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陳建鈞

科技人才成重災區!解析:「白領衰退」潮來了?為何薪水愈高愈難換工作?


賺得越多、坐得職位越高,工作就越難找的「白領衰退」(white-collar recession)趨勢已經席捲美國。坐擁高薪的白領階級變得供過於求,反倒藍領、技術工人的飯碗更有保障,而科技界更是僧多粥少的重災區。
根據 Layoffs.fyi 統計,2024 年迄今科技公司總計裁員約 14.7 萬人,這個數字乍看之下似乎較去年的 26.4 萬、前年 16.5 萬的規模已有所放緩,但科技界工作難尋的狀況似乎並未好轉,特別是薪資優渥的族群要找到工作更是難上加難。
當然,並非所有白領工作都受到影響。《富比士》(Forbes)指出,政府機構、醫療及 AI 等特定領域人才仍然炙手可熱,不過以往作為高薪象徵的金融、科技領域人才,都因為這波白領衰退陷入困境。
科技職缺大幅衰退,高薪人才難找工作
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在 eBay 工作 13 年的喬恩.巴哈(Jon Bach)今年初被解僱,原先他氣定神閒,相信有著 30 年科技業經驗的自己要找到下一份工作肯定易如反掌,卻被現實狠狠教育。
巴哈總共投了 135 份職缺,其中 91 份杳無音信、42 份遭到拒絕、2 份接到電話,沒有任何公司決定錄取這位經驗老道的工作者,讓他不禁懷疑人生,「我對自己的評價有偏差嗎?」
行銷科技公司 TechTarget 曾提到, 資訊產業、專業及商業服務業在截至 2024 年 3 月的過去一年裡,縮減超過 40 萬個職缺,占美國減少職缺的一半以上。 而這兩個領域是高科技領域的重要雇主,包括電腦系統設計師、資料科學家和其他科技職位。
LinkedIn 透過追蹤用戶工作變換,也發現出類似的趨勢。2018 年至 2024 年間,資訊科技領域的職缺縮減了 27% 之多、產品管理也有超過 23% 的下滑,品質保證(QA)則影響最嚴重,有著 32% 以上的下滑。
職缺搜尋引擎 Indeed 同樣能看到相似的情況,醫療領域的職缺自疫情以來成長 80% 以上,而軟體開發人員、資料分析師、資料科學家、資訊科技營運等職缺則減少了 80%。
且薪水高的比薪水低的職缺更難找到工作,資金管理公司 Vanguard 今年發布的一份研究指出,年薪 5.5 萬美元下職缺的招募率(新員工占當前員工比率)保持在 1.5%,仍高於疫情前的水準,然而年薪 9.6 萬美元以上的職缺,招募率只有 0.5%,不到疫情大擴編時期的一半,是近 10 年來最慘的數據。
企業太癰腫、員工不辭職,都讓職缺變少少
至於為何科技公司白領職缺大幅減少,一部分原因是先前企業過於害怕疫情下的人才流失,加上疫情後的反彈開始大舉擴編。
LinkedIn 就發現,2022 年產品經理招募增長 89%、人資專員招募增長 79%、工程師的招募也增長 43%。然而當經濟下滑時,企業便會意識到自己招太多人了。有的企業會選擇一口氣大裁員,將團隊規模調整到合適的數字,不過多數企業的作法都較為溫和,通常是少量裁員結合凍結招募、遇缺不補等措施,慢慢減少員工數量。
不過這又遇到另一個問題,度過疫情下的大離職潮後,企業發現員工不太離職了。人們開始注意到總體經濟環境不是太好,職涯的選擇上更為保守,過低的流動率甚至成為公司煩惱。這股不離職風潮也延續至今,人資軟體公司 Visier 透露,其科技公司客戶的自願離職率今年不到 20%,遠低於 2022 年近 27% 的水準。
《商業內幕》還認為,AI 對工作的輔助可能也影響到了白領職缺,有研究指出,在 AI 輔助下工程師能提升超過 50% 的工作效率。Google 今年便在財報會議上透露,現在超過 4 分之 1 的程式碼是由 AI 生成的。
這種種因素都使得科技企業開出的職缺越來越少,人資軟體 Greenhouse 的資料顯示,客戶平均每個職缺收到的履歷從 2021年底約 84 份,到現在已經成長至 220 份以上,有著接近兩倍的漲幅。
在普遍觀念下,要求學歷較低、偏向勞力付出的工作往往更容易被取代、剝削,但現在兩者狀況反轉,原先坐領高薪的職位反而愈來愈難找到下一份工作,AI 還讓許多辦公室技能可以輕易被取代。
不過可以慶幸的是,最壞的時刻或許已經過去,計算技術產業協會 CompTIA 發布的職缺已較去年底有著超過 50% 的增長,雖然仍不及以往水準,但似乎可以樂觀相信,企業開始擴大招募,重新僱用這些白領人才。
本文出自 數位時代;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Forb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