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stocksnap

企業裁員,AI 只是「替死鬼」?逾 7 成 CEO:人工智慧不會影響員工數

2024-10-01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根據 KPMG 近期公布的 2024 年全球 CEO 前瞻大調查,76% 的 CEO 相信,雖然人工智慧(AI)技術在加速發展,但並不會對企業員工數量與需求職位產生根本性影響。 然而,這似乎與科技業大規模裁員的趨勢不一致。許多企業一邊表示將加大對 AI 的投資,另一邊著手進行重組,裁員現象頻繁發生。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指出,儘管裁員席捲了科技業,且有些人將原因歸咎於 AI,但幾乎沒有證據表明 AI 正在推動科技業大規模裁員。AI,可能只是一個很好的「代罪羔羊」。

延伸閱讀:從禁用到全面採用 ChatGPT!摩根大通高管:懂得用 AI,一般員工就能「變主管」

AI 成為「替死鬼」?人工智慧還沒導致裁員,更多是重心轉移

牛津互聯網研究所 AI 專家分析,企業利用 AI 來解釋裁員,是為了掩蓋更傳統的經濟壓力或成本削減需求。 事實上,許多裁員是基於傳統的經濟考量,例如外包或減少管理成本。

多數 CEO 認為,AI 主要用於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決策速度。例如,UPS 在最近的歷史性大裁員中,表示透過機器學習技術,能夠使銷售團隊自主生成報價單,減少對定價專家的需求。類似的技術進步被視為提升生產力的關鍵,但這並不代表 AI 直接替代了大量員工。UPS 強調,AI 並非裁員的主要原因,裁員更多是基於企業業務重組與資源分配需求。

瑞典金融科技 Klarna 和美國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等企業都在裁員公告中提及 AI,表示技術進步讓企業可以更有效運營,因此減少部分崗位的需求。然而,實際原因往往是這些企業正在重新優化資源配置,將更多資金投入 AI 相關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這樣的「技術裁員」更多是業務重心轉移的結果,而非 AI 直接取代現有工作。

延伸閱讀:生成式 AI 不是技術題,而是管理題!中階主管該怎麼看待?

傳統職位與人才遇到危機,必須開始轉型、學習新技能

AI 的發展確實讓許多企業重新思考人力資源的分配。

根據培訓機構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報告,僅 2023 年至 2024 年間,已有超過 5,000 個職位因 AI 技術發展而被淘汰。這並不意味著 AI 會在短期內全面取代勞動力,而是企業將更透過投資 AI 技術來實現業務轉型,從而導致某些傳統職位不再被需要。

外語學習平台多鄰國(Duolingo)也在 2023 年底解聘了約 10% 的承包商,原因是 AI 技術已經在內容生成和課程管理上顯著提升了效率,導致部分工作變得不再必要。

多鄰國強調這並不是完全由 AI 取代人力,而是隨著業務模式的演變,對某些重複性工作的需求減少。此外,多鄰國在裁員的同時,仍然積極招募具備 AI 技術背景的員工,來推動平台的技術創新。

AI 時代下的挑戰與機遇:應對技術變革、勞動力重組

展望未來 3~5 年,AI 將在更多產業中發揮關鍵作用。KPMG 調查顯示,64% 的 CEO 計劃將 AI 作為 2024 年的首要投資重點,預計未來幾年內看到投資回報。

然而,隨著技術進步,企業也需要採取相應措施來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再培訓員工、提供技能提升計劃,將成為避免大規模失業的有效策略。

專家建議,企業應更加重視 AI 與人力的協同發展。雖然 AI 可以取代部分重複性工作,但它也能創造出許多新職位,特別是在數據分析、系統設計和 AI 技術支持等領域。企業需要為員工提供更多機會,讓他們掌握這些新技術,從而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保持競爭力。

AI 雖然推動了部分崗位的消失,但它並非企業裁員的唯一原因。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並確保員工在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中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未來,隨著 AI 技術的成熟,企業應加強人才培育,實現技術與人力資源的雙贏發展。

資料來源:KPMG、Fortune,Business insider、Bloomberg、Wired;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林柏源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