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岱君
「求職末日」來了!職缺縮減、學歷無用,AI 為何搶走年輕人的飯碗?
分享
關於 AI 取代工作的論述,早已不是新鮮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電腦科學系(CS)教授在 LinkedIn 上發文感嘆,過去畢業生即使不是頂尖學生,也能收到多個工作邀約;但現在,連高分畢業的學生都找不到工作。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指出,2025 年 Q2 應屆大學畢業生失業率為 5.3%,是 45 年來首次高於全美平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則是用「jobpocalypse」(就業末日)來形容這個現象。
過去那個「讀大學好就業」的時代,消失了嗎?
職缺減少 1/3!AI 為何取代新鮮白領工作?
過去,知識是一種稀缺資源,需要花費時間進大學學習,才有機會在職場中發揮價值;現在,生成式 AI 幾秒就能完成寫程式、合約分析、行銷文案等,學歷的知識優勢消失,也讓「學歷無用論」的概念在 AI 時代下不斷被提出。
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到 2030 年,員工現有技能中有 39% 會改變或過時;對於一個普通職位來說,所需技能的 70% 會在未來 5 年內改變。學位課程的設計本質上是向後看的,它們教授已經被驗證、被接受的知識,但職場需要的是向前看的能力,也就是那些能應對尚未出現的挑戰的技能。
如今,徵才重點已從「你在哪裡讀書」轉向「你能做什麼」,這一波衝擊,特別存在於白領範圍,像是 IT、顧問公司、法律、會計等知識產業,因為 AI 擅長處理文件、數據、程式碼、報告等資料。
AI 並不是平均衝擊所有工作,而是瞄準那些可以被標準化、流程化的任務,這正是過去分配給新進員工(entry level jobs)學習用的。簡單來說,過去年輕員工以較低薪水努力工作、企業提供培訓和經驗的不成文契約,正在斷裂,AI 的出現消滅了菜鳥的新手村,開箱即用。
根據美國求職平台 Indeed 統計,2024 年企業開給應屆畢業生的職缺,較前一年減少 1/3。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如果打開 AI,就能得到答案、增加效率,為什麼企業還要聘用一張白紙?企業寧可省下招募實習生、初階員工的預算,改用 ChatGPT 處理社群媒體文案、分析合約、偵測風險條款、寫程式。
白領就業末日背後主因:AI 出現、過度招聘、經濟不穩定
然而,把帳都算在 AI 身上,其實並不公允,這波白領就業末日,背後有 2 大主因。
首先,是 COVID-19 的過度招募。當時,許多企業認為遠距工作、數位化需求會持續成長,因此大舉招聘。結果 2023 年,美國利率上升、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企業又開始大規模裁員,尤其是 Meta、Google、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 等科技巨頭。這些被裁的人,現在都成為應屆畢業生的競爭對手。
其次,經濟不確定性讓企業選擇觀望。在貿易政策、通膨壓力交織下,企業決策陷入癱瘓。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傑生.阿貝爾(Jaison Abel)指出,當存在不確定性時,企業往往會保持穩定、觀望,這種「低招聘、低裁員」狀態,對求職者來說,是最困難的局面。
說穿了,還是成本考量以及避險,大環境跟企業營運動盪的現在,AI 恰好可以成為降本增效的解方,也肩負裁員的原罪。
台灣應屆職缺反而創新高?未來恐以「不招新人」為由凍結人事
鏡頭拉回到台灣,根據 104 人力銀行統計,截至 2025 年 5 月,有 52 萬個職缺開給應屆畢業生,創下歷年新高,台灣職場新手村看似還健在。
不過,Google 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提醒,美國企業都是跨國公司,像 Google 光是翻譯一個檔案就要翻譯成 40 種語言、給 200 個國家使用,這些人的薪資、福利、管理成本加起來可能是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裁員有明顯的經濟效益。
台灣的知識型工作大多是內需產業,企業規模在幾十到幾百人之間,AI 導入對人力結構的影響不明顯,這就是組織規模與應用頻率的「知用落差」,「AI不是取代某一個人,它是在某一項工作的生產力提高一定程度。」
他認為,台灣用 AI 的迫切性、經濟誘因跟美國大不同,「如果大家都不用,其實都不會有事,因為你就是島內互鬥。」
但台灣真的完全免疫嗎?目前雖然沒有大規模裁員,但未來可能會以「不招新人」、「不調薪」等把 AI 帶來的效益轉為利潤,雖然還未進入明顯的 AI 就業寒冬,但水面下已形成暗流。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