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unsplash

「為何台灣可以,這裡卻行不通?」跨國人才管理衝突,該如何解?

2025-06-23 撰文 王毓茹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一日,美國西岸發生地震,雖然沒有造成嚴重災情,但台灣來的主管立刻前往工廠,並在群組發訊息:「大家一小時後到廠集合,確認設備狀況,繼續生產。」這在台灣,或許是日常,但卻讓美國員工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要員工冒著餘震風險,回工廠加班?

這是許多台灣主管跨文化管理時,容易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在台灣可以,這裡卻行不通?」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執行董事桂竹安表示,華人地區受儒家文化影響,主管用家父長式態度,管教員工可被接受,一旦走到海外,文化背景不同,就會受到挑戰。

以加班來說,台灣視為負責、努力的表現,對歐洲人而言,則意味時間管理不佳、工作分配有問題。如此一來,即使開出優渥的薪資待遇,員工也可能不認同公司文化,進而影響團隊表現。

地緣政治、人力短缺,跨國人才管理成首要課題

近年來,地緣政治對台灣企業的海外布局帶來顯著衝擊,不僅美中貿易戰、關稅調整導致供應鏈中斷,企業也逐漸從「中國製造」轉向多點布局。根據資誠《2025 台灣併購白皮書》指出,企業投資焦點正從中國與周邊國家,轉向歐美市場。

這樣的轉變不僅是地點上的調整,更代表企業經營模式與組織能力的升級挑戰。許多製造業開始從 OEM(代工生產)轉型為 ODM(設計代工),不再只是由總部派台幹監管生產,而是要能直接與當地客戶溝通設計、理解需求,並處理各市場的法規、技術與服務要求。韋萊韜悅台灣總經理姜欣嵐指出:「從兩岸管理轉向全球治理,就像是中學生要變成大學生的過程。不只企業需要的人才技能要升級,總部也必須協調資源,管理變得很重要。」

延伸閱讀:台商想打國際盃必須整治的3大課題:法規差異、風險評估、多元人才

與此同時,台灣政府也積極吸納國際人才。根據國發會推估,2030 年台灣勞動力市場將面臨約 48 萬的人力缺口;經濟部 2024 年調查則指出,有超過千家企業表示對外國人才需求強烈。因此,政府透過政策鬆綁工作、簽證及居留規定加強留才,瞄準在台國際學生。

確立跨文化機制:你是中心化管理,還是分權式管理?

也就是說,不管企業是走向全球,還是根留台灣,在這個時代,都繞不開跨文化管理。當員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企業不只要解決語言與文化的溝通問題,更要重新思考組織制度與管理機制,建立能長期運作的全球人才架構。

姜欣嵐認為,在管理上,建立機制是關鍵,從人才、組織設計、市場調查都要提早準備,「就連人才都要建立供應鏈,不只向外找,內部也要有相應的培訓。」

尤其當公司的海外據點逐漸增加,確立運作模式很重要。資誠人才與組織變革諮詢服務副總經理許華純舉例,當企業希望強調一致的品牌形象或員工體驗,且資源集中、各地市場差異較小時,可以考慮中心化管理,由總部統籌規劃處理。

反之,當在地需求差異大,例如需要因應各地文化差異或習慣,則採用差異化策略更適合。要注意的是,有些公司本來採分權化,一旦決定更集中管理,轉向中心化,例如改由從台灣派任總經理到他國時,就容易有陣痛期,需要跟當地員工磨合。

累積默契、建立互信基礎,利用各種交流化解文化、溝通衝突

除了制度建置,接下來就是組建團隊。桂竹安表示,在文化不同的情況下,沒有先交流,可能連講個笑話都會得罪人。可以先透過課程或小型活動熟悉彼此,先累積默契,再藉由工作坊了解團隊的行事風格、偏好的管理方式。建立互信基礎後,就可以用各種交流活動激發創意、解決問題,「團隊願意主動思考、提出想法,能讓不同文化背景發揮優勢。」

延伸閱讀:不在職涯規畫中的管理職,要接嗎?宏碁全球人資長:有些風景,做主管才能體會

隨著公司逐漸國際化,人才培訓能進一步結合輪調制度。《人力資源管理的 12 堂課》提到,愈來愈多企業使用內派(inpatriate),不只從總部外派到海外分公司,也會把各地分公司的人才派到總公司任職。例如萊雅(L'Oréal )就有多元文化人才培育計畫,每年向海外分公司徵才,到總部全球產品發展部服務 2、3 年,組成不同文化背景團隊,期滿再返國,或到其他海外分公司,這樣的制度可以幫助公司培養各國在地化領導人才。

姜欣嵐強調,跨文化管理最容易面臨文化和溝通衝突,因此可以透過活動來促進團隊融合,提升凝聚力,「以前台灣主管擅長權威式管理,但現在不管在哪個國家,溝通都是最重要的功課。」

核稿編輯:林庭安

相關文章
領導 Leadership > 團隊管理
feature picture
李雅玲 / 製圖

4種類型的員工,領導方式大不同!你的部屬是哪一種?

2025-07-24 整理‧撰文 陳清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多數主管都希望能藉由交辦工作提升部屬解決問題、自我成長與影響他人的能力,但在這之前,主管得用正確的方式要求部屬,部屬才能跟上腳步,達到工作交辦的目標。

《好員工是教出來的!》作者松尾昭仁指出,主管必須學習克制自己,安靜地看著部屬完成整件工作,再一點點提高工作的難度。只有放手讓部屬去做,從中鍛鍊部屬的能耐,日後才能順利完成你交辦的工作。

若你是剛升任主管,還不確定如何看懂部屬類型、調整交辦方式,建議參考《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幫助你快速掌握實用的方法與應對範例,少走摸索冤枉路。

依據部屬的習性偏好,妥善交辦工作

主管可透過觀察了解每一位部屬的偏好,調整自己交辦工作的方法。《最困難的事,別交給最有能力的人》列出4種類型的員工,建議主管相應的交辦方式:

類型1. 直接告訴我你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1.jpg
李雅玲 / 製圖

這類型部屬能把重複性工作做得很好,主管可直接告訴部屬該做什麼。

類型2. 我希望你先考慮我的意見,再決定要我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2.jpg
李雅玲 / 製圖

部屬很有創造力,通常能找出更好的做事方法,但只要主管沒有事先對這類型部屬的意見表示尊重,部屬就不會全力以赴。

類型3. 我想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4種員工類型3.jpg
李雅玲 / 製圖

屬於做大事型的部屬,通常都希望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時間,主管應多與這類型部屬溝通工作目標,並讓他們自行安排時間。

類型4. 大家一起討論、共同決定後,我就很樂意去做

4種員工類型4.jpg
李雅玲 / 製圖

渴望民主工作環境的部屬,主管只要讓他們有發言的自由、聽取他們的意見,這類型部屬就會接受主管交辦的工作。

想給部屬建議,這樣說才有效

對於部屬正在進行中的工作,主管既不能出手干預,又不能主動提醒時,該怎麼辦才好?

1. 以問句取代命令,讓部屬服氣

將命令語氣改成確認語氣,讓部屬覺得選擇權在自己手上,比較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例如,把原本要說的「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一定要做好!(命令)」改成「那份提案簡報明天之前可以做好嗎?(問句)」

2. 採用間接提醒,而非當面斥責

適合用於不受教的員工,例如,某A部屬即使當面斥責還是頻頻犯錯,這時可藉由責罵另一位毫不相關的B部屬,利用第三者提醒真正犯錯的人,就像拍片現場導演對著助理破口大罵,其實導演不是在責備助理,而是在提醒現場所有人。

3. 視對象不同,選擇積極說法或消極說法

消極說法說服效果大,但好感度低,例如「你老是遲到,真的很糟糕!」積極說法說服效果小,但好感度高,例如「你要是改掉遲到的毛病,表現就100分了!」積極說法可用於日常工作,消極說法則可用於必須說服對方時。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