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王毓茹

總是盼不到升職、懊悔太晚結婚...邁向中年的第一課:放下「應該成為誰」的執念


台灣知名導演李安拍出第一部電影《推手》時,已經 36 歲。在那之前,他在家當 6 年家庭主夫,經歷一段有志難伸的歲月。大器晚成的故事聽來振奮人心,但在現實職場,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劇本。
人到中年,失落感更容易放大。不論是 40 歲、45 歲以上想轉職但投履歷總是石沉大海、公司升遷名單一次次的落空,中年人的「懷才不遇」面臨更現實的考驗。
《覺醒中年》提到,很多人把事業當成滿足感的來源,唯有事業有成,才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然而,當你職涯發展面臨停滯,對無止盡的追求進步感到懷疑,你會開始想盤點自己所剩不多的生命與職涯時間,現實與期望的落差會帶來巨大的痛苦。
盤點哪些做不到、做得到,打破「成功 = 快樂」的執念
面對這樣的困境,《中年的選擇》表示,中年的課題是:學會接受現實,這輩子可能不會當上總經理、有完美另一半等,如同《穿越中年的迷霧》提到:「我們要接受,自己希望擁有的人生,與實際能達到的,中間有巨大的落差。」身心健康和內在平衡,才是人生下半場更重要的功課。
首先,要先分辨「期待」與「盼望」。期待是堅信這件事一定會發生,通常是短暫幻想;盼望是抱著積極樂觀的心情看待未來。
舉例來說,張經理認為自己今年一定會升上部門主管,連新辦公室的擺設都想好了,這就是「期待」,當名單公布沒有他的名字,就會被失望感淹沒。如果他是「盼望」有一天能晉升,因此持續學習新技能、爭取重要專案,同時接受這次可能不會成功,那就算結果不如預期,也能保有動力。建議把專注力從「升遷停滯」回歸到「工作內容」上。與其執著於職位高低,不如思考如何在現有位置發揮更大價值,或學會適時放棄不切實際的目標,為自己開闢新的可能性。
用 3 步驟自我同理,化困境為契機
許多人到了中年失落,來自於內心的憤怒,尤其是「不甘心」。「要是我當初早點跳槽,搞不好發展會比現在好!」「早知道我不要選擇這個產業、結婚、生小孩……。」
當然,人生沒有重來的機會,如果讓後悔成為人生下半場的主軸,你會更難看見未來的光明。《後悔的力量》建議大家自問:「這個讓我後悔的決定,是否還有更糟的狀況?這件後悔的事,是否有一絲好的地方?」例如,雖然沒有升到理想職位,但至少累積了豐富經驗、結交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有穩定的收入。
書中提到,可用 3 個階段釋放負面情緒。第一,自我揭露,寫下後悔的事。揭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只是單純地寫下來,對身心和事業發展都有好處。例如,可能會從中發現,其實真正在意的不是那個職位,而是害怕努力多年卻不被肯定。而書寫能把模糊的情緒拆解成具體的擔憂與需求,幫助自己看清痛點。
第二,是自我同理,對自己表達關心。當人受挫時,往往比身邊人更嚴苛的批判自己。比方說:「我在這家公司浪費 15 年的青春,結果一事無成。」想像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會怎麼安慰他?用同樣的善意關心自己:「這 15 年沒有白費,你不是從什麼都不懂的小菜鳥,變成能獨當一面的主管了嗎?」
第三,是自我抽離,用第三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處境。英特爾(Intel)前執行長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曾說,面臨職業困境時,他會自問:如果我明天被取代了,繼任者會怎麼做?不糾結當下失敗,從旁觀者的角度,幫自己找到下一步行動。
學會與不完美共存,是中年人最珍貴的能力。接納現實,開始盤點自己想要什麼、還能做什麼,或許能成為重新定位人生下半場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