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picture
牽猴子提供

投入半導體是場「賭注」?半導體紀錄片《造山者》重現台灣的經濟轉型

2025-05-15 撰文 李岱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們日常所用的電腦、手機與 AI 應用,背後都有台灣晶片的影子,這個僅占全球陸地萬分之二的小島,卻掌握著影響全球的核心技術。

然而,台灣不是一夜之間變強的,而是靠工程師熬夜輪班、靠政府一毛錢一毛錢去募資,甚至靠科學家放下個人名利、選擇無酬回台,或是縱身投入國家發展計畫。

由金馬獎紀錄片獲獎導演蕭菊貞執導、台灣第一部半導體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正是道出這段故事,紀錄片訪問超過 80 位產業關鍵人物,「造山者不是一個人,不是一群人,不是一個產業,而是我們生活在這島上的某一種奮鬥的精神、足跡和信念。」

蕭菊貞表示,在翻閱官方檔案時,看到這些前輩們竟在文件上寫下「賭注」、「賭博」等字眼,才能試著去理解,原來當時的風險這麼高,以及這件事情有多不容易。

為何投入半導體產業?「今天若不種下種子,未來連嘗試的資格都沒有」

時間回到 1970 年代的台灣,當時石油危機引發全球經濟震盪,台灣原本仰賴勞力密集出口加工的經濟模式正面臨瓶頸,生產成本上升讓製造商開始外移。更甚者,1971 年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之後又陸續與日本、美國等重要國家斷交,國際地位岌岌可危。

這一連串的政治打擊與經濟風險,形成一種全民共感的亡國危機。在這樣的歷史轉折點上,台灣不僅需要經濟轉型,更急需一條足以確保國家生存、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道路。

「台灣電晶體發展,不能在地上爬。」彼時經濟部顧問潘文淵提出,他寫下台灣第一份發展積體電路(IC)技術的正式規畫書,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等人也堅信「科技救國」,認為台灣要擺脫代工與低階加工宿命,就必須「科技立國」。

然而,當時台灣整個電子業規模還不如一家惠普(HP),而台灣也不像其他先進國家那樣擁有雄厚的資本與技術基礎,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對這個嶄新領域充滿質疑。立法委員曾在宴席上對孫運璿直言「你腦袋不清楚」,認為半導體不過是一場「賭博」,不值得投入。

可是,當時各路奔走的人士都有個共識:今天若不種下種子,未來連嘗試的資格都沒有。

為了引進半導體技術,台灣進行公開招標尋求技術移轉合作夥伴,但幾乎沒有國際大廠願意參與這項計畫。最終,在潘文淵的促成下,工研院終於與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簽訂技術移轉協議,為台灣引進了積體電路的設計與製造技術。

延伸閱讀:半導體產業關鍵國家盤點:各國強推自主生產,誰最有機會擺脫依賴?

一群工程師跨海取經!「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孫運璿交代第一批跨海取經 RCA 學習的工程師,簡單卻沉重。

1976 年,19 位年輕工程師被派往美國 RCA,包含當時的工研院院長史欽泰、台積電元老曾繁城、聯發科創辦人蔡明介等,肩負著台灣產業轉型的重任。當時一天的食宿補助僅有 18 美元,「根本吃不起當地人的麥當勞」,在那段日子裡,這群種子工程師覺得很苦,也覺得一定要成功,讓台灣人有能力消費、有能力有話語權、抬得起頭,動力來自對家國的責任感。

RCA團隊成員在美國與友人合照。
RCA團隊成員在美國與友人合照。
牽猴子提供

他們不僅學習半導體製程與 IC 設計等技術,連美國工廠的管理方式、成本會計方法都仔細記錄,為的是讓技術能順利商業化,將最初級工人教授的技術,用高學歷人才的視角全盤吸收、系統化,再帶回台灣。

這群工程師回台後,將所學投入到示範工廠,1977 年,啟動國內首條 IC 製造生產線,營運第六個月良率就達到 7 成,遠高於技術轉移母廠 RCA 公司的 5 成。同為第一批取經的工程師邱羅火直言,「RCA 最後悔的,就是把技術轉移給台灣。因為他們沒想到,我們會做得比他們還好。」

1978 年,台灣完成了國產自製的第一批電子錶積體電路,使台灣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電子錶輸出國,也接續在 80 年代,工研院成立聯華電子(聯電),作為將 IC 技術產業化的試金石。但因技術剛起步、資本不足,媒體形容聯電是「跛腳」、「可能會死掉的行業」,即便學成歸國,外界對產業的期待仍不甚看好。

延伸閱讀:「我不過是個過河卒子!」52 歲從德州儀器失業,張忠謀回台僅用 14 天奠定台積電商模

台積電晶圓代工:不與國際巨頭正面競爭,充分發揮台灣的製造優勢

聯電的成立標誌著台灣半導體產業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第一步,但要讓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還需要更大的突破——台積電。

1987 年,在李國鼎的全力支持下,台灣政府、飛利浦和私人投資者共同出資,成立了專業晶圓代工廠台積電,當時許多人質疑這種商業模式能否生存,甚至有外國專家預言台積電將在 5 年內倒閉。

但張忠謀深諳,台灣如果走傳統的綜合半導體廠商路線,既沒有足夠資金與國際大廠競爭,又缺乏品牌與行銷管道。選擇晶圓代工這個「藍海」,既可避開與國際巨頭的正面競爭,又能充分發揮台灣在製造方面的優勢。

再加上當時竹科也從墳墓、軍隊、田埂多的不毛之地,逐漸轉成科技重鎮,而且,也只有台灣的人力,能夠在高壓、高技術要求的產業下,配合輪班、研發。

然而,台灣如何在全球定位自己的產業?曾任台積電資深副總的蔣尚義,曾經和張忠謀討論台積電的產業目標,認為台灣可以當老二,不必去爭第一。但這樣的思維被張忠謀徹底糾正,他堅持不授權、不借助國外技術,就是要維持技術自主的優勢,保持領先地位。

如今,台積電已是地緣政治變局、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兵家必爭之地,但他們從不以護國神山、矽盾自稱,「真正愛台灣的方法,是到國際上競爭,」劉德音說道。

當年那批白髮蒼蒼的工程師們,或許從未想過,他們在 50 多年前冒險播下的種子,今日已成為守護台灣的巨樹;而那些當年被認為「腦袋不清楚」的決策,如今看來卻是最有遠見的選擇。「它在記錄的是一個跨時代的集體工程,唯有我們認識這座山,才知道我們站在什麼山上,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製片人蔣顯斌如此作結。

核稿編輯:林庭安

繼續閱讀 台積電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