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棟、李知昂

管理者每天精進 1% 的決策躍升思維

老闆如何「扮黑臉」才有效果,又不怕傷了部屬面子?落實教練式領導的 6 個溝通訣竅


某一次,我底下有一位新主管上任,部門同仁上班遲到的情形很嚴重,可見新主管的管理並不成功。不過,我站在他的立場想,因為他剛上任沒多久,可能覺得不方便馬上擺出嚴厲態度,給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印象,說不定會有反效果。
於是我把新主管請到我的辦公室,事先跟他講好,「我發現你的部門遲到情形很嚴重,所以等一下開會的時候,我會當面責備你說:『你為什麼沒有管好屬下?為何根據人資給我的資料,你們的上班情況這麼差? 遲到的人這麼多?你應該好好管理你的部門!』」
1. 事先溝通後再公開責備部屬
換句話說,就是我在開會罵新主管之前,先讓他心裡有數,告訴他為什麼我要這麼做。最後,再由我來扮黑臉,幫他建立職權,可以管理底下的人。
這個故事的啟發是,我表面罵主管,其實是換一種方式,建立新幹部的管理權。當新幹部自己也被老闆罵了,更能讓屬下理解,新幹部在指正他們的時候,不是因為新官上任很兇,存心要給大家下馬威,而是背後也有老闆的壓力。
2. 明確分工,授予責任
高階主管應設法幫屬下建立職權,重點是明確分工,以各種方式授權低階主管,布達核決權限,賦予他們責任,甚至建立 KPI、設定目標以便管理。
包括業績目標、部門的客訪頻率、要開發出多少新客戶、要填寫客訪日報或周報、同仁的出勤到班等等,任何工作都可以設定目標,賦予低階主管責任與權限,帶領團隊達成。當然在此之前,高階主管要先與他溝通,希望他帶團隊做到什麼程度?
不僅如此,高階主管的工作重點還包括,以各種方式幫屬下鋪路、站台,例如陪同新任主管出席重要的會議或簡報,甚至幫他開場;介紹他認識客戶、供應商,幫他引薦人脈關係等等。
必要時,甚至藉由公開責備新任主管,讓他有充分的責任與權限來帶團隊;當然在此之前,高階主管可透過事前的照會,讓新任主管不會心裡不痛快,更能幫助他無形中建立職權。凡此種種,做好這些環節,是向下管理的成功關鍵。
3. 不命令、不直接給答案
許多老闆採用「命令式」的領導,看到底下主管的管理績效不彰,就叫來臭罵一頓,直接命令他該怎麼做,從不給屬下反映的機會,我認為是不理想的。
另一種是發現屬下的問題,就急著給答案。這是「老師式」的領導,有點像是直接回答屬下的「問答題」。因為沒給屬下機會思考,我認為也不是很好。
「教練式」的領導則不同,是用問問題或討論的方式引導部屬,不直接給答案,有時候甚至用駁回的方式,激勵屬下自己想出答案。等屬下自己提出見解之後,再給予進一步的引導與建議。
教練式領導更強調訓練屬下,不再提出問答題,而是自己整理出幾個方案,提出選擇題讓主管選。甚至更進一步,讓屬下自己思考利弊,找出他認為的最佳方案,用是非題來問主管:照這個方案進行好不好? 如此一來,主管只要稍加引導,告訴屬下決策判斷的理由,就能漸漸幫助他走上正確的路。
當主管用教練式的領導來訓練屬下,屬下將能提出更好、更周延的方案,主管未來也能更有效率的做出決策。
4. 不要總想當好人
有時候,當屬下犯錯,主管總是想當好人,不想責罵教導。我認為正相反,這樣做根本不是當好人,而是害了對方。應該要以傳道士的精神,不厭其煩地引導,讓屬下成長。
以我自己為例,碰到屬下犯錯、表現不佳,我可能請他到辦公室一談就是半個鐘頭。談完出去,他可能會有兩種想法,一種是:「今天真倒楣,被老闆釘了半個鐘頭。」另一種是:「真謝謝老闆,花這麼多時間教我怎麼做。」
但是,無論屬下想法如何,我總是告訴自己要無私地給建議。就像傳道士傳遞拯救人的福音,笑罵由人,他還是要繼續傳,因為他覺得是為了眾人的益處。同樣地,我是為屬下好才對他們講,他們會感激我或私下罵我,我已看開,我還是要傳遞。因為這些建議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公司與屬下能夠更好。
何況,當你擔任主管,真誠地引導指正屬下時,他們被你唸了,也許當下不高興;但過了一陣子,發現你是為他們好,也可能轉念,甚至非常感謝你也說不定。
5. 把功勞留給部屬
另外,在公司常見的情形是,高階主管幫了屬下一些忙,讓屬下完成重要任務,或幫助底下的小主管把團隊帶得更好,因而成果斐然。
這時,我建議高階主管要有一種觀念,對於這些成果,屬下在後端也做了許多努力,他們的貢獻是不能抹煞的,你甚至要把主要的功勞留給屬下。即使高階主管提供了計畫、概念、人脈關係等,促成某項工作的成功,但既然你是主管,就要把這些當成是份內的事。
某些主管很喜歡攬功,經常把自己的貢獻掛在嘴邊,久而久之,不利於領導統御。我建議還是以稱讚屬下的表現為主,屬下完成任務也有功勞和苦勞,絕對要加以肯定。
6. 耐心聽、私下講
主管要能夠耐心傾聽,因為屬下往往很難表達真正意見,講話一直繞圈子。如果你碰到這種情形,有一種可能,是屬下的表達能力、邏輯能力確實比較差,如果你沒有用心聽,就很難了解他真正的意思。
第二種可能,是屬下有所顧忌,他很清楚自己要說什麼,也有能力表達,但他不敢講,才導致講話繞圈子。這時候你就要耐心傾聽,從他言語中的蛛絲馬跡揣摩,甚至旁敲側擊的問話,才能抓到他真正的用意。
除了耐心聽,主管也要適時講出該講的話。比方發現屬下有缺點,可以私下提供建議。有時候屬下真的犯錯,都不講也不對,必須公開指正的話,那就點到為止,而不是罵得太重,讓屬下面子掛不住。
公開場合過了之後,不妨透過私下談心的機會,跟屬下分享實際情形,讓他明白哪裡做得不好,再加以糾正。這時候,屬下通常會非常感激。
在公眾場合罵人,會讓屬下感受不佳。除非有特別的用意,例如要幫屬下建立職權等,而且事先打點好,否則我不會做。請記得,同一件事,公開講或私下講,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本文出自《管理者每天精進 1% 的決策躍升思維》,商周出版)
