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支琬清
曾慘遭合夥人「逼宮」!Netflix 首任 CEO 談管理最難的一課:承認自己不再適合領導
分享
串流媒體巨頭 Netflix 如今已是全球娛樂產業的霸主,但在 2000 年代初期,這家公司曾瀕臨破產邊緣。Netflix 共同創辦人暨首任執行長馬克・蘭多夫(Marc Randolph)在受訪時還原這段往事。
當時 Netflix 累積虧損高達 5000 萬美元,蘭多夫與另一位創辦人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別無選擇,只能向當時的影視租賃龍頭百視達(Blockbuster)尋求收購,卻在會議室中遭到對方的嘲笑與拒絕。
Netflix 提出以 5000 萬美元求售,慘遭百事達高層「憋笑」拒絕
時間回到 2000 年,網路泡沫破裂,Netflix 的處境岌岌可危。
蘭多夫回憶,當時公司成立僅約 2 年半,年營收僅有 500 萬美元,但累積虧損卻已達 5000 萬美元。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尋求「戰略替代方案」,也就是將公司賣掉。他們好不容易爭取到與擁有 60 億美元年營收、全球 9000 間門市的租賃巨頭百視達會面。
於是蘭多夫與海斯汀一同飛往達拉斯。蘭多夫回憶,當時自己只穿著短褲、T 恤和夾腳拖,而海斯汀則穿著一件花俏的夏威夷襯衫,兩人的打扮與裝潢奢華的百視達總部顯得格格不入。
在百視達位於 27 樓的會議室裡,當蘭多夫提出 5000 萬美元的收購價格後,氣氛降至冰點。蘭多夫描述當時場景:「我看到百視達的高層們正在努力憋笑。」對於當時擁有 6 萬名員工的百視達來說,負債累累的 Netflix 就像一隻微不足道的蚊子。百視達拒絕了這項提議,並決定自行發展線上業務。
蘭多夫坦言,那次被拒絕後,返程的飛機上一片死寂,但也正是那一刻,讓他們意識到「沒有人會來救我們」,唯有正面迎戰百事達這隻大象,Netflix 才有活路。
Netflix 的成功建立在無數次失敗的測試上,蘭多夫強調,創業的核心在於「快速、廉價且簡單」的測試機制。在找到致勝的「訂閱制」模式前,他們曾嘗試過各種單片租賃方案,但轉換率極低。直到他們大膽推出「無到期日、無逾期費用」的月費訂閱模式,才真正迎來轉機。數據顯示,一旦消除逾期費用這個痛點,客戶滿意度與留存率瞬間飆升。
被合夥人用 PPT 勸退 CEO 大位!為了公司成功,毅然放下自尊
除了外部競爭,Netflix 內部的領導權轉移也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蘭多夫透露,在公司發展早期,海斯汀曾走進他的辦公室,用一份 PowerPoint 簡報詳細列出蘭多夫作為 CEO 的缺點,並提議由自己全職擔任執行長,而蘭多夫則轉任營運長,一同經營公司。
海斯汀認為,蘭多夫擅長處理早期的混亂與從無到有的創造,然而隨著公司規模擴大,將需要更冷靜、更具分析能力的領導者來應對 IPO 和更複雜的競爭。
這對任何創業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但蘭多夫在冷靜思考後,意識到自己有「2 個夢想」:一個是成為大公司的 CEO,另一個是希望這家公司成功。
他承認海斯汀的特質確實更適合帶領公司進入下一階段。蘭多夫將公司利益置於自尊之上的決定,以及後來發展出的「自由與責任」內部文化 —— 把員工當作成年人對待,不限制休假天數、支出不用上級核准,只看結果 —— 奠定 Netflix 持續創新的基礎。
從 1997 年寄出一張光碟片測試郵寄租賃的可行性,到 1999 年拒絕亞馬遜(Amazon)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提出的低價收購邀約,再到被百視達羞辱。馬克・蘭多夫的故事證明,創業不只是擁有一個完美的點子,而是有勇氣不斷測試那些看似「糟糕」的想法,並在關鍵時刻做出違反直覺卻正確的決策。
資料來源:The Diary Of A CEO;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