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麻愷晅

為何邁入中年,內心倍感空虛?人生下半場的迷惘,是靈魂在問:你想要什麼?


現年50歲的小李在外商工作 20 多年,如今已當上部門主管。薪水優渥、工作穩定,孩子也升上大學,不再需要他操心。在外人眼中,他的人生令人稱羨,但小李卻覺得內心愈來愈空虛。
每天花 9 小時在工作上,處理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任務、會議,日復一日,他意識到公司的一些制度不太可能改變,即便自己再努力,能做也只是維持現狀。他覺得自己就像機器裡的一顆齒輪,持續運轉,卻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忙碌。
「接下來的 15 年,我還要繼續過這樣的日子嗎?」這個問題在他腦中盤旋,回想過去因為工作,錯過許多陪伴家人的時光,如果未來依舊把較多時間投入在工作上,而且自己又難以從中找到意義感,這樣的付出似乎不再值得。但剩下的時間,又好像不足以做出什麼改變,這種進退兩難的處境,讓他更不快樂。
為什麼到了中年,我們容易感到低落?
這樣的感受並非小李獨有,而是許多中年人可能陷入的狀態。2008 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 2 位經濟學家大衛.布蘭奇弗勞爾(David Blanchflower)、安德魯・奧斯沃(Andrew Oswald)發表文章〈Is Well-Being U-Shaped over the Life Cycle?〉,他們發現人們的幸福程度隨著年齡增長,出現微彎的 U 型曲線,成年初期的起點位置很高,到了老年,終點位置又更高,最低點平均出現在 46 歲。
2020 年,布蘭奇弗勞爾蒐集更多數據,再度發表研究,發現更多國家的人有 U 形曲線,且幸福感最低的年齡落在 47.2 或 48.2 歲。
為什麼相隔快 12 年,調查仍指向類似結論,邁入中年,幸福感就下滑?《中年哲學》解釋,人們對人生的滿意度,取決於當前的生活狀況,同時受到對未來的樂觀情緒,以及對現況的失望情緒所影響。年紀輕者,會高估對未來的滿意度,中年人則會低估對老年的滿意度。因此,當中年過得比預期狀況來得糟,對未來期待又低,便會形成 U 型曲線當中的低谷。
如何把危機活成轉機?探索內心的深層渴望
這段不快樂的時期,被視為中年危機。然而,《中年之路》認為,這段歷程其實是讓後半生活出自我的關鍵,並用較中性的描述,即「中年之路」詮釋該概念。人們年輕的時候,通常缺乏清晰的自我感,為了獲得足夠力量離開父母、進入社會,會將力量投射給社會體制、權威人物。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G. Jung)指出,投射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是一種無意識,面對外在世界與未知的內在時,將焦慮投射給這些角色,相信他們的全知全能。
人們可能藉由獲得某個專業、頭銜等方式來建立認同,例如取得學位、建立家庭、升上主管。透過扮演這些符合社會期待的角色,證明自身能力並融入社會。《中年之路》將這個時期稱為第一成年期,而且在這個階段,人們多半抱持著英雄思維,想像未來將有非凡成就。
然而,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會發現期待的與實際經歷的並不一致。來自現實的打擊,使得投射逐漸失效,背叛感、意義喪失等感受,隨之出現。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是以虛假的自我過日子,因為期待逼著扮演一個暫時的成人模樣時,便開啟了走向第二成年期的可能。第二成年期是正處於或是已度過中年之路的階段,此時,我們從「認為自己清楚知道自己是誰」,轉為思考「除了我的過往及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
因此中年之後,人們將更加誠實對待自己,如同《覺醒中年》所提到的概念:如果說人生的上半場主要是社會性的,那麼人生下半場則是靈性的。
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新的旅程即將展開
也就是說,我們會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尋找並服務心靈最深層的渴望。《覺醒中年》認為,在過往的人生裡,即便我們常說「想要知道真正的自己」,但卻很有可能避免與自己的靈魂相遇。原因在於人們害怕看見不完美的自己,那些矛盾、和理想形象不符的部分,讓我們感到害怕,因此不敢面對真正的自己。
所以人會躲回舊模式中,追求地位、財產等目標。如此一來,我們將穿著不合腳的小鞋子走路。當用狹隘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人生旅程,並依賴這些防衛策略時,就會一再做出相同、受限的選擇,最終使得成長停滯。
直到中年,過去追求的價值觀和目標逐漸失效,與靈魂發生衝突。人們會發現看似運作良好的生活其實非常脆弱,並質疑自己是誰、自己花時間精力投入的目標有什麼價值,迫使我們從世俗的追求中脫離,開始向內在探索,轉而追求內在真實性、意義和完整性。
《覺醒中年》建議,這場與內在自我的約會,應該被認真對待和珍惜,人生才能真正改善。因為幸福源於內心的知足,所以需要將注意力從外在世界收回。而向內探索的核心任務是個體化(individuation),成為我們本應成為的那個完整的自己。
過程中,我們需要學習接納自己的本性,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並重拾遺留在身後的事物,例如生活的愉悅、未開發的天賦、孩童時的願望等,找到對自己來說是真實的東西,並在這世界活出它。
雖然轉為向內在探索的過程,就像進入幽暗的森林中,旅程漫長且充滿衝突,但唯有經歷這個過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行動才會有意義,人生得到更新,並因此變得更為豁達。
還有下半場的時間,趁此機會為自己而活
或許有些人會像開頭的例子小李一樣,覺得人生已經走了一大半,可能來不及做出改變。然而,剩下的壽命往往比自己以為的還要長,2024 年國人平均壽命是 80.77 歲,等於一個人的後半生,可能有 30、40 年的歲月要面對。而這些時間,足以讓人們展開新的嘗試,活出想要的人生。
處於中年階段的工作者可能也會對未知感到害怕。但人到了中年,經歷並不是一片空白,而是累積了許多經驗、智慧,就像樹木的年輪,每一道痕跡都記錄著成長,同時使樹幹更加堅實,能夠抵禦風霜。
《中年的選擇》舉例,隨著年紀增長,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愈多,活得更有智慧。我們變得更專注,可以看得更深,也變得更有耐心,讓模式辨識的直覺得以發揮。此時就能回顧人生、檢視重複模式,並思考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時刻。而這是中年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因為當了解自己想從人生得到什麼的時候,行動是出於自己的主張,就能走更長遠。
此外,中年人已經歷了許多悲歡離合,情緒智商(EQ,Emotional Quotient)會變高,知道什麼樣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面對各種境遇。《中年的選擇》認為,人們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韌性。
當我們將中年視為轉化的機會,就會發現它不是危機,而是一個帶著智慧、經驗與韌性重新出發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