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郝致琪

從洗零件到副總經理!他的 20 年日本職場生存學:放棄成為日本人後,找到了自己的優勢


「我是日文系畢業,學的是文學和語學,到了職場後,要如何活用這項技能,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大同住重減速機副總經理朱書蔚在台灣出社會後,有感於文科畢業後找到理想工作的不易,於是決定利用語言專長,赴日就讀經濟學研究所,為職涯重新定向。
畢業後投了上百間企業的履歷,費時數個月歷經了 50 多場面試,還曾經為了省錢,從和歌山縣搭 7、8 個小時的夜行巴士到東京面試,最後只有 2 家進入最終面試。
最後這 2 家都錄取了他,相當於命中率 2%。朱書蔚認為,即便困難,要對各種機會開放、不要自我限縮,即使是非本科領域也可以嘗試。就像他沒想過,文科生的自己會進入 400 年歷史的日本住友重機械集團,而且一待就是 20 年。
從洗零件做起,培養與工作的感情
即使科系相關度低,還是可以「綜合職」拿下日本職場的入場券。日本職位分為綜合職和專業職,前者不要求員工一開始就具備成熟的專業技能或即戰力,而是類似儲備幹部概念,在不同部門間輪調,訓練橫向能力。
「我這 20 年做過採購、業務、也做過企畫管理,但我剛進公司的時候,做的第一件事情,其實是洗機器零件。」朱書蔚說,從基礎工作做起,是日本職場的必經之路。前半年,日復一日從早上 7 點洗機械零件洗到下午 4 點,他每天都在想,到底哪天可以不用再洗了?
這樣的安排來自於日本企業的職人精神,希望員工從基本功當中徹底了解公司,和工作培養出感情,有了感情後,工作才會做得好。而且,這樣的功課,在一般人較為陌生的製造產業中尤為重要。
起初,朱書蔚對於減速機長什麼樣、在哪裡用都缺乏概念,「我看著大小不一的減速機從眼前運送過去,一個月上萬台銷往全世界,想著為什麼每天會有這麼多人,要買這麼多奇怪的東西?」
但減速機其實比想像中更親切,舉凡汽車廠、食品廠、港口調貨櫃、摩天輪、滑雪場纜車,只要需要運輸的地方,減速機就會存在。在與產品朝夕相處中,陌生冰冷的機械慢慢長出了色彩。
通過了高度競爭的面試和新人考驗之後,在異鄉長久落地發展、克服環境的排斥,又是新的篇章。朱書蔚指出,製造業相對以國內人才為主,現在集團內的外國員工比例約 3~4%,但自己剛入職時,是所屬工廠裡唯一的外國正職社員。在 1 比 600 的職場環境中,外國人並不會有特別待遇;然而,當失誤時,這卻成了最醒目的標誌。
他透露,自己有次採購零件時多按了一個 0,讓下單量變為 10 倍,後續雖已在庫存和帳面上善後,卻在洗手間意外聽見同事質疑,台灣人是否都如此粗心大意。「我好像變成了某種台灣代表,所有表現都會被放大到,對全體台灣人的印象。」一次失誤,卻演變成對個人和國籍的以偏概全及否定。
對此,朱書蔚分享,面對跨文化衝突、誤解的解套方法,是以第三人稱視角,抽離觀看事件始末:理解到失誤造成哪些部門衝突或損失,就較能理性看待這些反應從何而來,不讓自己陷入委屈的情緒中。
不必「變成日本人」,差異就是最大的優勢
在日本職場打滾 20 年,朱書蔚直言,自己到現在還是會被當外人。而讓他生存下來的心理素質,不是「努力融入」,而是「裝不懂」。當討論陷入死胡同時,他會以「我聽不懂」為由,希望對方用更簡單的話解釋,少了爭論,反能更快找到共識。
「我過去的錯誤之一,就是想要變成日本人。」在內外分明的文化中,他逐漸明白自己要做的不是同化、而是發揮差異的優勢。他利用自己不同的視角、經驗和語言優勢,主動爭取外派中國機會,成為日本和中國客戶之間的橋梁。當外國員工比例逐漸提升,公司自 2023 年也已成立交流平台,讓前後輩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獲得支持與照應,建立更穩固的海外職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