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林庭安

再小眾也能賣到熱銷!恆隆行董座的選品邏輯與「無為而治」管理術


採訪時,「Dyson 的故事我講很多遍了!」拍照時,「這個(商品)上次曝光過了!」恆隆行董事長陳政鴻不沉緬於過往戰績,也不急於曝光新品,他思考的是更長久的議題,科技、消費行為在變,「改變不危險,穩定不動才是最危險的狀態。」
成立於 1960 年的恆隆行,從代理攝影器材起家,60 年過去,旗下品牌來來去去,如今有 26 個品牌,各個精銳,包括 Dyson、Coway、Honeywell 及歐樂 B(Oral-B)等。
每當引進一個商品,恆隆行都會不斷發掘產品用途,再去跟消費者溝通,「我們跟其他代理商不同的地方,我們願意投資,每個產品進來都花心思、派專人好好經營。」
為了讓員工更專注經營產品,陳政鴻將組織架構依照產品類別區分成不同事業處,血壓計、牙刷等歸在個人護理;吸塵器、空氣清淨機等為環境家電。「成立事業處是平衡跟專注的問題,」如果員工每個產品都能賣,大家就會只挑最容易的賣,其他產品就會被忽略,行銷也是如此。
怎麼挑中 Dyson 或其他品牌?他先是說,「有部分靠直覺,你自己要喜歡那個東西,才有熱情做。」接著道出選品策略:要夠不一樣、能夠帶動風潮;要在區域裡有特色,但台灣未必知曉;品牌要有研發能力,才能持續推出新品;當然也要有成長潛能,與既有商品搭配,才有綜效。
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陳政鴻敢於決策下放,「一般決策都在事業處解決……給他們空間,就會做得開心。」看似無為而治的管理思維背後,來自同理與謙卑。他願意容忍犯錯,「我 30 年前進公司,也錯誤過很多次」;引進產品業績沒有太好,他會想,「換作是我,也不見得比較好」;潮流變化那麼快,他虛心接受,「他們比我還清楚外面需要什麼」。
關鍵是,讓員工試錯、做喜歡的事,就會用心做好,「公司基礎很好,總是會有好的結果。」
只做自己喜歡、獨特的商品,不跟隨潮流,而是要帶動風潮
Q:從代理相機配件,為什麼轉做家電市場?
A:我們公司創立 60 年了,中間轉折好幾次。一開始是代理相機配件,後來日本松下來找,就做了當時還叫國際牌(National)的除濕機、濾水器,轉換成攝影器材跟家電都有。另外,我們做攝影配件,閃光燈要附電池,到現在 Panasonic 的電池還是我們代理。
早期松下不知道台灣可以賣除濕機,是我們推起來的,我們公司一直都是把最難的商品做到最好,從以前就有這個歷史。後來台灣松下把除濕機拿回去自己做,剛好他們要推數位相機,就把數位相機交給我們。
那時候我已經回公司了,我發現,不對啊,公司 70% 以上的產品都是松下,對公司影響很大,所以加快導入新商品,像是 Dyson、Sodastream,一些到現在都做得不錯的商品,都是差不多時間引進。
Q:代理相對陌生的品牌,不擔心市場接受度嗎?
A:剛開始確實沒什麼把握,但就是專注導入新品,一點一滴地做。所有產品都不是一進來就成功,都是歷經過一段很辛苦的過程,包括跟原廠的溝通、對市場的了解等。
引進 Sodastream 時,公司有兩派意見。台灣人愛喝茶,不怎麼喝氣泡水或氣泡飲品,Sodastream 在歐洲賣得好,是因為它可以在家自己打,加了糖漿就變可樂。後來我想,為什麼不試著引進,台灣沒有嘛。更好的是它可以賣鋼瓶,換鋼瓶就會有固定收益,只要消費者有用,就一定會有生意。現在的鋼瓶交換非常高,一年好幾十萬支。
剛開始原廠不了解台灣,會用其他市場經驗要求我們,我們花了 3、4 年慢慢調整策略,從主打健康到走向家用,現在總部也接受我們的方式,不太管我們了。
Q:目前代理 26 個品牌,挑選邏輯為何?
A:產品不是隨便放棄,也不是隨便加進來。我們要的就是不一樣的東西,能夠帶動風潮的。我必須說,這有一部分真的是靠直覺,你自己要喜歡那個東西,才有熱情去做它,才有熱情叫公司的人做,公司的人也要喜歡它,一定要這樣。
當然對品牌的過濾還是要有。基本上我們不找國際大品牌,因為它有自己的 sales network(銷售網路),我們希望找的是在地區上是很好的牌子、有特色,但不見得被台灣或其他地方看到。品牌自己還要有研發能力,否則帶進一個商品,後面出不來好的東西,就麻煩了。
第二個是品牌至少要有些行銷經驗,比較好溝通,如果對方只知道國內市場,要跟它溝通不同世界的東西,會花很多精神。另外,這個商品要跟我們現有商品和通路有搭配性,也有成長的潛力,才會考慮。
後面幾年有些品牌不是我自己找,有些是廠商來接洽,有些是公司同仁主動發掘。舉例來說,我們代理美國 Stasher 矽膠密封袋,開始我不是很看好,但是它可以冷凍、水煮、微波,也防沙、防水,滿足很多不同需求,現在台灣是全世界賣第二好的國家。
發掘對消費者有價值的產品,專人經營、在地耕耘
Q:台灣市場不大,有些商品做到全球前幾大銷量,祕訣是什麼?
A:有時候消費者需求需要去觸動,像 Stasher 我一開始不理解它能做什麼,但是我們行銷不斷去發掘它有哪些用途,再去跟消費者溝通,我覺得這是恆隆行最大的強項,也是我們跟其他代理商不同的地方。我們願意投資,每個產品進來都花心思、派專人好好經營。
代理進來的品牌我們用「事業處」區分,如廚房家電、健康與個人護理、環境家電等,各事業處有專屬行銷人員,思考怎麼跟消費者溝通。這是平衡跟專注問題,我們的考量是,如果單一品牌夠大、產品夠多,就可以獨立成一個事業處,像是 Dyson、Coway 等。
人跟商品少一點,做事比較能聚焦。比方說,健康與個人護理事業處就只做電鬍刀、電動牙刷等品牌,他可以在負責的領域,專注發想怎麼跟消費者溝通。
我們不做短線,是以長期經營來看所有產品,只要慢慢來,把對消費者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做好,有些量可能不算大,但對原廠來說可能就算大了。
Q:品牌的汰換、更新與發展潛能,如何拿捏?
A:我們是賺未來的錢,東西是好的,就會耕耘它。新品牌需要呵護、不斷跟消費者溝通,初期一定產生不了太多業績,要去投資、灌溉它。
我們公司有類似撫育計畫的制度,像 Laurastar 熨斗、Vermicular 鑄鐵鍋等新品牌,一開始銷量不大,都先放在整合行銷室,用公司的力量孕育它,長大後再交給同屬性的事業處,或成立專門事業處。好處是,事業處不用馬上承擔損益,可以靠原本銷量大的品項背業績,也可以調度營業、行銷人員去耕耘新產品。Sodastream在2009年引進時,前6個月也不計損益,加入事業處後才正式計算損益。前期可能還是虧,但至少前面公司已經先幫忙 cover 了。
至於成長性,會就對市場的了解去評斷,但有時候你真的無法知道。我寧願再給多一點時間,因為這對公司,甚至一個事業處的影響都不大,why not?
Q:時間、資源投入後,產品沒做起來,怎麼辦?
A:我努力創造一個環境,鼓勵同仁去做決策,也讓他們有彈性去做市場操作,因為市場變化非常快,不即時操作很難。現在一般決策都在事業處解決,通常我不會管,所以很多細節我也不知道,但給他們空間,他們就會做得很開心。神經要大條一點,要能夠接受他們做的一些錯誤,發生了再想解決辦法。
現在大家都知道公司的文化跟底線,即使錯誤也不會差公司方針差太遠。引進產品後業績沒有太好,我通常會想,換作是我,也不見得做得比他好。外面變化那麼快, 他們比我還清楚外面需要什麼,但導入這個東西進來會不會一定成功,不一定啊,我們給他一段時間,真的不行就停掉、再換新的,大家一起承擔。
我 30 多年前進公司,也錯誤過很多次,所以我們現在容錯率其實滿高的,因為公司基礎很好,我就讓他們去試,總是會有好的結果。就像Stasher,要是我自己,可能就不會引進,但因為是他們自己要做的,就會很用心去把東西做好,我覺得這是我們要創造的氛圍。
Q:感覺上有點「無為而治」,給員工很大空間?
A:我財報看得滿細的,那是最後的成績。我是管大架構跟系統,確保這樣的空間能讓他們發揮,最後的成績當然要看,我們這幾年不只是營業額成長,獲利也都滿好的。
雖然是「無為」,但我希望了解基層同仁在想什麼,我會花點時間跟他們聊聊。公司有 500 多人,大部分我只能聽到主管的聲音,我需要了解同仁的需求和困擾,才可以從整個系統去處理。
恆隆行有個好處是,雖然是同家公司,但員工可以調事業處,接觸不同產品。所以在一家公司可以歷練到不同的品牌,不會一群人一直做同樣的產品。行銷的觀念都是類似的,調單位說不定有不同的想法。
我們的想法是要不斷地變,每年年會我都會一直叮嚀,改變不是危險的,穩定不動才是最危險的狀態。最重要的是,有新的東西進來對員工也是好的,你看電池賣了50幾年,多無聊啊,每個月都進行一樣的事,找經銷商進貨、安排通路……我覺得有新的東西進來,對事業處來說也是一種活化。
完善產品服務、行銷、通路,讓消費者信任品牌的「選物」
Q:如何與品牌商維繫關係,降低代理權被收回的風險?
A:我們在爭取品牌時都邀請對方來台灣,讓他們看我們怎麼做、可以做到什麼程度。我們有 68 個百貨公司直營店,全國電子、燦坤、家樂福等也都是通路,物流、倉儲、到府服務、客服與售後服務都很完整。
我們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事情,買了一個那麼貴的東西,你會期待怎樣的服務?第一個要快,線上打電話就馬上有人服務;我們有到府服務,因為很多東西不是壞掉,是不會用,這樣消費者對產品會更有信心。
過去,很多消費者用了我們家的產品,不知道背後是恆隆行。我們現在希望能慢慢讓消費者有「這是恆隆行的東西,應該沒問題」的信任感,我們希望建立這樣的品牌資產。品牌代理不是一輩子的事,所有品牌都會變,但是平台建立好,將來裡面的產品異動都不用擔心,只要引進好的品牌,消費者就會願意接受。
Q:「選品」的品味與能力,也是競爭優勢?
A:改一點設計、顏色,功能大致相同的產品,都只是在做價格競爭,我們不做 me-too 產品,我們要找的是有自己特點的產品。比方說,鑄鐵鍋品牌有法國 Le Creuset、Staub,我們引進日本 Vermicular,看中的不只是產品設計細緻、有質感,而是它底下還有一個電鍋,可以直接在上面煮飯、燉東西。
這時候我們的通路 hengstyle 就很重要,因為消費者需要體驗、專業的服務,產品只是往全國電子、家樂福放,它不會動的,你需要去跟消費者溝通,它才會動。專櫃的意義也就在這,它是接觸消費者的第一線,我們要求專櫃人員的服務要很專業,甚至要考廚藝、美髮等執照。不過,專櫃現在負責 20 幾個牌子,如果希望服務專業,必須學會燙衣服、煮菜、美髮等,要叫一個人什麼都會太難了。以後我們會像區分事業處一樣細分櫃位,把東西弄專業、弄熟比較重要。
我們的想法是,東西不用多,「好」比較重要。我們就是要精緻的品牌,選過的東西就跟消費者做很多的溝通,設法滿足消費者那塊滿足不了的需求。
Q:代理商通常隱身原廠背後,恆隆行自身正朝向品牌化經營?
A:我覺得恆隆行是一個平台,有健康與個人護理、生活家電、廚房家電等品類,它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將來平台上的產品可以隨時調整,彼此也有競爭性。
比如說,Honeywell 和 Coway 的空氣清淨機都是我們代理的,原廠可能會有疑慮,但是只要讓對方知道我們是專人在做他的產品,就能說服他。某種程度上,這種做法還可以產生綜效,去跟通路談判時,就有較多品牌可以談。所有事情都要有綜效,擴大後才有優勢,恆隆行就有產品線完整、服務完善的優勢。
陳政鴻
1959 年生,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管理科學碩士。1989 年從國外回公司接班,1995 年接任總經理,2013 年接任董事長。2003 年赴上海就讀中歐 EMBA,是引進 Dyson 的主要推手。
Dos
- 我們一直都是把最難的商品做到最好。
- 要能接受錯誤,發生了再想怎麼解決。
- 所有東西都要有綜效,擴大後才有競爭優勢。
Don'ts
- 不代理國際大品牌,我們要的是設計、質感好,能夠帶動風潮的品牌。
- 不做短線,把對消費者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做好。
- 產品只是放通路,它不會動的,你需要去跟消費者溝通,它才會動。
恆隆行
1960 年成立,以代理商品起家,也經營自有通路品牌 hengstyle。旗下共有 26 個品牌,包含 Dyson、Panasonic 電池、Honeywell 空氣清淨機、Sodastream 氣泡水機等;有 68 個自營門市,其他量販、3C 賣場、藥妝、便利超商等合作通路,總數超過萬家。2019 年營收 82 億元,較去年成長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