳等細項),「像世足賽最多同時比 2 場,但奧運可能同一時間就會進行 15 場比賽,」奧運會現場總共超過 50 個的轉播訊號,在台灣的工作人員就需要同時關注這些直播畫面,緊盯現場狀況,因此「即時的壓力非常大。」

全台最多人的賽事轉播團隊,包辦 8 大主線、拓展冷門項目

江瑋玲表示,過去傳統電視台轉播的形式,受限於單一頻道、固定節目表,因此大多時候會選擇有龐大收視群的運動項目,比如籃球、棒球等,其他項目則較少有被轉播的機會;假如遇到延長賽,電視台可能要選擇中斷賽事轉播,或是調動頻道後續節目,對他們來說是個難題。

而愛爾達的 OTT 服務,剛好能順應現在的觀賽習慣和需求。江瑋玲提到,現在球迷看運動賽事的習慣逐漸轉移到行動裝置上,愈來愈多人會同時用多螢幕收看不同比賽,「像我前 2 晚就很忙,一個螢幕看桌球、另一個看籃球,」為了順利轉播奧運會比賽,愛爾達這次動用 11 個頻道,包括愛爾達體育 1~4 台、影音串流平台 Hami Video 的 7 個頻道,以及超過 60 位主播和球評,依賽事進行狀況安排頻道播出;是目前全台唯一具有如此量能的轉播平台。

江瑋玲_愛爾達科技內容長兼副總經理_2024-07-30_侯俊偉攝影_01.jpg
內容長兼副總經理江瑋玲在愛爾達工作 24 年,陪伴愛爾達從科技公司轉型運動賽事轉播。
侯俊偉

「我們這屆轉播的目標,是要把奧運全部 47 個項目的 329 場金牌戰在頻道上播出。」謝思毅比喻,如果把愛爾達轉播的工作想像成機場塔台,「等於有 11 個 gate(跑道),要把 329 架飛機落下來。」加上同時進行的其他賽事,考驗著愛爾達團隊的調度能力。

接下國際賽事轉播重任,背後的目的,是為了進入藍海,找出更多運動賽事的觀眾與轉播市場。他提到,愛爾達目前已深入 8 大運動主線,包括棒球、籃球、足球、羽球、桌球、網球、田徑和賽車,平常就會轉播大型及例行性賽事,一年有 8 個月都在播相關賽事,已經累積固定的用戶,「平常看例行性比賽的人大概占總人口 5%,到了國際賽事就可能暴增,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原本的 5% 慢慢往上到 6%、7%、8%。」要做到這件事,就不能只是在原本深耕的線路上經營,還要透過大型賽事,擴大運動比賽的收視人口、增加其他項目被看見的機會,把轉播的格局做大。

江瑋玲指出,大型賽事結束以後,訂戶數雖然會減少,但都會有部分的觀眾續訂,因此用戶數是階梯式的成長,「意思是上到高點、賽事比完之後會下降,但下降的低點絕對不會比賽事開始前還要低。」比如滑板播出後,可能就會有新一批的粉絲開始認識滑板選手,或接觸滑板;長期下來,或許就能變成轉播的主線之一。「所謂不受歡迎的項目,其實都能經過長期培養,成為潛力線路。」比如桌球、羽球就是一例。

中華電信董事長郭水義日前接受媒體報導時也表示,看好這次賽事會讓 Hami Video 用戶數至少成長 20 萬戶,突破 300 萬大關。

主播和講評就像博物館導覽,需掌握節奏、白話講解,讓觀眾身歷其境

奧運賽程安排緊湊,愛爾達要怎麼應對同時進行的大量賽事?尤其既要顧及「主球項目」,其他項目也不打算放過?謝思毅表示,首先,愛爾達會優先選擇轉播國家選手出賽的賽事,之後則是所謂的主球項目,比如羽球、桌球這類有固定的觀眾群來進行轉播;再來,就是選擇較少播出的新興或在台灣相對冷門的項目。

為了要在 17 天內順利播出奧運賽事,愛爾達準備了全台最多的主播和球評團隊。「主播和講評就像是博物館的導覽,是決定你是走馬看花還是真的理解精髓的 key person(重要人物),同時也會連帶影響你對這間博物館的印象。」謝思毅提到,這些觀看大型賽事的球迷都是愛爾達潛在用戶,因此主播和講評的導看角色就變得相當重要。

謝思毅_愛爾達科技體育台台長_2024-07-30_侯俊偉攝_影_01.jpg
體育台台長謝思毅在愛爾達工作已有 15 年,具有豐富轉播經驗,可以即時調度頻道資源避開突發狀況。
侯俊偉

導看的重點包括掌握賽事節奏、介紹選手、醞釀緊張情緒,以及最重要的講解。比如跳水的規則是以號碼來表示動作和轉體的圈數,如 305 表示第 3 組動作反身翻騰 3 周半,主播和講評雖然知道其中含意,但需要用最白話的方式讓觀眾理解當下在比什麼,如轉體 4 圈半,結束後才會用剩下的時間講解技術性的內容,或是講評可以用自己的角度看選手表現。

愛爾達目前的主播有 8 成是自家員工,一位主播至少要懂 3~4 種運動項目規則,不包括棒球、籃球等知名球類,並經營自家的 8 大主線;會訓練到可以前一天安排他到目前轉播比賽的程度,而這至少需要訓練一年以上,包括不同運動賽事的播報風格、對聲音和表情的要求等等。

謝思毅表示,訓練方法包括看國外轉播,以及請教台灣該領域的圈內人、專家,透過採訪建立關係,「打實戰是最快的,可以從收視率或關注度不高,或是在深夜開打的比賽開始嘗試、慢慢調整。」而賽事講評通常會是選手或教練退役,或本身非常理解專業內容的圈內人。沒有大賽的承平時期,愛爾達便透過主要線路的經營,深入運動圈,遇到大賽時就能順利找到專業講評。

延伸閱讀:連珍羚 4 度參加亞運終於奪金!她如何靠沉澱、轉念,走出東奧失利低潮?

這次巴黎奧運,愛爾達也找了外部的老師,教一些有關法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才可以讓主播在播報的時候適時分享當地特色,增添轉播內容的豐富度。「以前可能會用台灣新聞台的方式在做播報,比如『為您播報某某賽事』,但現在會有更多賽前報導,」

謝思毅提到之前的足球賽,可能就有球員暖身畫面,這些都能成為轉播的一部分,讓觀眾提前進入狀況,還可以聽到選手的故事。「這些都仰賴事前工作,提前了解會有哪些訊號,才能為時間表做出細緻的安排。」只要有比賽,每個部門就要依各自的角色動起來,包括行銷、網路流量、工程、內容轉播、技術,「像管弦樂團決定演奏這首歌,每個人各司其職,按標準作業流程(SOP)腳本演出。」

賽事瞬息萬變,需抓準排程時機、即時調度頻道內容,避開「撞車事件」

那麼,愛爾達該怎麼拓寬打擊面、接觸平常沒有機會深耕的「冷門項目」?謝思毅表示有 2 項關鍵,一個是畫面吸睛,另一個便取決於講評。「比如鐵人 3 項,就是在巴黎的著名景點亞歷山大三世橋進行,就會讓沒有機會出國的觀眾產生共鳴,」或是比賽刺激、新奇,也會是決定是否轉播的因素之一;他提到,當旅遊熱點和熱血比賽成為奧運的看點之一,「那個震撼的感受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其次,台灣觀眾較不熟悉的冷門運動,其實在本地都有耕耘者,也有相應的協會,「所以我們也會花非常多的時間聯繫,就是為了播出的那一刻,」像滑板賽事找來講評 JD 吳政達(JD Wu) ,本身就是滑板選手,也會以台語說明賽況,專業的在地化播報受到普遍好評,一度引起網路熱議。

在賽事轉播上,無論熱門或新興項目,愛爾達已具備相當完整的轉播人才庫。不過調度能力最關鍵的重點,就是根據即時狀況調整播出頻道和內容。謝思毅說,賽事就像即時新聞,今天要播出的比賽,當天一早就要討論出頻道排程、調整主播和講評的上台時間;比賽進行時,更要隨時掌握比賽戰況,為了應對突發狀況,「事前要準備好幾套方案在等。」

延伸閱讀:直擊法國總部!為什麼迪卡儂獲選巴黎奧運官方合作夥伴?勝過其他品牌的優勢何在?

舉例來說,假設台灣選手要在凌晨 2 點出賽,但還有另一個本國選手未出賽的項目沒有比完,這時可能就會發生「撞車事件」,意即原訂排程和實際情況互相撞在一起;因此知道可能要撞車後,工作人員就會分工合作,「團隊立刻在 5 分鐘內應變完畢,」例如主播會口頭提到原本的比賽會在哪一個頻道繼續播出,幕後則是及時上字卡提醒這項更動,並調度頻道接現場訊號;他表示,撞車等同於公關災難等級的嚴重程度,所以團隊平常就會做相關演練,預想會有哪些意外狀況發生。

「我們都有做好各方面的備援,」江瑋玲提到,除了頻道內容的調整,硬體或技術面的應變措施也要準備,「比如訊號如果從海纜(海底電纜)過來,萬一發生地震,導致它斷了呢?我要從哪裡把訊號弄回來?」東京奧運就曾發生轉播中心的地面訊號出不來的臨時狀況,「我們都嚇出一身冷汗,」還好當時有預備空中的衛星訊號,才順利接畫面回來;她表示,要預想最壞的情境,才能在問題來臨時順利解決。

近日,愛爾達的臉書粉絲專頁發出一篇「徵人文」,寫著「凌晨 4 點的台北需要火力支援,誠徵願意為愛爾達半夜奧運轉播團隊,外送宵夜店家」,短短幾行文字,透露出熬夜轉播工作的辛苦和高強度,也引起網友廣大迴響。面對這項艱巨的任務,江瑋玲和謝思毅都知道不容易,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讓賽事轉播在台灣變得更稀鬆平常、使愛爾達這個平台被更多人看見。

核稿編輯:溫為翔

繼續閱讀 策略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數位工具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善用工具,AI賦能:台大教授陳縕儂談如何養成無法取代的靈活韌性

2025-08-15 經理人X三星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人工智慧不僅橫掃教育、科技與創新產業,也加速改寫商業競爭格局——從中小企業的營運效率,到跨國企業的策略布局,AI 導入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指出,未來組織將走向多節點的轉換與整合,科技應協助管理者釋放時間、激發創造力,讓工作者在快速變動中保持敏捷與連結。

在這波 AI 浪潮中,高階主管如何在人才布局上做出不被淘汰的決策?又該如何善用工具,為轉型創造優勢?成功的領導者往往從自身開始改變,以身作則定義「人機協作」的管理哲學,並透過科技,在變動中活出餘裕。

在不確定中仍能思辨與轉換

談起投身 AI 領域的起點,陳縕儂笑說,真正的啟蒙其實來自童年時讀的一本《漢聲小百科》。「裡面描述未來世界的想像,例如智慧聲控助理、居家機器人、無人駕駛⋯⋯這些1980年代的幻想,讓我對人工智慧產生了很深的興趣。」

博士求學期間,正值 AI 的冷卻期,儘管業界機會不多,她仍選擇堅持。「當時大家對這個領域還沒那麼關注,但我就是對語意辨識很有興趣,想研究讓機器聽懂人話的方法。」她坦言,後來 AI 崛起只是時機上的幸運,真正驅動她的,還是對這個領域的熱情。

過去曾被媒體以「放棄美國微軟千萬年薪、回母校教 AI」作為報導標題,但對她而言,這並非勇敢或犧牲,而是更貼近人生期待的選擇。「比起高薪,我更在乎生活的快樂感、與家人距離的親近,還有在學術圈可以自由決定研究方向、與企業合作的彈性。」

「我常提醒學生,要學會問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用工具的目的,是解決什麼問題?」她強調,不是為了趕上潮流而跟風選擇,而是從理解自身需求出發,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在變動中保有彈性。她也以自身為例,善用適合自己的工具,透過 AI 與多工處理功能,讓生活與工作角色得以靈活切換;例如近期使用 Galaxy Z Fold7 時,她特別欣賞可摺疊設計與分割畫面功能,能因應日常不同角色轉換,從備課、開會到研究討論都更加從容順手。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展開後8 吋大螢幕,支援多視窗並行作業,彈性應對各種工作環境,隨時隨地化身為個人最佳行動工作室。
經理人

「我本來就習慣雙螢幕操作,它讓我在移動中也能延續這個習慣,像是隨身的行動工作室。」陳縕儂分享,無論是在教室間穿梭、開會路上查找文件,或在出差途中修改簡報,Galaxy Z Fold7 都能隨時展開 8 吋 AMOLED 大螢幕,分割畫面同時查資料、做筆記,工作不中斷;收合後則回到輕巧的 Bar type 直立手機,方便單手操作與日常通訊。8.9mm 收合厚度與 215g 的輕量設計,讓她在多工處理與攜帶便利之間享有完美平衡,「打開是大螢幕,合起來就是直立手機,真的很方便!」

AI 賦能創新突破、游刃有餘

除了硬體的多工表現,陳縕儂也重視 AI 是否能理解人類語境、支援思考與決策。這也是她推動本地語言模型 Project TAME 的初衷——讓 AI 理解台灣人說的話。

「過去台灣資料在語言模型訓練中相對稀少,AI 很難理解我們日常語言中的文化隱喻、潛台詞與情感脈絡。」她指出,許多語境需要仰賴常識與在地經驗,這也是人類目前仍保有的優勢。「資料愈完整,AI 就愈有機會像人類一樣思考與判斷。未來若能有更彈性的資料開放政策,也有助於本土語言模型發展。」

回到日常應用,陳縕儂分享她使用 Galaxy Z Fold7 的經驗。Galaxy AI 提供多項輔助功能,例如「筆記助理」可將會議錄音轉錄為文字並整理摘要,讓她在備課與簡報準備時能快速掌握重點;「寫作助理」可協助潤飾語句、進行翻譯,提升內容處理的效率;而「通話助理」則能即時將語音通話內容轉為文字,方便後續紀錄與彙整。

三星 x 經理人_Allen-7686 2 (1).jpg
Galaxy Z Fold7 以輕盈、直覺的方式展開 AI 互動,為工作與生活帶來全新可能,成為在變動時代中展翼前行的最佳夥伴。
經理人

此外,Galaxy Z Fold7 也搭載 Gemini Live 的「即時視覺對話」功能,不僅能開啟鏡頭即時辨識周遭畫面,也能讀取螢幕上的內容,並透過口語互動即時給出回應與建議。

陳縕儂表示,她期待在未來出國旅遊時能派上用場,例如在博物館參觀時,透過鏡頭就能獲得展品的即時解說與延伸資訊;或是在街頭遇到陌生招牌、菜單時,即可即時翻譯並理解內容,雙螢幕同步顯示雙語對話,讓溝通更順暢。

她也笑說,旅行中總免不了拍照與分享,尤其與家人出遊合照時,經常希望構圖完整、同時又能適配社群限時動態的尺寸;而Galaxy Z Fold7 的 AI 背景擴增功能正好解決了這個小困擾,當拍攝畫面為 4:3 時,系統會智慧延展為 16:9,不需裁切就能直接上傳,保留畫面細節與氛圍,一鍵就能與親友分享當下的美好。

三星 x 經理人
Galaxy Z Fold7搭載 Gemini Live,開啟鏡頭後,即可透過AI 即時辨識畫面並以智能語音即時做出回應,扮演可靠的貼身助理。
經理人

給 AI 時代工作者的建議

身為教師,陳縕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會不會被 AI 取代?」對此,她總是鼓勵學生先去接觸 AI、理解它,再來思考自己能如何與它協作。「我曾出過一個作業,請學生出一個題目給 AI,觀察它能不能寫出正確答案,並學會怎麼修正、怎麼引導。你不會程式,怎麼知道 AI 做得對不對?」

在她眼中,AI 時代下最珍貴的能力,不再是背誦知識,而是「終身學習與批判性思維」。能否持續學習、能否自我監督,才是工作不被取代的關鍵。「現在被替代的,多是重複性高、規則清楚的事情;而能成為 AI Manager、指揮 AI 的人,才會在未來扮演關鍵角色。」

她也呼籲:「不要害怕嘗試,Open mind 一點!」陳縕儂鼓勵更多人主動接觸 AI、熟悉 AI,無論是規劃旅程、整理資訊,或是與家人朋友的溝通聯繫,因為用過就知道,它沒有那麼難;甚至當你願意讓它走進日常,就會發現它並不遙遠,也能啟發更多創意與可能。

正如 Galaxy Z Fold7 在摺疊與展開間切換自如,映照陳縕儂在教學、研究與生活多重角色中的靈活轉換——AI 時代的競爭力,不只在知識,更在於運用科技放大自身價值,讓生活與工作同樣展翼前行。

三星 x 經理人
台大資工系教授陳縕儂(右)對於AI的啟蒙來自於童年時讀的《漢聲小百科》,左為《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經理人

了解更多:https://pse.is/7zw6n4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