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Ai

部屬壓力超載的警訊,你看得懂嗎?10 題自評:是否有將員工的「心理健康」放心上?

2025-06-24 撰文 莊彙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某天,一位總是準時、負責,加班也從不抱怨的部屬,突然開始頻繁請假,導致團隊進度延遲;績效考核總在前段班的資深員工,卻在本季掉到後段班。優秀員工突然表現失常,這可能是他們心理健康開始出現問題的徵兆。

根據美國線上心理治療公司 Lyra Health《2025 年企業心理健康現況報告》,高達 89% 的員工曾面臨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感到壓力、焦慮及睡眠困難;有 73% 的人表示,跟工作相關的心理困擾正在影響他們的工作表現,數量比前一年成長了 24%。

報告指出,年輕世代對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更高,有 60% 的 Z 世代及 55% 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表示,雇主是否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將是重要考量指標。美國心理學會(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23 年的調查指出,有 92% 的受訪者覺得在重視情緒與心理健康的組織工作很重要。

延伸閱讀:為何企業愈來愈重視 EAP,從員工的健康到退休規畫都要出力?

這些數據,都代表企業不再能將員工的身心狀態視為個人問題。Lyra Health 報告指出,心理健康已經從「nice-to-have」(可有可無)轉變為不可妥協的優先事項。如果你發現你的員工「心」累了,原本可能會建議他請幾天特休、短暫離開職場,或是尋求諮商或醫療管道,等身心狀態恢復後,再回歸工作崗位。這樣的做法,或許該做出改變了。

不健康的組織,導致招募、留才困難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一種心理狀態,它可以讓人們應對生活壓力,發揮個人能力,好好學習、工作,為社會做出貢獻,是幸福感的來源之一。任何因素都會保護或削弱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比如人際、工作、家庭、階級等。

WHO 在 2022 年發布《WHO guidelines on mental health at work》,指出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不一定與工作有直接因果關係;但心理健康不佳,將會影響個人在認知、行為、情緒、人際等層面的日常運作,也會損害身體健康與工作中的自我認同與幸福感,使生產力和表現下滑、工作倦怠,甚至離職。工作是影響個人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因子。原因在於,如果工作是人生意義、成就感的來源,就能提升自信與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員工長期身處負面工作環境,就很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惡化。

負面環境的影響包含工作內容、工作時間、職場特性與職涯發展機會等因素,比如工作量過重、無法發揮能力、缺乏工作掌控權、職場霸凌、排擠;或是長期無晉升機會等。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諮商心理師黃珮瑜提到,新手主管經常會面臨工作任務的轉換期,「小主管不再只是 focus(專注)在自己的任務上,但可能還不曾學過管理實務,」導致自己和部屬都受到影響。

比如一開始不習慣分派工作,親力親為做每一件事,導致加班、工作壓力更大,下屬也會覺得沒有受到重視、主管不信任自己能力等等,「負面情緒就開始在團隊蔓延。」

補貼健檢、心理諮詢等福利,只是治標不治本

也因此,Lyra Health 勞動力轉型副總裁喬.葛拉索(Joe Grasso)認為,職場心理健康應納入企業策略;《職場幸福為什麼重要》(暫譯,英文書名為《Why Workplace Wellbeing Matters》)提到,許多企業會提供改善個人健康的計畫,比如補貼健檢、提供瑜伽課程,它可能對身體健康有益,但不能解決工作根本問題,例如排班、薪資、工時、主管如何對待員工等,只能治標,難以治本。

葛拉索認為,企業應重新設計工作模式,解決導致高壓及倦怠的系統性因素,如工作負荷與資源配置,讓提升職場心理健康成為常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吳宗祐表示,過去大多是從病理的角度談心理健康,代表只要沒有壓力,就是健康的表現;現在則有了正向心理學及正向組織行為的概念,認為「真正的心理健康不只是沒有負向因子,還包含正面因子」,比如舒適工作空間、建立信任互助環境等,「讓大家在工作時也很快樂,是大家該努力的方向。」

美國政府 2022 年的《The U.S. Surgeon General’s Framework for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 Well-Being》報告裡提到,和職場心理健康有關的5個要素,包括免於工作傷害(如職場暴力、去除心理健康汙名等)、連結與社群需求(如建立包容與歸屬感的文化)、工作生活和諧(如工作彈性、自主性)、給予工作價值(如實現目標、職場參與感)以及提供成長機會(如員工培訓、課程學習)。

比如前述新人主管的例子,黃珮瑜建議,可以設計主管的導師制度,或是可以形成新手主管小組,交流彼此的經驗和甘苦談,都是讓主管維持職場心理健康的方式。

延伸閱讀:員工連午休時間也在工作?有心杜絕加班文化,主管就不能小看這 4 種情境

從日常關懷到協助方案,讓健康意識進入職場每個角落

除此之外,企業也能尋求專家協助,建立員工協助方案(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黃珮瑜解釋,EAP 是由企業主出資、投注一定比例的預算給員工,在員工有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擾時,比如工作適應、壓力管理問題,或是人際溝通、財務困擾,就可以進行一對一的面談,在短期內讓員工恢復工作狀態;「個人身心狀況穩定,可以為團隊帶來穩定,進而帶動整個組織的穩定。」

吳宗祐提到,企業要真正幫助到員工,「把員工個人的生涯發展,跟企業的發展策略結合在一起,達到共好。」

專家協助之外,主管的角色也很重要。吳宗祐提到,比如績效管理,就可以在平時注意到員工的績效表現有沒有偏離常軌,釐清發生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出現落差,以及怎麼填補落差,讓員工可以回到正軌。

黃珮瑜則表示,無論是主管或同事,都可以學習基本的同理心關懷技巧,包括傾聽、支援、同理。當有部屬或同仁出現需要協助的跡象,比如講話態度不太一樣,或是體態變化明顯,職場熟識的主管和周圍夥伴,可以主動詢問、傳遞關心;若有需要,則可以聯繫EAP資源,或引薦對方使用相關管道,「站在他的立場,穿他的鞋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讓職場心理健康行動,真正落實在職場的每一個角落。

055_測測看,你的組織壓力指數有多高?.jpg
經理人
056_ 主管們,你具備心理健康意識嗎?.jpg
經理人
繼續閱讀 組織文化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