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同樣用 AI,為何有人變超人、有人無感?安永:使用者分 4 種,表現截然不同


你是否曾好奇,為何有些同事或團隊,用了生成式 AI 彷彿擁有了超能力,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而自己卻仍在摸索,甚至覺得 AI 帶來的效果有限?
安永旗下的顧問服務公司 Lane4 最新的研究 Performance reimagined 顯示,在 AI 的輔助下,一般使用者每周可節省 6 個小時,而頂尖的「AI 轉型者」每周平均能省下 11 小時的工作時間。
效益天差地遠!使用生成式 AI 的 4 種職場類型
根據安永的研究,透過使用模式、信心水準與績效成果,可以將生成式 AI 使用者分為 4 種類型。
AI 懷疑者 (The Sceptic):「試過,但好像不太實用...」
這群人屬於低使用率、低效益、低信任度的使用者。他們可能曾經嘗試過生成式 AI,但因為覺得效果不佳、回答不可靠,而視為可有可無的工具,甚至抱持懷疑態度。
這類型使用者平均每周僅能省下 4 小時,且只有 27% 的人認為生成式 AI 提升了工作績效,僅有 5% 的人對工作流程做過大幅調整或徹底重新規畫。
AI 探索者 (The Explorer):「好奇,但用法還在摸索中...」
他們對生成式 AI 充滿好奇心,但使用方式不穩定,沒有形成固定的習慣。這群人雖然會嘗試應用生成式 AI,但通常是個人化的零星嘗試,團隊內部缺乏共同的使用規範。
雖然有高達 60% 的探索者認為生成式 AI 提升了工作績效,但每周平均節省的時間有限,約為 6 小時。此外,只有 23% 的人對工作流程做過大幅調整或徹底重新規畫。
AI 擴展者 (The Scaler):「好用!已經是我的得力助手了!」
他們是生成式 AI 的自信使用者,已從中獲得明顯的效益。他們頻繁使用生成式 AI,並將其整合到部分工作流程中,例如編寫內容、進行研究或分析資料。這群人不僅會主動學習相關技巧,也會在團隊內分享經驗,使得生成式 AI 應用得以從小規模開始擴展。
報告指出,高達 85% 的擴展者認為生成式 AI 提升了工作績效,平均每周節省 8 小時。
AI 轉型者 (The Transformer):「它不是工具,是我的超級隊友!」
他們屬於高強度、高影響力的使用者,將生成式 AI 深度整合到日常工作中,甚至為這項技術重新設計了工作方法。對他們來說,生成式 AI 不僅僅是一個工具,更是一個「超級隊友」或「思考夥伴」,能夠協力工作、放大創造力與潛能。
這類型的團隊會養成共享提示詞(prompt)、共同實驗、並將生成式 AI 內化為團隊協作常態的文化。令人驚豔的是,有 98% 的 AI 轉型者認為生成式 AI 顯著提升績效,每周平均省下高達 11 小時的工作時間,且其中 73% 的人對工作流程做過大幅調整或徹底重新規畫。
成為「AI 轉型者」的 5 大關鍵驅動力
安永研究進一步指出,「AI 轉型者」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並非偶然,而是因為他們背後有 5 大不可或缺的關鍵。這些關鍵並不是單純的技術因素,而是互相關聯、強化的組織能力。
1. 具備 AI 洞察的領導者
成功的領導者不只是贊助生成式 AI,他們會親自使用、以身作則,並將生成式 AI 的願景與公司的商業策略緊密結合。
報告顯示,在 AI 轉型者的組織中,有高達 53% 的員工認同他們的領導者具備 AI 洞察能力,而這一比例在 AI 懷疑者的組織中僅有 20%。
2. 開放的團隊合作
AI 轉型者將生成式 AI 視為一項「團隊合作」,他們會共同學習、實驗,甚至與外部夥伴合作,共同設計以生成式 AI 為核心的工作流程。研究發現,有 98% 的 AI 轉型者會以團隊形式進行生成式 AI 實驗,而 AI 懷疑者中僅有 39% 這樣做。
將生成式 AI 應用內化為團隊規範的組織,員工每周能多省下 7 小時,並有 70% 的人表示績效有所提升。
3. 持續學習
相較於傳統的一次性訓練課程,最有效的學習是具吸引力且針對不同角色量身打造的。AI 轉型者會投資於持續性、與職務相關且具吸引力的學習計畫。
報告指出,95% 的 AI 轉型者認為公司的生成式 AI 訓練有效,但在 AI 懷疑者中僅有 12% 認同。這些學習計畫從基礎的 AI 素養到進階應用,確保所有員工都能掌握有效利用生成式 AI 的技巧。
4. 適應性文化
組織文化是生成式 AI 轉型的加速器,AI 轉型者的組織文化鼓勵好奇心、實驗、承擔風險與創新,並同時給予急迫感與信任。
數據顯示,99% 的 AI 轉型者形容組織文化是「創新」的,而 AI 懷疑者中僅有 32% 這麼認為。
5. 策略性整合
對 AI 轉型者而言,生成式 AI 不是技術部門的工具,而是被視為驅動成長與效率的關鍵。他們會將生成式 AI 深度嵌入企業策略、營運模式與關鍵績效指標(KPIs)中,並專注於少數能帶來高影響力與可衡量價值的應用場景。
這類型的組織董事們,有 85% 認為生成式 AI 創造了新產品或服務;而在 AI 懷疑者中,完全沒有高層這麼認為。
生成式 AI 的成功採用並非單純的技術部署,而是涉及領導力、團隊協作、持續學習、組織文化及策略整合的企業轉型。
安永報告明確指出,如果企業無法解決這些「人」與「組織」層面的挑戰,便會面臨「雙速勞動結構」(two-speed workforce)的風險,組織內會同時存在 2 種不同發展速度和薪酬待遇的員工群體:一類是被生成式 AI 賦能、持續成長的員工,另一類則是因缺乏支持與習慣養成,而逐漸落後的員工。
因此無論企業處於哪一個階段,都應將重心從「是否採用生成式 AI」轉向「如何成功轉型」,才能在這場快速變革的浪潮中,充分釋放生成式 AI 的潛力。
資料來源:Performance reimagined;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