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當高層狂踩油門,基層還在找鑰匙!AI 時代下,企業內部為何分成 3 種速度行駛?


當全球企業的會議室裡充滿著對 AI 的宏偉藍圖與樂觀預測時,辦公室的基層員工卻可能連方向盤都還沒摸到,這種場景正是許多企業導入 AI 時的真實寫照。
根據全球人力資本管理科技領導者 Dayforce 發布的第 16 屆《人才脈動年度報告》(暫譯,原文為 16th Annual Pulse of Talent),在針對全球近 7000 名工作者的調查中,揭示一項事實:高階主管在工作中使用 AI 的比例遠高於基層員工。
這份報告描繪出一個「三速組織」(暫譯,原文為 three-speed organization)的樣貌,不同層級的員工正以截然不同的速度駛向 AI 時代。高階主管位在快車道,全力衝刺;中階經理在中間車道,試圖跟上;而基層員工則在慢車道,甚至許多人還在入口匝道徘徊。這種嚴重失調的內部 AI 採用速度,可能導致企業的 AI 策略在起步階段就已偏離航道,最終引擎過熱、策略失速。
AI 時代下,企業為何變成「三速組織」?
報告指出,當前企業內部存在 3 種 AI 採用率:高階主管高達 87%,中階經理 57%,而基層員工僅有 27%。
更令人驚訝的是,高階主管使用 AI 的比例,甚至比被稱為「數位原住民」的 Z 世代還高出 45%。顛覆過去科技變革由下而上、由年輕世代驅動的普遍認知,顯示這波 AI 浪潮完全是由企業頂層強勢推動。
AI 採用的差異,源自於信心與危機感的巨大落差。數據顯示,高達 75% 的高階主管對自己使用 AI 的能力感到「非常有或極有信心」,然而在基層員工中,抱持同樣信心的比例僅有 23%。超過 3 倍的信心差距,反映雙方對於 AI 的掌握感有著天壤之別。
這種高度自信也讓高層更勇於冒險,近半數(43%)的高階主管表示,他們願意讓 AI 在未經審核的情況下代為發送訊息給自己的老闆,相比之下,經理人的比例為 24%,而基層員工中只有 9% 的人敢這麼做。高層對 AI 大膽的信任,在基層看來可能更像是一種魯莽。
高階主管積極使用 AI 的 2 大主因:生存焦慮、外部競爭
讓高階主管們在 AI 賽道上狂奔的,除了樂觀之外,更深層原因是來自於強烈的「生存焦慮」。報告指出,近半數(45%)的高階主管認為自己的專業技能正因 AI 的出現而變得過時,相較之下,僅有 15% 的基層員工感同身受。這種「不進則退」的巨大壓力,迫使他們必須加速前進。
除了內部焦慮,外部競爭壓力也是另一大推手。高階主管們深知競爭對手正在積極試驗 AI,任何落後都可能使他們錯失機會,並讓企業處於競爭劣勢。在這種氣氛下,他們的心態已從過去數位轉型時的「謹慎評估」轉變為「追求速度」。然而,這種上下士氣的嚴重脫節,為企業的 AI 策略埋下巨大隱憂。
首先,策略將空轉,投資報酬率(ROI)終成空談。當大多數員工缺乏相關技能 —— 如報告顯示 84% 的員工在過去一年內未接受任何 AI 培訓 —— 再先進的 AI 工具也只會被閒置,數百萬的投資回報將遙遙無期。
其次,士氣脫節將加劇人才流失與組織內耗。當員工感覺自己在這場變革中被遺忘、技能無法提升時,強烈的不安全感不僅會扼殺創新動力,更可能導致那些有潛力、有能力的員工因看不到公司提供的發展前景而選擇離開,對組織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如何對齊組織內全員的 AI 應用速度?
報告主張,領導者的首要任務不是成為跑得最快的「衝刺者」,而是確保整個團隊朝相同方向前進的「領航員」。要彌合高階主管與基層員工這道 AI 鴻溝,領導者需要放慢速度,回到起跑線上,採取以人為本的「3T 心法」。
第一個 T 是「透明化」(Transparency),領導者必須持續與員工溝通,清楚解釋導入 AI 的原因、選擇的工具以及對員工的影響,透過建立明確的道德規範與問責機制,將員工的懷疑轉化為信任。
第二個 T 是「培訓」(Training),企業不能再將技能提升視為少數人的福利,而是要作為核心的經營策略。領導者必須為員工提供地圖與裝備,讓 AI 培訓普及化且易於取得,並利用 AI 技術為員工推薦個人化的學習路徑,以彌補技能差距。
第三個 T 則是「轉型支援」(Transition),AI 正在重塑工作職責,企業應將此視為員工職涯的成長引擎。組織可透過投資內部流動計畫、導入 AI 驅動的職涯探索工具,幫助員工在這場 AI 變革中找到新的定位與機會,安然度過轉型期。
資料來源:Dayforce;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