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林庭安
「我們是市場第一,但還有成長空間」每月 4 億人次觀看,蝦皮直播背後的數據戰
分享
「現在你隨時打開蝦皮,一定都有人在上面直播。」蝦皮購物行銷長湯玉如表示,過去大家透過圖文理解商品,但現在的用戶需要的是更即時的影音互動。
蝦皮在 2019 年推出直播功能,如今,蝦皮直播每月平均吸引超過 4 億人次觀看,直播用戶每日平均觀看時長達 1.7 小時。
從帶貨工具,變品牌經營利器
蝦皮聯盟行銷部長馮維綱指出,剛推出直播時,它比較像是基本的帶貨工具,但 6 年後的現在,它已成為蝦皮達成銷售、品牌經營、用戶經營三贏局面的利器。
對消費者來說,過去只能從靜態圖文理解產品,透過直播能直接向直播主提問,更貼近實際的購買行為;對賣家來說,直播不只能展示產品,也可以講品牌故事,拉近跟消費者的距離,當信任度增加時,轉換率也有可能提升。從電商平台經營來看,消費者觀看直播的時間、購買的商品、詢問的問題,都能讓蝦皮更理解這群人。
「直播做到現在,我們確實是市場第一,但還是有很多成長空間,」湯玉如強調,直播在台灣目前還沒成為顯學,他們要培養賣家的直播能力,「等習慣培養起來,賣家才有能力抓住潮流。」
對於沒有人力直播的賣家,蝦皮提供不同程度的代播服務,像是媒合 KOL 代播,或是提供直播間、專業攝影團隊、節目企畫等幫品牌製作完整節目的「蝦導播」等。如果有人力或能力直播,蝦皮也會給予輔導,像是在蝦皮大學開課,教賣家用手機直播、閱讀報表、口語表達等。
儀表板監測、推加碼優惠,助賣家「臨門一腳」的轉換
他們也在蝦皮 App 開發出相對應功能,讓賣家能在直播間與買家做更多、更即時的互動。舉例來說,他們讓賣家可以提供「直播限時價」,專門給觀看直播的消費者優惠,提高轉換率;他們也在首頁增設懸浮視窗(floating icon),讓消費者在逛 App 的時候,可以知道有哪些品牌在直播,增加賣家曝光與流量。
另一方面則是開發「儀表板」功能,讓賣家在直播當下能觀看後台數據,即時調整做法。「精明的賣家是每分每秒在調整策略,」湯玉如舉例,品牌會監測在線人數、把商品加入購物車的人數有多少,再適時加碼優惠,「蝦幣、抽獎或是優惠券等都是臨門一腳的轉換,這也滿考驗直播主當下的臨場反應。」
馮維綱補充,除了當下的即時數據,儀表板還能協助品牌找到成長的機會點。例如,曾經有保健食品賣家的直播觀看一直很高,但業績卻遇到瓶頸,研究後台數據才發現,購買者都是重複買家,等於他們都在「洗」同一群人。後來直播顧問調整節目企畫,讓直播內容更好理解,以此吸引新客加入。
「我覺得直播是最大化展現商品特性,」馮維綱舉例,像是賣跑步機的人,會在直播上跑 2 個小時,為的就是更完整介紹商品,讓大家知道這台跑步機的避震效果,「如果他不上去跑,就沒辦法展現這個特性。」
除了銷售,許多品牌也會透過直播建立品牌形象,在直播時帶入品牌發跡故事,甚至實際到田地裡訪問小農,或是到漁船旁訪問船長,「直播是運用各種內容與方法說故事,品牌不只是 sell 商品,同時也在 sell 自己。」
蝦皮購物
蝦皮購物於 2015 年在新加坡首次推出,已擴展至馬來西亞、泰國、台灣、越南及菲律賓等地,圖為蝦皮直播團隊,前排左為蝦皮購物行銷長湯玉如、右為聯盟行銷部長馮維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