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簡鈺璇

麥肯錫:想導入 AI,不能只靠工程師!老闆得想清楚3件事


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Company)預估,企業透過生成式 AI 自動化任務,能取代 70% 人力投入該任務的時間,這讓企業積極投入生成式 AI 應用。然而,2022 年麥肯錫針對 600 多家企業調查發現,數位轉型帶來的實際效益僅有預期的 1/3。
該如何應用 AI,創造競爭優勢呢?麥肯錫以一家太平洋地區電信公司為例,說明企業導入生成式 AI 創造效益的歷程。
從電信業導入 AI 長,看成功導入 AI 要做到的 3 件事
首先,電信公司聘請一位專家擔任「AI 長」,AI 長跟跨部門開會,從客戶旅程中,找到最能為客戶帶來價值的情境。
以電信業來說,維修服務的效率與品質會影響客戶滿意度,所以他們衡量效益和可行性,選擇「家庭電信服務維護與修繕」作為 AI 專案的示範點,希望幫助服務同仁更準確預測維修服務類型,以利即時派工、提前備齊維修零件,解決客戶問題。
AI 長籌組了跨職能的產品團隊開發生成式 AI 工具。為了預防生成式 AI 帶來的風險,AI 長制定「資料格式」,確保 AI 從沒有隱私疑慮、品質好的數據學習。模型開發完成後,公司成立了數據與 AI 學院,向客服人員、派工單位推廣 AI 工具。
麥肯錫認為,太平洋地區電信公司順利導入 AI,歸功於 3 件事:
1. 選對戰場
麥肯錫表示,企業通常會從生成式 AI 最常見的應用開始導入,例如:製造業看到電信業以生成式 AI 協助客服就決定跟進,但每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一樣,導入客服不一定適合自己。
此時,應該回頭思考自己的競爭優勢。假設顧客回購的原因是維修服務,那麼應用生成式 AI 協助工程師識別機台故障問題和推薦解決方案,就會比客服系統更有效益。
2. 花時間微調模型
採購現有的 AI 模型再客製化,成本較小,不過同仁還是需要時間學習新技能,包括 AI 模型微調、向量資料庫管理、提示工程(設計一個問題以指導機器生成內容)等。
麥肯錫也提醒,成功的 AI 專案,不只要有熟悉機器學習、資料處理的工程師,還需要各領域專家協力協助資料定義、校正模型,才能確保生成式 AI 產出的答案是正確、用語符合專業。
3. 風險預防
開發 AI 專案之前,團隊應該充分了解和管理 AI 的風險,特別是訓練資料的隱私權與著作權。制定 AI 技術開發指南和測試程序,做到負責任的開發,才能避免後續的法律爭議。
資料來源:2024.No2《McKinsey Quarte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