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朝九晚五已死,「無限工作日」來了!微軟提出 3 步驟拯救失控的工時


清晨 6 點,天還未全亮,手機螢幕的光芒已劃破臥室的寧靜。打開收件匣,數十封未讀郵件湧現,預告著另一場無盡的數位馬拉松。到了深夜,行事曆明明一片空白,卻仍有處理不完的訊息與臨時召開的會議。前社群行銷經理丹・奎特里奧(Dan Quitério)形容這種處境:「在某些情況下,我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完成所有事情。」
這不是單一個案,而是全球數千萬工作者的日常縮影,也是微軟(Microsoft)發布《工作趨勢指數特別報告:打破無限工作日》(暫譯,原文為 Work Trend Index Special Report: Breaking down the infinite workday)所揭示的殘酷現實。這份報告綜合全球 31 個市場、3.1 萬名員工的調查,並分析數兆筆 Microsoft 365 匿名生產力訊號,描繪出一個被數位通知與碎片化會議淹沒的工作場景。
「朝九晚五」成為過去式!48% 員工感到工作混亂且破碎
微軟在報告中揭露,「朝九晚五」的上班模式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無限工作日」(Infinite Workday)。每位員工平均每天收到 117 封電子郵件、153 則 Teams 訊息。
更令人驚訝的是,有高達 40% 的人在清晨 6 點前就開始查看郵件,試圖在工作正式開始前搶佔先機。然而這樣的提前「開工」卻沒有帶來效率,反而拉長了工時,並讓整天的節奏提前進入高強度模式。
微軟瑞士國家技術長馬克・霍利切爾(Marc Holitscher)指出:「數據證實了許多專業人士的感受 —— 工作與個人生活的界線已日益模糊。我們擁有比以往更多的溝通工具,但近半數員工(48%)卻感到工作混亂且破碎。」
從「三峰工作日」到「星期日焦慮」,工作邊界全面失守
疫情期間興起的「三峰工作日」(Triple Peak Day)—— 在傳統的上下午雙高峰外,增加了夜間工作高峰 —— 如今成為常態。微軟數據指出,晚上 8 點後的會議量一年內成長了 16%,這種現象在跨國、跨時區的彈性團隊尤為明顯。到了晚上 10 點,29% 的員工會再次登入信箱處理未完成的郵件,且在核心工時之外,每位員工平均仍會發送或接收超過 50 則訊息。
這股壓力也蔓延至週末,將近 20% 的員工會在周六、日中午之前就開始處理郵件;超過 5% 的人會在周日晚上 6 點後再次開工。微軟在報告中直指:「『星期日焦慮』(Sunday scaries)是真實且可量化的。」,強調員工無法完全「關機」的心理壓力。
會議與溝通碎片化,員工平均每 2 分鐘被打斷一次
報告揭示,「會議」是造成工作混亂的主因之一:高達 57% 的會議屬於臨時會議,沒有事先排定;甚至有 1 成的會議到最後一刻才被安排。
除了會議時間愈來愈不可控外,因跨部門、跨地區的合作需求快速成長,會議的規模也隨之擴大。65 人以上的大型會議成為成長最快的會議型態,而跨時區的會議數量自 2021 年以來增加了 35%,迫使許多員工不得不在非工作時間開會,進一步侵蝕休息時間。
這些碎片化的會議與溝通,導致員工平均每 2 分鐘就會被會議、郵件或訊息通知打斷一次,每天可能多達 275 次,這種頻繁的干擾讓人難以專注於任何一項工作或進入深度思考。數據更指出,在會議前 10 分鐘,PowerPoint 編輯次數會暴增 122%,猶如「數位版臨陣磨槍」。
這種狀況不僅出現在基層員工身上,甚至超過半數(52%)的領導者也承認,他們覺得每天的工作十分混亂、破碎,難以專注於策略規畫。
微軟建議:3 招拯救被吞噬的專注力與生活界線
面對「無限工作日」的挑戰,微軟認為,解方不在於更努力工作,而是要從根本上重新設計工作模式,並善用 AI。報告提出,企業應透過以 3 步驟突圍:
1. 遵循 80 / 20 法則
利用 AI 代理(AI agents)自動化處理低價值的例行公事,如狀態更新、行政庶務等,讓團隊能專注於能創造 80% 價值的 20% 核心任務上。
2. 建立「工作圖」(Work Chart)
捨棄僵化的部門「組織圖」(Org Chart),改為根據專案需求快速組建跨部門、跨技能的彈性小組,再由 AI 彌補人力缺口,加速執行。
3. 成為「代理老闆」(Agent Boss)
鼓勵員工善用 AI,成為自己工作流程的管理者。例如微軟研究員利用 3 個 AI 代理人分別處理研究蒐集、數據分析與報告草擬,讓他能專注於核心洞察與策略,減少繁瑣的人工作業。這樣的做法不僅能釋放時間,還能加速決策與創造力,協助組織從「忙碌」轉向「有價值」的工作。
資料來源:microsoft1、microsoft2、Independent;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