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王毓茹

有讓人稱羨的工作和生活,為何還是不快樂?擺脫 KPI 思維,讓內心告訴你該過什麼日子


《無路之路》作者、暢銷書作家保羅.米勒(Paul Millerd)堪稱是人生勝利組,名校畢業、擔任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顧問,年薪高達 20 萬美元。2017 年他卻決定辭職,和老婆、女兒展開數位遊牧生活,來到台灣定居。
為什麼脫離令人稱羨的工作和組織?外界或許會說,是因為他財務自由了,所以選擇自由的生活。但更真實的原因,是因為他對看似人生勝利組的地圖,感到不滿足。他發現,按照社會期待的路徑走,並沒有想像中快樂。外公的離世讓他開始思考:「我為了什麼而活?」逐漸明白,這條路不是自己要的,於是開始探索其他可能。
列出發自內心熱愛的事,進行「讓生活更美好」的活動
很多人和米勒一樣,到了中年開始迷惘。明明擁有一切,為什麼還是不快樂?《覺醒中年》提到,多數人早年的決定是被父母、老師等周遭環境影響,走上被安排好的成功之路。而學校教育一向以功能和性向區分,讓就業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因此,很多人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好好去想: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想過什麼日子?人生有大大小小的 KPI 要完成:升學、就業、升遷、結婚、生子、買房,達成目標是首要任務。
一直到了中年,孩子逐漸長大,人生已經沒有KPI要達成時,中年危機便悄然浮現。《重啟人生》點出,這陷入了一種循環,把自我價值建立在「成功目標」上,會為了得到滿足感,不斷追求勝利,一旦停下來,就感覺目標喪失,許多人甚至會陷入憂鬱的情緒中,想著:難道我的人生就這樣了?
《中年哲學》建議應該重新思考,什麼能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快樂、人生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舉例來說,列出你覺得最重要的 5 件事,可能是健康、陪伴家人、創造力或學習。問問自己,現在的生活做到了哪些?如果沒有,找時間填進這些事,先做出一點小小的改變。
其次,進行讓你覺得「人生更美好」的活動,這些活動跟賺多少錢、績效高低無關,純粹是讓生命更有滋味。比方你可能從小喜歡唱歌,讀書時因為要準備考試,沒有加入合唱團,現在下班後參加音樂社團,雖然比賽不會得名,更不可能有額外收入,但每次排練都讓你感到療癒。
這還帶來一個好處,透過參與活動,建立與同好社群的連結,有助於破除生活的停滯感。《無路之路》提到,透過網路社群或實體聚會,找到和自己同一掛的人,能夠互相提供支持,對於有熱情的事,愈分享會愈快樂。
傾聽「這才是我」微小聲音,透過逆向思考找線索
《覺醒中年》認為,重拾生命的主導權,是人生下半場的首要課題。我們的內在聲音很多,需要釐清哪一部分是屬於自己。這不代表每個人都要和米勒一樣辭職、遠赴異國,用劇烈改變證明自己。可以透過日常練習,慢慢摸索,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聲音。
提供生命意義的,不是滿足「人生勝利組」的標準,是內心那股「正確感」,做了之後覺得「這才是我」的微小聲音。如果對現況真的很不滿,想來一場大變化,《無路之路》認為「迷你退休」也是探索的另一種方法。
意思是把原本留到 20 年後的退休生活,重新分配到整個人生。例如安排幾個月的旅遊,到不同地方旅行或嘗試新的生活方式,重點是啟動探索的過程。
此外,也能用「逆向思考」來盤整現況。像投資大師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提到,「要得到幸福,先想像一個『不幸的人生』會有哪些要素,然後努力避開。」因此,不妨試著寫下一個「負面版本的自己」,或許能從當前生活中發現一些線索,從中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