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DALL·E生成

當 AI 取代一萬小時的練習:人機協作時代下,我們如何定義資深員工的「專業」?

林啟維
2025-09-04
林啟維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上周跟 91APP 產品長Happy Lee(李昆謀)約了一場 one on one 的午餐,交流關於我們看待 AI 時代的人才養成與管理。

91APP 是台灣領先的軟體服務開發團隊、擁有多達 300 人的開發團隊。作為企業最高層的經理人,從 Happy 口中 AI 趨勢的 insight,也提供了不少作為創業老闆與管理者可以嘗試的方向。

這次的對話所討論的議題,包含了幾個我過去長間在思考的問題:

  1. 現在 Junior(Z 世代)積極學習 AI、代表 Senior 會開始落後嗎?
  2. 或者,在 AI 時代的速食產出與學習,會造就 Junior 無法成為 Senior 的局面?
  3. 作為創辦人、經理人,我們怎麼有效投入時間學習 AI?
  4. 除了 AI 以外,有哪些更有價值、更有門檻的基礎能力可以養成?

本文將當天的討論心得整理成幾個主題分享。

如果你是中小企業主或主管,推薦你閱讀這篇文章,初步引導你自我檢核團隊組織的 AI 文化。

AI 時代的人才養成

Junior 的機會

以軟體業的工程師、PM 為例,我們比較 Junior/Senior 這兩種角色在 AI 世界的優劣勢。

Happy 觀察,即使是軟體業的人員,願意大量仰賴、並且深度操作 AI 的人,目前仍在非常少數。

這點與我收到軟體團隊履歷、面試的體感相近。大部分的人還停留在 Lv1 的使用階段,也就是使用 GPT 對話。

原因主要在於,Senior 會認為同樣時間 AI 產出的品質,不如自己手寫程式、寫文件、繪製介面⋯⋯。相較之下,Junior 更有成就感、更有活力去擁抱新技術,AI 原生世代即將到來。

Senior 的優勢

如此說來,有沒有可能 Junior 作為原生 AI 世代,更有機會超越 Senior?

Happy 繼續分享,存在著兩種抗衡的力量:

  1. Senior 與 Junior 同樣努力使用 AI,Senior 很高機率會更為領先
    原因在於,Senior 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也熟悉開發的最佳流程。

如果熟悉 vibe coding、下對了 prompt,則產出效益不可限量(需要超大量練習&適應),相對之下,Junior 或非工程背景的人,就算使用 vibe coding 進行產出,第一次的產出結果或許驚嘆,但因為對於架構、迭帶、優化等流程不熟悉,仍然無法產出高品質成果。

  1. 軟體公司 hiring 走向 Senior 化,意即,全球的軟體業趨勢是「Senior 操作 AI 取代多個 Junior」

這個概念絕對不是新鮮事,一兩年前在美國早已大量展開!
包含 Big tech 大刀闊斧資遣、新聞爭相報導 Junior 將失去工作;今年最常聽到的說法是,許多企業開始不提供資訊背景 new grad(新鮮人)的缺額。

相較疫情期間 2021-2023 資訊系鐵飯碗,經驗與產業需求是目前 Senior 的最大壁壘,前提是 Senior 要跟 Junior 一樣努力,儘管在統計上則是相對少數。

延伸閱讀:AI 將成為職能「放大器」!BCG 吳學霖:強化 5 技能,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Junior 最終有辦法養成為 Senior 的專業度嗎?

這一題是我心中最大的納悶。

AI 下幾行 prompt 把產品刻劃出來、把幾千行程式完成、把幾十個錯誤一次debug⋯⋯開發團隊獲得了超級工具,但說好的 1 萬小時練習呢?少了那些徒手操作,作為職場菜鳥,終究有辦法變成他們的業界前輩嗎?

學長的回饋為:是。

簡單來說,AI 時代下的 Senior 跟以前會是完全不同的定義。這就好比:

  • 工業時代 vs. 傳統手工
  • 自動化機械 vs. 人力操作

未來的 Senior 開發者,最終不需要重操那些舊路。

不必一行行寫 code 才是專家,就如同現在美美的海報用 Canva 排版、不再靠 Illustrator 繪製。

那些熟悉 Canva 模板操作、編排的人也逐漸成為一種專家;而熟悉 AI 溝通與操作流程者,最終也會是 AI 時代的 Senior,產出品質又快又好。

AI 時代的管理

1.管理者與 AI

我提到:我認為 AI 溝通就是一種很精準的管理。那實際上管理層有沒有特別會用AI?

Happy 觀察到管理層幾乎有更強的 AI 使用能力。

其實 AI 的運作邏輯就是公司的「專職小螺絲」,意思是 AI 能夠在很小的範圍、發揮很精準的專業。管理上最基本的能力「下指令」即是 AI 的 prompt;下好指令的最佳方法,則是具備「清楚的溝通」,包含:

  • 目的說明
  • 角色分工
  • 任務差解(chain of thoughts)

是不是非常像最典型的 AI 小技巧?

既然成熟的管理者使用 AI 起來如虎添翼,這樣就代表他們在 AI 時代下工作地更快樂嗎?其實管理者也有自己的挑戰。

2.管理者的挑戰

相對於個體學習,管理層級的 AI 演練是更艱辛的挑戰,因為他們不但要自己學習、還要帶領團隊踏上 AI 的路。

而 Happy 也跟我抱持一樣的看法:「AI 絕對是非常 top down 的工具,高層必須自己也要建立觀念,才能帶動團隊。」

AI 的管理層觀念包含:

  • 辨認 AI 工具的問題適配性
  • 具備 AI 工具的挑選能力
  • 判斷 AI 使用效益是否合理
  • 提供 AI 的資源與支持(尤其給予學習時間)

然而,管理層(或創業者)那麼忙碌,怎麼有空摸索 AI?

3.管理層的 AI 學習

Happy 分享了他學習 AI 的架構流程。

首先,需要分辨不同賽道的 AI,不能每一種都用,必須節省時間。例如,LLM 類型選兩、三種能因應各種場景的;vibe coding 選擇一套最合乎團隊開發流程的。

再來,探索一個新的賽的時候,先用 Perplexity 去查詢比較各種網友對不同 AI 的評論,搭配 YouTube 影片濃縮教學,大概知道哪些工具就不用去嘗試了,剩下範圍可能限縮在 1/3 以下的時候,就可以花時間去摸索。(即使如此,我認為開發一個新賽道,還是超花時間)

舉例來說,Happy 提到他們使用 Google AI 串接 Workspace 是目前最強大的產品組合,中間能夠無縫接軌處理 Gmail/Google Drive/Calendar,在工作場域幾乎制霸!

個人成長與 AI

這場對話的最後,我們聊到作為一個人,如何成長、建立自己與 AI 的不可取代性。

Happy 認為,不論專長或領域,「品味」區隔了人與 AI,AI 可以做各種產出,但需要人去判斷好壞、優劣,先能夠判斷品質好壞,才有可能雕琢出理想的成果。

何養成品味?Happy 提到:

大量與人交談、嘗試新的產品,甚至旅遊、休息,都是品味的養成;以學習而言,輸出與輸入同樣重要,包含閱讀與撰寫「長文」,有機會透過演講、分享養成輸出習慣。

Happy 本身也是業界有名的專業分享者,同時也有專業級的電子報連載。

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我認為不論是管理者或執行者,想要將專業領域的資訊、知識、經驗內化,必須透過廣泛體驗、深度執行所達成。

尤其工作到十年以上,我們努力的目標已經不是為拚技術、專業上提升,而是為了養成直覺與眼界。

「直覺」讓我們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精準判斷,包含做選擇、看對人;「眼界」是對未來的想像力,能夠想像的事情,才有機會實現。

直覺、眼界以及品味,不論在有沒有 AI 的世界,都是我們個人成長最重要的資產。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