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侯俊偉攝影

從工控儲存轉戰邊緣 AI,宜鼎如何孵化下一個成長引擎?董座:要忘掉一半的成功

2025-10-16 撰文 李岱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覺得人這一輩子,總是有幾個貴人,他就是我其中一個貴人。」說這句話的是宜鼎國際董事長簡川勝,他口中的貴人,則是宜鼎的創辦人李鐘亮。

受訪時,簡川勝精確地說出,自己是在 2008 年 1 月 14 日加入宜鼎,也是金融海嘯即將衝擊全球市場的開端。在此之前,他創業過 3 次,曾是宜鼎的客戶。當李鐘亮邀請簡川勝一起打拚事業,2 人從家庭觀到經營理念,一談 14 小時,一拍即合。李鐘亮還問簡川勝,「你的理想是什麼?」

事後看來,簡川勝當時說的 3 大理想,都實現了。第一個理想,是把小公司做成大公司,再到上市櫃。2013 年,宜鼎完成上櫃。第二個理想是品牌夢,「我希望去國外時,能介紹我們是來自台灣的驕傲。」2018 年起,研究機構 Gartner(顧能)評選,宜鼎為全球工業級固態硬碟供應商市占第一。第三個理想,是深耕在地、扎根台灣。如今的宜鼎,從新北到宜蘭,都有自己的土地,蓋起專屬的大樓與廠房。

理想實現了,然後呢?簡川勝說,「最可怕的感覺,就是『我們做到了』。」他常將「忘記一半以上的成功」掛在嘴邊,生怕成功會讓企業落入慣性思維。而慣性(inertia)這個英文字,也可以翻譯成惰性。「我如果發現大家好像很安逸,像靜止的湖面,我一定會拿一塊石頭先丟下去。」簡川勝的腦筋始終在轉動,也永遠在攪動團隊的活力,找尋公司下一個成長引擎。

延伸閱讀:「只要你有產品,我們都裝得起來!」從藥盒到重機包材,德星紙器如何瞄準「大廠不做的生意」?

然而,布局未來,知易行難。簡川勝說,「看得到才打得到,看不到,打到也是夢到。」因此,他積極掌握產業與市場趨勢,同時樂於給資源,敢於放手讓團隊去嘗試,「失敗了就學習,下一次就會修正,最怕什麼都不try。」

早在十多年前,宜鼎就已經看見邊緣 AI(Edge AI)的潛在商機:從工廠、醫院、到農場,都需要智慧化,但不能只依賴雲端,必須在現場即時處理。自此,宜鼎開始深化垂直市場,逐步推動公司從產品思維升級服務思維,從傳統的工控記憶體模組,擴大、延伸到整個 AI 服務的落地流程,轉型解決方案提供者。

因為進場及早、布建完整,當輝達(NVIDIA)宣布新一代機器人大腦 Jetson AGX Thor 時,宜鼎成為台灣僅有的 3 家合作夥伴之一。而現在全球已有超過 4000 家客戶,宜鼎早已不是只會做工控記憶體模組的小公司,而是幫助百工百業注入 AI 的活水,讓傳統產業變得聰明的服務商。


精準切入利基市場、專注積累技術,穩居全球工業級儲存市占率冠軍

Q:加入宜鼎的契機?
A: 其實我當初是宜鼎的客戶,那時候 30 幾歲,待過華碩,也創業過 3 次。創辦人李鐘亮邀請我加入,宜鼎是他第四次創業。我還記得,我們在台北市民權東路的雙聖餐廳,從早到晚談了 14 個小時,從理念、家庭到產業經歷都很 match(合拍),就決定加入。

我們都不是第一次創業,也經歷過只想賺錢、想法沒那麼成熟的階段,所以更珍惜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他還問我,我的理想是什麼?我很直白地說,我待過大公司,也開過小公司,但是我的職涯裡,還沒有跟大家一起把小公司做到大公司,然後上市上櫃的過程。第二個理想是,我有品牌夢,想打造一個來自台灣的國際品牌。第三個是營造家的感覺,創辦人和我都是農家子弟,他來自宜蘭,我來自嘉義,希望能扎根台灣,在自己的土地上,蓋專屬的 office。

Q:為何選擇工控記憶體起家?
A: 創業通常會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切入,創辦人待過記憶體廠勁永,擅長工控(工業控制)領域,對產品和技術非常狂熱。我也是工程出身,都喜歡說自己是 engineer。在宜鼎之前,我們都做過消費性產品,選擇工控是看到產業有機會,卻沒人專注投入。第二,消費性市場價格和需求波動大,常讓人晚上睡不好。相較之下,工業應用儲存是高技術、高門檻,市場相對穩定(consistent),可以長期規畫和持續積累,不像消費性產品,可能上一代很成功,新一代出來搞不好就陣亡。我甚至跟創辦人直說,「加入宜鼎不是做工控,我們當朋友就好。」

但是,要做工業儲存,對於一家還沒站穩的公司,談何容易。我們的優勢就是專注,同業很多都是消費性產品兼著做,我們是全力去做,而且非常 consistent,我們選擇專注核心,因為我們知道,如果做不到市場領先,我們就活不下去。

Q:宜鼎是輝達(NVIDIA)機器人運算平台 Jetson AGX Thor 合作夥伴中,唯三台廠之一,如何開始這段合作?
A: 我們在 2013 年就投資安提,成為子公司。安提做工業電腦顯卡,一直跟輝達合作。2015 年,安提總經理 Joe(羅智榮)說,NVIDIA 出了一個 Edge(邊緣)產品。當時我只知道 AIoT,邊緣 AI(Edge AI)還不普及。我的個性是,我會提供一個舞台,讓大家在方向、架構和目標一致的前提下,自由發揮。

當 Joe 很肯定地說,「這是未來,一定要做!」我就回答,「好,我們做。」輝達看到有人願意幫他們做也很高興(編按:安提幫輝達的運算平台 Jetson 模組變成工業可用的邊緣 AI 裝置,放在攝影機、工業電腦裡面,用來做即時偵測、辨識、監控等應用),加上輝達很重情分,我們就一路合作下來。

Q:邊緣 AI 商機未孵化時,如何決定投資?
A: 有些決定相對容易做,就是探索一個機會,也不會影響公司營運。大家總是看到起來的那一個,但是我們過程中有沒有投過別的?一定有。最後沒那麼順利的,也有。

所以,不是我們眼光好,而是我們敢放手;你敢做,我就敢給資源,但是要有好的 plan。錯了,大家一起承擔。你不要怕做錯,最怕是什麼都不做。我常在講,如果大家都跟靜止的湖一樣,我一定會先拿石頭丟下去,團隊最怕陷入安逸,都不動。我們也有失敗的投資,失敗了就學習,下一次就會修正,最怕什麼都不 try。

延伸閱讀:拆完就塌、樸素到不想留!配客嘉如何用反人性設計,讓網購包裝「活」50 次?

從產品思維轉換到服務思維,跳脫價格戰,為客戶提供價值創造

Q:如何從工業級儲存,擴展至 AIoT 領域?
A: 傳統工業電腦(IPC)是利基市場,毛利高,市場少量多樣。我們早期做 hardware(硬體)跟 module(模組)布局,以 storage memory(儲存記憶體)為核心,談的是長期供貨和客製服務、技術自動化和品質優先。

不過,深入去看工業電腦,就會發現一個個垂直市場(vertical market),像醫療、交通、能源,每個市場都很大。我們十幾年前就看到 IPC 會進入垂直市場,判斷未來的成長引擎,就在垂直市場裡的智能化應用(application)落地。

於是,我們就在垂直市場裡,從單一硬體產品,跨入設備和解決方案,幫客戶做應用落地需要的韌體(firmware)。比如說,博弈機台需要遠端 auto-erase(自動擦除)資料的功能,以防篡改。之後,我們又跟隨 AIoT 的趨勢,組建軟體團隊,滿足客戶要提供落地服務的需求。

整體來說,這是我們價值提升(value up)的路徑。我最不喜歡客戶問我 how much,客戶這樣問,代表他認為我們價值不夠!所以,我們第一階段叫作硬體的價值提升,第二階段叫作解決方案的價值提升,第三個階段叫服務的價值提升。

進一步細分,公司 2013 年掛牌上櫃前,我們是用「服務創造價值」,以硬體和韌體的客製化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還是比較聚焦在產品和技術。進入軟體階段,我們要創造的是「服務本身的價值」,透過開發周邊產品,發展跟客戶服務相關的各種服務,結合深度、廣度及整合度,讓服務的價值愈來愈高。

Q:又是如何跨入邊緣 AI 領域?
A: 因為安提與輝達的長期合作,雖然當時邊緣 AI 還不普及,但是從產業趨勢告訴我們,智能應用是未來發展方向。

台灣的 IPC 業者可能都會經營 1、2 個垂直市場,但是每個垂直市場都需要我們的儲存,所以我們可以 cover 全部的應用,於是我們就界定我們應該發展邊緣 AI。而基於要往AI移動,我們就從公司的核心,也就是數據(data)來看整個AI技術的串聯與應用落地:包含數據的蒐集、儲存、管理、傳輸、運算、學習、決策與應用等等。我們就是用這樣子的架構來布局人才、產品和技術。

Q:為什麼不是聚焦在專精的儲存,而是布建完整的邊緣 AI 解決方案?
A: 我們看到邊緣 AI 市場裡,關鍵因素在整合,因為它在落地時,沒有一家廠商有辦法從頭做到尾。舉例來說,同樣是做機器人的公司,有的做手臂、有的做眼睛,單買 1、2 個產品,客戶根本不會用。或是假設公司要做馬鈴薯分揀服務,需要機電整合、辨識、演算法等等,這時就會發現瓶頸在前端的 SI(系統整合商)跟 ISV(獨立軟體供應商),需要有人把不同的產品整合起來,提供給終端客戶快速落地。這也是我們從前面做深,最後選擇做廣的原因,關鍵成功因素是整合。

我們的策略是,不做最後一哩路的服務(last-mile service),而是幫客戶盡可能貼近最後一哩路。

我們現在有 4000 多個客人,把AI解決方案拆解成 9 個「積木」(building blocks),每塊積木都盡可能自己做,相當於扮演建築師的角色。客戶可以找我們提供一站式的深度整合服務,也可以缺什麼買什麼,像是鏡頭或儲存。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每一個積木,從產品、技術到應用場域,都有各自的戰略位置,如果找不出那個位置,我們就不做。我常跟我們客人講,我們 1200 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是只做邊緣 AI 這一件事,資源就比那些大公司還要多。

掌握產業與市場趨勢,布局未來,打造企業文化與培養人才,落實策略

Q:如何預見產業趨勢,並及早布局?
A: 我們內部有一句話,就跟打靶一樣,看得到,才打得到;看不到,打到也是夢到。這麼多年來,我的經營架構就很簡單,花很多時間看產業和市場趨勢,接下來布局產品技術與人才,再往下就是企業文化與營運系統的建置。

很多公司想做很多東西,就找高階主管一起討論和分工,但是離開辦公室之後,就各忙各的。請問 3 年後的事情比較重要,還是今天的訂單比較重要?當高階主管忙著到處出差拿訂單,又要想 3 年後的計畫,就會一直拖延或根本無心思考。

因此,我把策略規畫跟 daily operation(日常營運)切開,找來多位各有專業和產業歷練的特助,到處聽研討會、看產業生態系,我們一起做出短中期的策略架構。定好架構,每年 10 月,我們會舉辦經營會議與工作坊,找經營團隊討論。

Q:業務模式轉變、規模擴張,如何分配資源與培養人才?
A: 公司有設立不同的部門與事業單位(BU),集團也有轉投資公司,像安提專注 NVIDIA 計算平台,其他子公司則做傳輸與感測。公司也設置「產品技術發展委員會」,讓各 BU 與轉投資公司輪流主持,確保資源不打架。雖然我是董事長,但我只參與,不主導,讓專業自己形成共識。

還有,公司從賣產品到賣服務,需要的人才也不同,我們特別重視 3 種類型的人才:
1. 整合型軟體人才 ,能夠整合硬體甚至演算法,還要能支援不同平台。
2. 相關 AI 硬體人才 ,負責邊緣 AI 系統的硬體,以及企業級硬體的開發。
3. 市場人才 ,因為 AI 解決方案不是單一產品,而是一整套系統,我們需要懂產業、又懂解決方案的人。

Q:從上櫃、品牌到建廠,理想達成後的下一步?
A: IPO 後,我們就思考一個問題:「糟糕,上市了,成長引擎在哪裡?」我們常提醒大家, 要忘掉一半以上的成功。最可怕的感覺就是,當你覺得「我們做到了」,這通常就是公司要走下坡的時候,因為很難嘗試新的東西,落入慣性。

我們內部有句話是:「如何用過去的你,改變未來的你?只能用未來的你,創造我們的未來。」像是 AI 落地應用這麼新,你怎麼用過去的經驗,去做 AI 這件事情?

另外,我們認為公司成長到 500 人是一個門檻,會開始有管不到、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們在 400 人的時候就強調,小公司靠管理,大公司靠文化。我們會反覆溝通公司的核心文化、我們需要的人才,以及公司的運作方式。

我們選擇專注核心,因為我們知道,如果做不到市場領先,我們就活不下去。

091.jpg從產品、解方到多元服務,打造「價格轉型價值」的升級之路
經理人

簡川勝

1971 年生,中央大學機械碩士、政治大學企業家班,曾任職華碩製造處產品經理、有 3 次創業經驗。2008 年加入宜鼎,前後擔任業務副總、總經理,於 2016 年就任董事長。與創辦人李鐘亮合力將公司規模從 50 人擴展至 1123 人,並從台灣拓展至海外 24 個營業據點,年營收從 5 億元,成長至 2024 年的 89 億元。

宜鼎國際(Innodisk)

成立於 2005 年,為 AI 解決方案與工業級儲存品牌。以工控記憶體起家,2013 年上櫃。近年轉型發展邊緣 AI,強調軟硬體整合能力,產品涵蓋工業級 SSD、DRAM 模組、邊緣 AI 運算平台、工業攝影機與遠端管理軟體,應用於智慧工廠、醫療、交通與國防等。2024 年營收分布為工業用嵌入式儲存裝置 51.3%;工業用動態隨機記憶體模組 38.8%;AI 邊緣運算解決方案 7%。2025 年累計至 8 月合併營收達新台幣 80 億元,單月營收創歷史新高。

Dos

1|專注利基,建立長期可累積的技術與客戶關係。
2|自主掌握核心技術,能針對垂直應用快速調整。
3|把服務視為產品的一部分,設計可量化、可擴展的服務。

Dont'ts

1|不要用過去成功思維,套用到未來挑戰。
2|不要試圖包辦一切,與客戶夥伴協作,避免資源浪費。
3|不要停留在單一產品思維,硬體好但不會整合就難以賣高價值服務。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ESG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永續競爭力,從人才數據開始!HR Max 打造企業數據驅動的治理力

2025-10-13 經理人 X 104人力銀行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是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核心,電子、製造業高度出口,任何國際永續規範,都會直接影響企業能否持續接單,如GRI(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以及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等規範,都對出口導向產業衝擊深遠。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也指出,2023 年政府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啟動「2050 淨零」路徑,以及 2025 年起金管會要求實收資本額 20 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須提交永續報告書,都讓 ESG 躍升為企業顯學。

然而,現實卻出現落差。多數企業願意投入資源建置碳排系統,人資數據治理上仍停留在紙本與 Excel。當永續揭露範疇不只限於碳盤查與財報,與「人」相關的指標——包括留任率、薪酬公平、多元共融等也成為揭露項目;一旦遇到上游客戶或其他利害關係人要求在短時間內提供離職率、薪酬結構等關鍵人才數據,甚至完整的通勤與差旅碳排數據,又有多少企業能辦到?

ESG治理的數據缺口

「雖然多數企業手上有員工資料,但往往散落在不同部門與系統,蒐集仰賴人工,導致計算繁瑣、錯誤率高,也難以留下完整的歷史紀錄。這些結構性問題,都讓永續報告難以落實。」

張詩音指出,當員工留任率、培訓參與度、或DEI 相關指標如性別比例、族群比例等數據逐漸成為投資人與市場的關鍵觀察指標,HR 卻缺乏工具輔助,無法即時輸出可信報表,或報告書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無法支援決策,也就無法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處長張詩音
經理人

「HR需要有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所以人資必須數據轉型,否則無法在人才永續治理上建立透明度,更難累積長期的數據資產。」她強調。

HR Max 的數據解方

為協助企業突破困境,104 人力銀行推出 HR Max 系統,結合人資管理、人才發展與永續治理三大構面,透過模組化架構涵蓋招募、出勤、薪資、排班、教育訓練等服務,協助企業降低人工作業風險,讓 HR 掌握更即時且精準的數據,快速支援 ESG 報告需求,一鍵產出人資相關永續報告。

除了系統採模組化設計,還能串接 ERP、CRM,做到「一次輸入、全面整合」,減少重工與資料落差,導入後可節省五成以上行政作業時間。

此外,HR Max 的 ESG 模組還可支援範疇三碳排查。張詩音說明:「過去企業要蒐集員工通勤或差旅資料,常得靠人工一筆一筆彙整,不僅耗時,還容易出錯。現在系統能直接整合員工差勤與交通方式,透過 Google Map API 自動計算里程與碳排放量,自動計算盤查年度內一整年的碳排量。原本需要一到兩週的碳排計算,現在最快一天就能完成!」

同時,HR Max 也提供視覺化儀表板與自訂報表功能,不僅能即時掌握人資趨勢,還能進行橫向比較,了解企業在產業中的位置。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解釋:「以薪酬為例,HR Max 可結合 104 薪酬調查資料,協助企業檢視薪資結構是否具市場競爭力,進而制定更精準的招募與留才策略。」

104人力銀行
104 人資學院數位人資產品處人資發展產品部部長楊庭懿
經理人

人才永續的戰略挑戰

「回想過去 HR 系統工具要買一套光碟安裝軟體,功能大概就算薪水、管考勤,屬於很封閉的系統。」張詩音回憶,那是 HR 角色仍以後勤支援為主的年代。如今隨著數位化與 ESG 浪潮興起,行政效率已是基本盤,人資更被期待能即時掌握數據,支援營運決策,「這也代表 HR 要往更高的戰略高度走,成為組織的『永續人才顧問』!」

楊庭懿也補充,104 人資學院除了開發幫助企業永續經營的 HR Max 人資系統外,也透過顧問服務與其他專業服務,協助 HR 建立 ESG 知識與數據分析能力,讓工具與專業並行,確保永續推動能真正落地。

隨著 AI 浪潮掀起,也推動人資角色再進化。張詩音透露,104 正規劃推出「員工 AI buddy」,作為員工的第一線 HR 夥伴,能即時回應常見需求,從假勤查詢、流程操作到職涯發展建議,都能獲得初步支援;而重要議題仍由 HR 承接,確保專業判斷與人性化關懷並行。「AI 可以先行回應,讓同仁不必等待,更釋放 HR 的時間,專注於更具戰略性的議題。」

張詩音強調,人資數據轉型的核心價值在於解放生產力,讓 HR 從行政事務走向策略決策。唯有人資能在數據驅動下發揮洞察力,企業才能真正建立人才永續的韌性與信任。

立即了解104 HR Max人資系統:https://104ha.com/D8XcY

104人力銀行
104人力銀行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104人力銀行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