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Hippopx

AI 工具上線,團隊士氣卻下滑?導入 AI 的 5 種「無形壓力」恐導致工時爆炸、全員倦怠

2025-09-09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不用 AI,我們就完蛋了。」「導入 AI,工時就能大幅縮減!」這是許多企業領導者在擁抱人工智慧浪潮時,心中最篤定的信念。他們期待 AI 像一台超高速引擎,能瞬間加速團隊的生產力,讓員工從繁瑣事務中解放,從而投入更有價值的創意工作。

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骨感。當 AI 工具被正式推上火線,一些出乎意料的「後遺症」也隨之浮現:工時不減反增、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以及員工身心俱疲的倦怠感。

延伸閱讀:PM 的 AI 時代生存指南:60 天速學 Vibe Coding,用說的就能開發產品!

AI 轉型不能只看節省多少工時,更要留意被「重新分配」的精力

一項針對軟體開發人員的研究指出:當經驗豐富的開發者被允許使用 AI 輔助工具,他們完成任務的時間,居然不減反增,平均增加了 19%。

不過,這並不是 AI 的錯,而是人們於對 AI 的錯誤期待與不當應用。AI 進入職場,改變的不是時間的「總量」,而是時間的「分配」。

研究透過螢幕錄影分析,發現裝備 AI 的開發者,實際花在寫程式和查資料上的時間確實減少了,但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卻被重新分配到了其他更耗神、更低效、更令人倦怠的工作上:審查 AI 生成的內容是否正確、花時間撰寫精準的提示詞,以及無止盡地等待 AI 回應。

員工使用 AI,並非全是美好經驗!5 種無形壓力正「蠶食」人才

另一項研究指出,錯誤的期望值與口號,反而誘發了導入 AI 的「科技壓力」(Technostress)。它就像一把雙面刃,一面是主打技術賦能的美好想像,另一面則是無形的精神消耗。這股壓力,主要來自 5 個層面:

科技壓力 說明 影響
科技過載 (t-overload) AI 導入後,員工被要求更快、更大量完成工作。中國製造業研究顯示,員工加班比例上升,因需花更多時間適應系統與處理額外任務。 工時延長、壓力增加
科技入侵 (t-invasion) 雲端 AI 讓工作無所不在,員工更可能在深夜或周末被工作訊息打擾。 模糊工作與生活界線,導致情緒耗竭與工作家庭衝突
科技複雜性 (t-complexity) 新技術操作複雜,學習新系統與流程成為高壓挑戰。 增加認知負荷,消耗精力
科技不安全感 (t-insecurity) 員工憂慮「AI 會取代我的工作」,產生焦慮與恐懼。 降低工作滿意度,侵蝕心理健康
科技不確定性 (t-uncertainty) 技術更新過快,員工需持續學習才能跟上。 多數情況帶來耗竭感;少部分員工視為挑戰,可能提升滿意度

科技過載(t-overload)

AI 的導入常伴隨「工作要做得更快、更多」的隱形壓力。 中國製造業的一項研究發現,AI 導入後工人加班的比例上升,因為必須花更多時間去適應新系統、學習操作,或處理被 AI 系統帶來的額外資訊需求。

換句話說,AI 並沒有減少工作,反而驅使工人付出更多時間,就是為了跟上技術迭代的節奏。

科技入侵(t-invasion)

雲端型 AI 服務打破了物理辦公室的界限,讓工作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當工作訊息在深夜或周末跳出,工作與個人生活的界線隨之模糊,這直接導致了情緒耗竭與工作家庭衝突。

科技複雜性(t-complexity)

新技術的複雜操作介面,讓員工感到困惑與無助。學習新系統、適應新流程,本身就是一項高壓的認知挑戰,消耗著員工的精力。

科技不安全感(t-insecurity)

「AI 會不會取代我的工作?」這份深層的焦慮與恐懼,是許多員工夜不能寐的根源。這份不安全感直接侵蝕著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與心理健康。

科技不確定性(t-uncertainty)

技術迭代速度遠超過想像,員工需要持續學習才能跟上腳步。這種永無止境的學習壓力,讓員工感到心力交瘁。研究顯示,適當的科技不確定性能被某些員工視為挑戰,進而提升工作滿意度。但更多時候,它帶來的耗竭感,遠大於成就感。

這些無形的壓力,一起編織出一張看不見的網,牢牢地束縛住員工,讓他們在看似高效的 AI 環境中,反而變得更加疲憊。

延伸閱讀:當 AI 取代一萬小時的練習:人機協作時代下,我們如何定義資深員工的「專業」?

主管的誤判:低估 AI 產出要花多少時間「二次加工」、高估對資深人才的幫助

除了心理層面的挑戰,AI 在實務應用上的侷限性,也成了效率提升的絆腳石。

首先,便是 AI 的可靠性。研究顯示,開發者對 AI 生成的內容接受度低於 44%,甚至有高達 75% 的開發者,即使接受了 AI 的建議,也需要逐行審查;56% 的人需要進行重大修改,而 100% 的人最終都會對 AI 生成的內容進行調整。

雖然很多主管,都知道 AI 輸出的內容並非「最終成品」,但領導者可能不了解,所謂的「半成品」,需要員工花費多少時間來「二次加工」。

數據顯示,其中 約 9% 的工作時間,要花在審查與清理 AI 生成的內容上。當 AI 的輸出頻繁出現錯誤或不相關的資訊,員工的效率不僅沒有提升,反而因為額外的驗證與修正工作而降低。

其次,對於資深員工或專案經驗豐富的團隊來說,AI 的幫助反而最小

研究發現,在開發人員對專案高度熟悉的情況下,AI 輔助反而拖慢了他們的進度。因為 AI 缺乏對大型複雜程式碼庫中那些未被文件化、只有資深員工才掌握的隱含背景知識,導致 AI 就像一位不熟悉公司文化的實習生,不知道哪些細節至關重要,哪些舊代碼必須被保留。這種知識鴻溝,使 AI 的建議常常不夠精準,甚至產生錯誤,讓員工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來尋找和移除這些「雜訊」。

AI 的導入,不該是一場拿著計算機,精打細算「工時」長度的算數遊戲,而是在重塑流程的同時,仍兼顧員工心理健康的文化轉型。

核稿編輯:王宥筑

資料來源:Measuring the Impact of Early-2025 AI on Experienced Open-Source Developer Productivity, Insights from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AI's dual impact on employees’ work and life well-being

繼續閱讀 變革管理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