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王毓茹
從滯銷小工廠到營收 54 億的回收巨頭!寶綠特如何靠研發翻身,讓好市多、明治都買單?
分享
一艘載滿再生瓶片原料的散裝船,剛靠近中國溫州外海,就被海關攔下。報關文件上只有 30、40 噸,實際卻有 400 噸,差點被當成走私品沒收。寶綠特資源再生工程董事長歐晢文回憶,1994 年的他一聽到消息,連夜搭 18 小時的巴士趕到現場,用 30 萬元人民幣「贖回」這批貨,才讓他在中國剛起步的化纖事業,得以順利進行。
1991 年,歐晢文的父親經營鞋材事業,為了響應台灣政府推動資源回收,額外成立一個聚酯瓶清洗再生工廠,但當時環保意識不普遍,沒人敢用再生材料做的衣服或產品,導致工廠囤積了數千噸瓶片原料。
這批貨正是他把台灣賣不掉的再生瓶片(回收 PET 寶特瓶清洗、切碎後,作為生產再生纖維的原料),加工成中國市場需要的短纖維,一腳踏入中國再生纖維市場的起點。
然而,一開始吃盡苦頭,談好的技術團隊臨陣倒戈、採買的設備遭拖延喊價、幫忙進口的夥伴故意少報貨量想賺差價,讓他連夜趕到海關。
30 年後,寶綠特從一間原料賣不出去、囤滿倉庫的小工廠,轉變成把回收產業鏈從產線設計、工程、瓶片清洗、造粒、化纖紡絲垂直整合的集團,2024 年營收突破新台幣 54 億元,並在 2025 年 3 月掛牌上市。
自主研發回收清洗系統,設備賣到 40 國、創下 4 成營收
「那個年代,在管理觀念上我們有優勢。」歐晢文表示,在中國慢慢湊出技術團隊,開始投入生產填充用的短纖人造棉,用在棉襖、羽絨服內襯和汽車內裝等,當時中國這些產品的需求很大,第一個月銷售就奏捷,產能從一個月 250 噸開到 730 噸,逐漸擴張。
2001 年,纖維年產量達 3 萬 5000 噸,台灣瓶片工廠原料供給早已不夠,必須從世界各地採購。然而,回收沒有共同標準,原料品質參差不齊。纖維品質要好,原料品質必須穩定。因此歐晢文乾脆再往上游走,利用原有的清洗技術,自己生產清洗設備賣給供應商,讓他們產出品質穩定的瓶片原料。
2003 年成立資源再生設備事業處,初期從小型清洗設備摸索,現發展成從事 PET 瓶回收清洗設備的浙江寶綠特公司。
「剛開始賣設備,收到的抱怨很多。」現任台灣寶綠特董事長歐柏豪表示,起初設備像「樂高」一樣東拼西湊,很多地方拼不起來,震動運轉問題一堆,師傅甚至要一邊切割、一邊焊接,才能讓設備運轉順利。
方法雖笨,但他強調,集團工程師團隊約 30 人,每一套設備交付都有專人協助客戶試產線、建立系統等,像是寶特瓶標籤分為黏膠式和熱收縮全包式,前者需要去除膠黏,後者要加熱處理,寶綠特不只提供處理這 2 種標籤的機器,還會幫客戶設計最有效率的流程,讓回收處理更順暢。
這讓使用寶綠特製程的產出品質不僅能達標,生產成本更低,吸引許多客戶持續下單,「能成功是因為我們除了賣設備,也賣解決方案。」
如今,寶綠特的回收設備已賣到 40 多國,自主研發的回收清洗系統及應用產線年處理量超過 580 萬噸,占全球寶特瓶回收量超過 30%;而設備工程則占集團營收 4 成,獲利更占了集團合併淨利約 6 成。
花 6 年建置「瓶到瓶」工程,好市多、明治乳業都成客戶
歐柏豪從小看父親做這行,深植永續理念,「我從小就想當一個科學家,發明把髒東西吃掉的蟲。」畢業後進入家族企業,不只貫徹環保,對技術升級還有強烈企圖心,在台灣寶綠特推動食品級的瓶到瓶工程。
瓶到瓶是最先進的回收技術之一,過去用寶特瓶做成化學纖維製成衣服等產品,使用後還是會被丟棄;瓶到瓶技術能去除雜質,把廢棄的寶特瓶再做成食品級寶特瓶,達到「瓶到瓶」的封閉式循環。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經過清洗、造粒、固態聚合 3 步驟,從設備到技術都得通過國際標準認證,才能生產出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再生材料。寶綠特已有清洗設備,歐柏豪開始搜尋全球的造粒產線設備,「我看到捷克有家工廠出售二手造粒線,立刻飛過去。」他買下造粒設備,再到美國談固態聚合的全套工程設計和技術授權,前前後後花了 6 年時間,整合自有技術與歐洲技術,在 2024 年,終於完成瓶到瓶整體解決方案。
如此大費周章,是瞄準未來的市場需求。瓶到瓶長期被歐洲廠商壟斷,價格是亞洲廠商的 2 倍,「我們的策略是農村包圍城市,」先用合理價格進入市場、打出知名度,如今客戶已包含美國好市多(Costco)自有品牌科克蘭和日本明治乳業等。
當年因緣際會踏入資源再生行業,卻成為歐晢文的終生志業。他表示,人類不可能只消費不回收,早晚有一天,萬物都要回收,「這個產業既能賺到錢,又對地球有貢獻,對我來說是志業和事業最佳結合。」
歐晢文
德明商專企業管理系,1994 年成立浙江安順化纖,帶領公司發展為產線設計、工程、瓶片清洗、造粒、化纖紡絲垂直整合的集團,於 2025 年 3 月掛牌上市。
歐柏豪
日本名城大學經營學士,2012 年進入寶綠特集團負責銷售,2020 年起擔任台灣寶綠特董事長,推動食品級瓶到瓶工程。
寶綠特資源再生工程
成立時間|1994 年
員工人數|727 人
營 收|2024 年營收 54.44 億元,2025 年上半年營收 24.5 億元,年增 6.5%。
營運項目|資源再生業,從產線設計、瓶片清洗、造粒、化纖紡絲完整垂直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