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 攝影

防疫有成、政策優惠之外,台灣還能如何吸引跨國人才?勤業眾信:企業主心態要改變

2023-06-13 整理.撰文 高季芃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在 2020 年正式邁向人口負成長,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的 2030 年就業趨勢與展望研究中估計,15~64 歲核心勞動力相較 2019 年將減少約 126 萬人。企業面臨愈來愈嚴峻的少子高齡化及缺工議題,可以如何解決?

(點此連結立即下載:《企業人才策略講堂》電子專刊)

後疫情時代,混合辦公或全遠距辦公已經成為全球職場的新常態。為了填補本地人才缺口,擴大跨國人才的招募,也成為必須認真思考的選項。然而面對這股新浪潮,台灣企業是否已經有足夠的準備,能吸引到合適的跨國人才?

延伸閱讀:BCG 報告|流動型人才興起!跟臨時工有何不同?為何成為企業的關鍵競爭力?

勤業眾信(Deloitte)全球高階主管調派稅務諮詢負責人江育維,專門為大型跨國企業雇主提供服務(global employer services),他觀察到外商除了協助外派(assignment)人員到當地後的報稅事宜,還會提供文化、語言訓練(culture training, language training),加速人才融入異地生活環境。「甚至在決定外派之前,先讓你飛過去看一下,看看工作環境、同事怎麼樣,也找人帶你去看看小孩在哪裡讀書。」

相較於跨國企業提供外派人才搬家、找學校等生活方面的支援,台灣雇主做的「老實說真的比較少,」但江育維加入勤業眾信近 20 年,看到台商有進步。「至少會聯絡幾家當地的會計師事務所,跟他們合作。最近這幾年也看到比較多大型台商願意在稅務上補貼,以前比較沒有,有慢慢改變。」

勤業眾信(Deloitte)全球高階主管調派稅務諮詢負責人江育維/《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圖左:勤業眾信(Deloitte)全球高階主管調派稅務諮詢負責人江育維;圖右《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政策及防疫吸引跨國人才來台,企業提供優於勞基法的薪酬福利留人

台商與跨國企業提供外派人才的待遇有很大落差,江育維提到,疫情期間因台灣成為國際間的防疫模範生,加上政府自 2018 年起發放結合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等 4 張證件合一的「就業金卡」,提供外國特定專業人才在有效期間中更便於尋職、就職及轉換工作,使來台灣的白領外籍勞工(國家發展委員會稱「外國專業人員」)在 2020~2022 年一共增加 1 萬 5000 人。台灣企業要用什麼樣的待遇吸引這群落腳台灣的優秀跨國人才呢?

「我們常常開玩笑,我在美國年薪 20 萬美金,台灣要發多少薪水?那就一個月 20 萬台幣吧!」

江育維說到,雖然當地聘僱(local hire)不必提供人才在母國一比一的薪資待遇,但「要把人才當資產,而不是費用」,認可人才能創造價值,並站在跨國人才的立場思考,提供能吸引他們的誘因。

他打比方:「人才想到從歐洲到台灣,30 天連假變 3 天、好一點 7 天,聽起來就不會很想去。」台灣大多數企業根據勞基法,提供入職第一年的員工 3 天特休,但能彈性調整,「可以在部分項目上優於勞基法,你一進來我先給你 10 天、20 天。」

此外,在台灣的食衣住行相對便宜,且健保給付醫療費用等在地條件,也成為吸引國際人才的優勢。江育維以來自美國洛杉磯的同事為例,「他說台灣生活費用真的低,算一算他來台灣存的錢比在美國還多。」假設人才原本年薪 20 萬美金,來到台灣後不是直接折算成月薪 20 萬新台幣、年薪 240 萬,而是稍微提高薪資水平,提供他年薪 300 萬新台幣,「他會覺得真正進我口袋的 take home pay(實得工資)是多的,會比較願意來。」

政策趨向開放,更多留學生畢業後留台成為即戰力

除了生活成本較低廉,助攻台灣吸引跨國人才,國家政策相較以往,對來台留學的外籍生也更加開放、包容,留住更多優秀的跨國人才。

過去政策限制大學畢業的僑外生必須具備 2 年的相關工作經驗,且聘雇薪資須達新台幣 4 萬 7971 元才能留台工作,導致想留在台灣的畢業僑外生,不是得自行創業,就是「趕快找一個人結婚」、依親居留。

這導致來台灣念大學的外國學生多、留下來就業的比例卻很低,因此 2014 年起勞動部鬆綁工作經歷和聘僱薪資的規定,改以「評點制」,如學經歷、特殊專長、語言能力等 8 個項目選擇合適人才,使更多僑外生大學畢業後繼續留在台灣工作。

開放心態改變企業僵固文化,吸引高價值的人才資產

大環境提供愈來愈多跨國人才來台、留台的誘因,但最終要將優秀人才留在自家企業,「企業主的 mindset(心態)很重要,願意改變,人才比較願意來,」江育維說:「我們比較僵化一點、不夠 flexible(彈性),然後我們的責任制有點責任制過頭,工作環境也無法像國外那麼隨性(casual)。」

延伸閱讀:8 成主管找不到 ESG 人才!資誠李宜樺:練就 3 大識才眼光,找到對的人上車

他以自身的工作經驗為例,「我們爭取好幾次,自己決定上班要不要打領帶。」最終公司妥協:「多了一個禮拜五是 casual(隨性),但是不能穿短褲、露背、露肚子。」

這種反映在企業文化的僵化心態,在求職過程中也能略見一二,例如無正式理由要求應徵者填寫入職申請表時,提供父母的職業、年齡和個人身高體重等鉅細靡遺的資訊。江育維認為台灣企業應該與時俱進,才能吸引更多跨國人才,「從最基本的 recruitment(招募流程)開始,檢視哪些東西已經過時。」

參考資料:中央社2030年就業趨勢與展望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1國家發展委員會2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1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